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孔兼

于孔兼

于孔兼,鎮江府金壇(今屬江蘇省)人,萬曆八年(1580)進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於湛孫子 於文熙兄弟(明萬曆八年進士)
明史列傳第一百十九》,字元時,號泰景,金壇人。萬曆八年進士。授九江推官。入為禮部主事,再遷儀制郎中。東林黨重要成員,著有《菜根譚題詞》流傳至今。萬曆十七年,神宗下詔諸子中並封三王。于孔兼與員外郎陳泰來聯名上疏,神宗未理。于孔兼又諫,終於被採納。萬曆二十一年考功郎中趙南星主持京察,將要害部門安插的私人幾乎貶斥殆盡.而自己即遭削職。于孔兼上疏申救,神宗皇帝原恨他以前多言,將其貶為安吉判官。顧憲成罷官回無錫後,修復東林書院,于孔兼也常去講學。于孔兼曾在家鄉金壇居住20年,著書不輟。在縣城西郊築室,其堂曰”志矩”,稱其亭曰”八卦”,他曾講學其中。可惜其堂亭早已無存。天啟年中,朝廷起用廢籍諸臣。此時,于孔兼已作古。上贈封其光祿寺少卿,並諭祭其墓。

明史記載

于孔兼,字元時,金壇人。萬曆八年進士。授九江推官。入為禮部主事,再遷儀制郎中。疏論都御史吳時來晚節不終,不當謚忠恪,因請謚楊爵、陳瓚、孟秋。乃奪時來謚,而謚爵忠介。大學士王家屏以爭冊立求去。孔兼上言:“陛下徇內嬖之情,而搖主鬯之器。不納輔臣之言,反重諫官之罰。且移怒吏部,削籍三人。夫萬國欽獲罪申時行,饒伸獲罪王錫爵,非獲罪於陛下也。輔臣於數千里外,能遙制朝權若此,毋乃陛下以此示恩,欲其復來共成他圖耶!自陛下有近日之舉,而善類寒心,邪臣鼓掌。將來逢君必巧,豫教無期,申生、楊廣再見於今,此宗廟之不利,非直臣等憂也。”帝得疏,怒甚。已,竟留中。
明年正月,有詔並封三王。孔兼與員外郎陳泰來合疏爭曰:“立嫡之訓,自古有之。然歷考祖宗以來,未有虛東宮之位以候嫡子者。昔陛下正位東宮,年甫六歲,仁聖皇太后方在盛年,先皇帝曾不少待,陛下豈不省記乎?地逼則嫌生,禮殊則分定。願收還新諭,建儲、封王一時並舉,宗社幸甚。”未報。孔兼又言:“陛下堅持待嫡之說,既疑群臣謗訕,又謂朝綱倒持,遂欲坐諫者以無禮於君之罪。夫謂元子當立不容緩者,君子也。此有禮於君者,王如堅諸人是也。謂並封可行逢上意者,小人也。此無禮於君者,許夢熊一人是也。今欲以無禮之罪,而加之有禮於其君者,何以服人心,昭國法?臣又惟巫蠱之謗啟於堯母;承乾之誅成於偏愛。自古亂臣,未有不窺人君之隙而逢迎以遂其奸者。始錫爵之兩諭並擬,其負國誤君大矣。既不能轉移君心決計於初,乃以杜門求去為計。夫前無失策,一去可以成名。失而後爭,爭而不得,雖去不足塞責矣。人謂錫爵言無不盡,特苦陛下聽斷之不行。臣則雲陛下悔心已萌,特憂錫爵感孚之未至。若姑雲徐徐,坐視君父之過舉,錫爵縱不為宗社計,獨不為身名計乎?”會廷臣多諫者,其事竟寢。
亡何,考功郎中趙南星坐京察削籍。孔兼、泰來各疏救。帝積前恨,謫孔兼安吉判官,泰來饒平典史。孔兼投牒歸。家居二十年,杜門讀書,矩矱整肅,鄉人稱之無間言。

明朝東林黨成員(六)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