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之首--泰山

五嶽之首--泰山

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山東省中部,拔起于山東丘陵之上,有如鶴立雞群,十分雄偉。 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山東省中部,拔起于山東丘陵之上,有如鶴立雞群,十分雄偉。 《一》岱廟:在泰山腳下,舊泰城的西北角,面積有九萬多平方米。

地理位置

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山東省中部,拔起于山東丘陵之上,有如鶴立雞群,十分雄偉。主峰玉皇

五嶽之首--泰山五嶽之首--泰山
頂海拔1545米,方位東經117.6,北緯36.16。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山東省中部,拔起于山東丘陵之上,有如鶴立雞群,十分雄偉。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方位東經117.6,北緯36.16。泰山南高北低,南麓始自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相距約60公里。泰山交通方便,京滬鐵路從西側通過,北連泉城濟南,南距歷史文化名城-曲阜70公里。泰肥、泰新、泰寧、泰濟等鐵路、公路交匯於泰山之南-泰安市。 泰山地理位置優越,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有利於萬物生長發育。歷史地理位置處於古代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黃河下游。文化地理位置在東夷文化中心地帶,泰山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龍山文化,是齊魯之邦的中心地帶。泰山的交通地理位置更為優越,它位於中原地區到山東半島的東西交通和中國東部沿海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與古代中國的都城和經濟發達地區無山地阻隔,通達性好,這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泰山成為五嶽之尊有著重大影響。泰山作為山嶽風景名勝區,具有突出的美學和科學價值,尤其是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沒有這個自然景觀作基礎,即不可能成為歷史上的天上名山和今天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數千年來,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對泰山的崇拜、審美、宗教及科學研究的漫長活動過程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很有價值的泰山風景文化。

文物古蹟

《一》岱廟:在泰山腳下,舊泰城的西北角,面積有九萬多平方米。岱廟宏偉壯麗,是我國現存的三

五嶽之首--泰山五嶽之首--泰山
大宮殿式建築之一,是文物集中的地方。

《二》環山路:1956年建成,從東起可遊覽虎山水庫、王母池、烈士陵園、范老墓、普照寺、烈士祠等名勝。

《三》中路:從岱宗坊到南天門是上山的正道,可遊覽紅門、萬仙樓、烈士紀念碑、斗母宮、經石峪、六朝大字、柏洞、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五松亭、朝陽洞、對松亭、南天門,沿途林陰夾道,峰迴路轉,景色優美,文物眾多,被稱為幽區。

《四》岱頂:從南天門到天柱峰,稱為岱頂。可遊覽摩空閣、月關峰、天街、碧霞祠、大觀峰、日觀峰、極頂、瞻魯台、仙人橋等。在岱頂極目四望,眾山若丘,真有“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之感;可以看日出,望黃河,看雲海,因而有“旭日東升”“萬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四大奇觀。俯瞰大地,群山環抱,泰山周圍大小水庫星羅棋布,鐵路公路,蜿蜒交織。一望無際的泰萊平原,村莊排比,阡陌相連,廣大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巧繡的大地如圖如畫。當夜幕來臨,泰城燈海紅綠相映,更為奇觀。

民間風俗

泰安城鄉每逢節日,是民間樂舞最為活躍的時候,踩高蹺、耍龍燈、抬芯子、跑旱船、扭秧歌等熱鬧非凡,俗

五嶽之首--泰山五嶽之首--泰山
稱“故事隊”。

高蹺,或稱“高蹺秧歌”。舞者扮成各種人物,組成“戲出”,手持道具,雙足踏蹺而舞。“蹺”,又稱“蹺子”、“高蹺”,用兩根木棍,中間釘“耳”,“耳”上裝板製成,有的還在“耳”中鑿空,橫置鐵柱,串數枚制錢,使踏蹺者步行有節。踏蹺人將腳放在踏板上,有繩把蹺桿縛緊在腿上,即可行走舞蹈。蹺有高3—4丈的,也有一尺左右的。高蹺的舞姿多種多樣,技藝高的能帶蹺翻滾跌打。耍龍燈,又叫“跑龍燈”。“龍”用竹、木分節扎架,節數不等,但必須是單數,外麵糊紙或糊布,每節內燃燈一支。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二龍盤鏇交錯起舞。抬芯子,是指扎個彩色架子,二人或四人抬架行走,架上有一個或兩個化妝後的小孩表演各種動作。跑旱船,一般多用竹、木或高粱秸扎框,外飾綢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間如坐船狀,更有的做假腿於船面,與舞者身相配合,如盤坐船上的;另有一人持船槳,作划槳狀,兩人合舞,一般多表現勞動和愛情情節。與此相似的“跑驢”,框作驢狀,“驢”分前後兩部分,演員處中間,演種種騎驢之狀,生活氣息極濃。扭秧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而舞,以集體扭者為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