五通橋龍舟會

五通橋龍舟會

五通橋龍舟會是四川樂山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五通橋龍舟會作為一種在全國範圍內都較具影響,並已綿延數百年的地方文化盛會,“龍舟之鄉”的美譽名實相符。五通橋城區素有“小西湖”之美譽。自古鹽業興盛,水上交通發達,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幾乎年年都要舉辦龍舟會。划龍舟競賽搶鴨子是傳統保留節目,稱作五通橋龍舟會。

基本信息

簡介

其起源卻大都附會為“祭屈原說”。如深入考據其內容和形式,尤其是它與鹽業文化的因緣際會,無疑都應是“祭龍說”。只不過,五通橋之龍,就是俗稱的龍王爺是治理岷江的川主神李冰罷了。

起源

五通橋龍舟會五通橋龍舟會
據考,五通橋龍舟會興起於清鹹豐年間。亁嘉時期,因鹽運煤運之需,官府集巨資疏浚和整治茫溪河道,兩岸遍植客家榕樹。同時,在南方絲綢之路岷江水路要津,大興土木修竣王爺廟碼頭,鹽去煤來,一片繁華。鹽業煤運的昌盛,也使龍舟會因運而生並得到鼎盛。

史籍記載

犍為縣誌》載:“五月端午節,五通橋尤競行龍船會。仕女游江,舟多如鯽,其盛況冠於治域及沿江各場”。早期龍船會在王爺廟碼頭,由各大民間碼頭、幫會、商家和移民宗祠會館集資舉辦。端午時,各碼頭的鹽船躉船在簡單裝飾後齊聚王爺廟前,供奉三牲祭拜龍王爺——川主神李冰,祈求保佑鹽船及船工平安。後來恐因岷江水激風高,龍船會移至茫溪河與新開江(因鹽運需要而開鑿的涌澌江)匯流的四望關處,龍船會易名為龍舟會,龍舟多以鹽運用船改裝,或將過渡小船改造為“雙飛燕”舟,飾以龍頭龍尾。其圖騰為龍,其主題仍為祭龍王爺保鹽船平安,其內容上也從未有過紀念屈原時的“搶屍”、“招魂”、“投粽”等儀典,特別是後來推出龍舟競渡奪標、搶鴨子、龍舟造型比賽等項目後,五通橋龍舟會的神性更漸淡化,而娛樂性、經貿性則日益突出。

龍舟傳說

五通橋龍舟會五通橋龍舟會
其實,關於端午龍舟起源學術界大致有七說,尤以聞一多先生考證的“祭龍說”最具權威。只因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竟渡曲》將吳越一帶划龍舟的號子聲“嗬哉”,誤聽為呼屈原魂“何在”,統治者要褒揚屈原的忠君,民眾亦感懷屈原出污不染的高潔,故使“屈原說”流傳最廣。加之五通鹽商多為“湖廣填四川”的客家移民,荊楚吳越一帶祭屈的龍舟由其移入五通也是可能。只是與五通橋的山川形勝和鹽業資源相融合,使龍舟會與貳柒拾、西壩豆腐、麻辣燙等一道共構了五通獨具特色的鹽業文化。亦如樂山龍舟會曾是紀念“神勇大將軍趙昱”一樣,各地划龍舟紀念人不同,五通橋龍舟會作為當地人為適應自然和生產的多種需要而創造和繼承下來的文化業績,它隨著歷史的演變也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涵,從祭神到娛人,從弘揚齊心拼搏精神到挖掘本土文化品牌等,都正好體現著一種文化變遷規律。誠如余光中汨羅江神》詩:“急鼓齊催,千槳競發/兩千年後,你依然待救嗎?/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的我們。”四年一度的五通橋龍舟會正辦得更加返璞歸真,更加獨具文化魅力,恰正是這種文化規律的最好詮釋。

舉辦時間

從1997年開始,五通橋龍舟會定為每四年舉辦一次。2010年五通橋龍舟會將於6月16日(端午節)舉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