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屬
中醫腧穴歸屬
足少陽膽經特異性
足少陽、帶脈之交會穴。定位
1、標準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2、取法:側臥位,在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處取穴。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腹壁淺動靜脈、淺淋巴管和皮神經以及鏇髂淺動脈鏇髂深動脈,動脈外上方斜行,分布於髂前上棘內上方深層肌。腹腔內相對應器官,右側有盲腸、升結腸、闌尾;左側有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功效
調經止帶,調理下焦。主治病症
1.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陰道炎;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疝痛,睪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
配伍
主治少腹痛
配氣海、三陰交,有調氣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
配太沖、曲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操作
1、刺法:(1)直刺0.8~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腹股溝部;(2)向外陰部斜刺1.0~1.5寸,酸脹擴散至恥骨聯合及外陰部。
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古代文獻摘錄
《素問》:王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甲乙經》: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千金方》:主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