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樞

五樞

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之會。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主治小腹痛,腰胯痛,帶下,疝氣,及子宮脫垂等。

基本信息

類屬

中醫腧穴

歸屬

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

特異性

足少陽、帶脈之交會穴。

定位

五樞五樞
1、標準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2、取法:側臥位,在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處取穴。

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腹壁淺動靜脈、淺淋巴管和皮神經以及鏇髂淺動脈鏇髂深動脈,動脈外上方斜行,分布於髂前上棘內上方深層肌。腹腔內相對應器官,右側有盲腸升結腸闌尾;左側有降結腸、乙狀結腸等。

功效

調經止帶,調理下焦。

主治病症

1.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疝痛,睪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

配伍

主治少腹痛

氣海三陰交,有調氣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主治疝氣

太沖曲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

操作

1、刺法:(1)直刺0.8~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腹股溝部; 
(2)向外陰部斜刺1.0~1.5寸,酸脹擴散至恥骨聯合及外陰部。 
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古代文獻摘錄

《素問》:王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甲乙經》: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千金方》:主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

研究進展

對下腹部麻醉效果較好,如對闌尾切除術採用五樞、脾俞、京門,手術針刺麻醉率(I、II級),達到69.49%。另對子宮全切術,以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較好麻醉效果,而且還可促進唾液澱粉酶活性增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