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盛陰詩

《五盛陰詩》是北朝周僧人釋亡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借歷史史實演示佛家義理,既有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又有消寂人世的滅世思想;反映了佛家對世間萬物、人生的獨特看法。

作品原文

五盛陰詩

先去非長別,後來非久親。

新墳將舊冢,相次似魚鱗。

茂陵誰辨漢②?驪山詎識秦③?

千年與昨日,一種並成塵。

定知今世土,還是昔時人。

焉能取他骨,復持埋我身。

注釋譯文

①五盛陰:五盛陰即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五種構成世間萬物和人自體的要素,又稱五蘊、五眾。

②茂陵: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

③驪山:山名,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最高海拔1256米。秦始皇陵修建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以東的驪山腳下。詎:豈,難道。

作品鑑賞

廣義上說五陰包括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概括;狹義則指現實的人。佛家認為人不過是五蘊的暫時和合,並無實體,倡“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思想。這首詩從人生“千年與昨日,一種並成塵”的角度出發,闡釋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將歸於空無,逝去的並非永遠逝去,而生存的並非真實生存,他們都是一種假有的存在,原本並無實體。詩以秦皇漢武,風流一時,然隨著時光流失,終煙消雲散,化土成塵,來說明人生不過是假有,是無我的。全詩借歷史史實演示佛家義理,既有深沉的歷史流動感,又有消寂人世的滅世思想,反映了佛家對世間萬物、人生的獨特看法。

這首詩演示佛理時,能從日常生活現象和歷史嗟嘆中體悟佛理的深奧玄秘,將佛家難徹的義理明白地闡發出來。這種以事以史出義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鑑的。

作者簡介

釋亡名,北朝周僧人,俗姓、本名、籍貫、生卒均不詳。《釋氏通鑑》中記載“初周帝敕為夏州三藏。尋欲官之。是的五月。冢宰宇文護。以書勉之。名答以收跡岩中。攝心塵外。此本志也。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因著寶人銘雲。餘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勢位。乃喟然嘆曰。夫以回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盤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簪弁。剃鬚發。衣納杖錫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