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尖山自然保護區

五尖山呈東西走向,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海拔588.1米,最低海拔21.7米(沿長江帶),相對高差566米,為低山丘陵類型。 五尖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萬多公頃,與三省交界,橫跨兩縣市區,界線全長175公里。 核心保護區為國有五尖山林場,始建於1958年,面積2000公頃,九四年在林場基礎上建立了省級森林公園。

概況

五尖山地處湖南北大門,距臨湘市區2公里,位於東徑113°28’,北緯29°29’,為幕阜山脈江漢平原分界線。東與湖北蒲圻崇陽接壤,南與幕阜山相連,西鄰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北抵長江,京廣複線、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依山而過,長江水道貫穿全境,水陸交通通達南北,直達京廣,區內公路縱橫,四通八達,其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地理位置重要。

地貌特徵

五尖山呈東西走向,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海拔588.1米,最低海拔21.7米(沿長江帶),相對高差566米,為低山丘陵類型。山勢變化多端,起伏不斷,延綿亘長,形態各異,山體坡度在25°-40°之間。
成土母質主要是板頁岩、花崗岩、紅色礫岩、碳岩、第四紀紅色粘土,河湖堆積物等,土壤有紅壤、紅黃壤、黃壤。土層厚度在20cm―120cm之間,有機質含量5.8%,PH值在5.5―6.5之間,呈酸性。
本地區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域,屬東亞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600mm,年均積溫5204.8℃,年均相對濕度80%,年均日照時數1804小時,無霜期261天。具有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等特點,是珍稀動植物生長、繁殖、棲息的理想地,也是遷徙動物、候鳥重要停歇地。

植物資源

由於本地區處於亞熱帶過渡地域,有第三紀熱帶歷史淵源,加之地貌複雜,山勢變化多樣,生物群落獨特,生物多樣性突出,特別是2000多公頃原始次生林區,起源古老,孓遺物種多,有極高的科考、保護價值。
區內森林覆蓋率89.2%,現存植物81科764種屬,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有水杉、銀杏、香果樹、三尖杉、金錢松、蘭科、白花泡桐、杜仲、樟科等種類38種。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林分結構複雜,林相變化多樣,其中竹林面積1400多公頃,是雉類理想的棲息場所。

動物資源

境內現有78科384種屬,屬國家保護的一、二級動物黃腹角雉、紅腹角雉、白鷳、原雞、錦雞等雉類12種,金貓、大靈貓、小靈貓、果子狸、獼猴、穿山甲、猴面鷹等24種。

社會經濟

五尖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萬多公頃,與三省交界,橫跨兩縣市區,界線全長175公里。周圍有水庫40多座,塘、壩、堰200多個,其中中I型水庫2座,中Ⅱ型水庫4座,小I、Ⅱ型水庫14座,年蓄水量2.3億立方米。該區是新牆河、桃林河、長安河等三大水系直接水源地,是洞庭湖、黃蓋湖、芭蕉湖、松楊湖、白泥湖、洋溪湖等內陸湖泊重要集雨地,對調控長江水系及河流、湖泊水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岳陽市重點生態林區,五尖山每年吸納空氣粉塵4萬多噸,廢氣15萬立方米,消化生活垃圾10多萬噸,大大改善了周圍居民的居住環境,調解了氣候,維護了生態平衡。

環境保護

核心保護區為國有五尖山林場,始建於1958年,面積2000公頃,九四年在林場基礎上建立了省級森林公園現有人口618人,幹部職工312人,其中科技幹部88人,具有中高級職稱人數的21人。園內水、電、路通,通信設施齊全。公園成立以後,加大了區內動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力度,成立了五尖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站,九六年建立了縣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組建了專門的保護巡邏隊,配備了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加大了區內盜獵犯罪打擊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