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黨衛軍

二戰德國黨衛軍

SS19 SS21 SS31


肩章
黨衛軍成立初期僅為阿道夫·希特勒的衛隊和對付政敵的工具,隸屬於E·羅姆領導的衝鋒隊,規模很小,1929年1月起由H·希姆萊領導,黨衛軍有很大發展。
1933年初,其成員已發展至5萬餘人。1934年7月,羅姆被處死以後,黨衛軍在納粹恐怖組織中起主導作用,由希特勒直接掌管。黨衛軍的嫡系部隊是以“預備隊”和“百人留守隊”為核心擴建的武裝黨衛隊,人數最多時達50餘萬人,此外有看守集中營的特殊部隊骷髏隊,包括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在內的整個警察部門也由黨衛軍領導。黨衛軍名義上受內政部長領導,實際直接歸希特勒指揮。
黨衛軍——原文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簡稱Waffen-ss,原意為近衛軍。其閃電標誌由瓦爾特·赫克(Walter Heck)在1932年設計,以兩道閃電作為SS象徵,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其實它的意義代表太陽)代表勝利。也有一說是邪教符號。是納粹德國黨衛隊領導的一支準軍事化部隊,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erfügungtruppe)發展而來,於39/40年冬才開始使用“武裝黨衛隊”這個名稱。戰爭中武裝黨衛隊在各級武裝力量中被定位為黨衛隊“國家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精銳部隊。
早期向黨衛隊骷髏部隊招兵買馬,後來徵召警察成立警察師,之後招募占領國的德裔外籍士兵,最後則招募占領國的志願兵,使得終戰前的武裝黨衛隊擴充成接近60萬人的兵力,而整個黨衛隊組織則有近一百萬人。這60萬人中只有一半是德國人,四分之一是德裔外國人,四分之一是外國人。前後預計成立共45個師,其中第39-45師尚未正式建立。武裝黨衛隊一共有三類部隊:
其作戰師一般分為三類:
SS-師(SS-Division):由純德國人(Deutsche)組成,被定為一級戰鬥部隊-(Kampftruppe der Klasse1),被用於戰場主要位置或擔當消防隊(Feuerwehr)挽救前線緊張局勢。如2th ss 帝國師、 1th ss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
SS-志願師(SS-Freiwilligen-Division):由歐洲日耳曼裔人和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組成,被定為二級作戰部隊-Kampftruppe der Klasse2,主要用於非主要方向和防禦戰。比如5th ss唯京師,11th ss北歐師
SS-武裝師(Waffen-Division der SS)由東歐人(德國稱之為東方人-Ostl?NDEr) 和巴爾幹人組成。雖為黨衛軍控制,但是名義並不正式屬於黨衛軍部隊序列,主要執行主戰線後游擊隊的清掃和占領區的控制等工作。
也就是說ss部隊是 黨衛軍的發展
起源
黨衛隊從成立之後不斷地武裝化。1933年3月17日,在柏林,希特勒親自下令成立柏林大本營警衛隊(Stabswache Berlin),指派約瑟夫•迪特里希為指揮官,由他在黨衛隊中嚴格挑選120人組成一隻直屬於希特勒本人的武裝部隊。而德國陸軍所提供的元首護衛隊則負責官邸外圍的安全。這隻部隊在同年9月的納粹黨大會後正式被命名為Leibstandarte-SS Adolf Hitler(照字面來看,Leib是生命、身體,Standarte是突擊隊、黨衛隊當中分隊一級單位的名稱(相當於陸軍的團)),可以解釋為阿道夫.希特勒護衛分隊,縮寫LSSAH。希特勒護衛分隊也就是日後黨衛軍第1裝甲師的前身,是黨衛軍最早的武裝部隊之一。
在1933年由德國國內各監獄和集中營的警衛部隊所組成的另一個武裝部隊就是所謂的黨衛隊骷髏總隊(SS-Totenkopfverbände),其指揮官是特奧多爾•艾凱(Theodor Eicke)。
1935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柏林宣布撕毀凡爾賽條約。3月16日,德國恢復徵兵制,希特勒下令成立完全軍事化的黨衛隊組織,也就是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T)。當時的特別機動部隊總共有11個營,包括一個工兵營和一個通訊營,總計有8459人。包括了LSSAH分隊2600人,兩個黨衛隊軍官學校共759人,及第一、第二團的六個營兵力。到了1936年黨衛隊有兩個比較明確的軍事組織,一個就是包含了LSSAH分隊的特別機動部隊,另一個就是黨衛隊骷髏總隊。
1936年前陸軍中將保羅•豪賽爾(Paul Hausser )被任命為特別機動部隊指揮官,他將原本散駐各地的各個營集中起來在慕尼黑成立了黨衛隊德意志分隊(SS-Standarte Deutschland),在漢堡成立了黨衛隊日耳曼分隊(SS-Standarte Germania)。若連同在柏林的LSSAH分隊一起算進去的話,到了1937年底特別機動部隊總共有三個分隊,一個突擊工兵營和一個通訊營,其兵力已經相當於德國陸軍的一個步兵師。
1938年,在維也納,特別機動部隊成立了一個新的黨衛隊元首分隊(SS-Standarte der Führer)。由於特別機動部隊的擴張使得希姆萊的可用兵力愈來愈少,因此他就將原本負責集中營工作的黨衛隊骷髏總隊中的精英份子獨立出來在達豪(Dachau)改編為一個分隊,由原先的指揮官艾凱指揮。到了1939年10月16日,黨衛隊骷髏總隊已經有三個分隊約6500人的兵力,就以此三個分隊為核心成立了一個黨衛隊骷髏師(SS-Division Totenkopf),也就是日後的第三黨衛隊裝甲師。
選拔標準及活動內容
黨衛軍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精銳部隊,是由重型武器武裝並經過嚴格、特殊訓練的非正規武裝力量,但卻是納粹黨的統治工具。作為納粹的嫡系部隊,尤其受到重視。黨衛軍完全按照希特勒的《二十五點綱領》行事,是希特勒對於政治和軍事的雙重管理工具。士兵都是由“雅利安人”組成,與都是工人組成的衝鋒隊不同,黨衛軍全部都是由醫生、教師等學歷和素質較高的人組成,這是為了培養出純血統的“雅利安人”。黨衛軍必須同總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萊一樣身高,約5尺9寸。希姆萊和許多納粹高級將領一樣,相信“雅利安”民族是神話中“亞特蘭蒂斯神族”的後裔,由於與其它民族的人通婚才會失去神力,只要有計畫地培育出純種的“雅利安人”,就可以使用神力,使黨衛軍成為神族部隊。希姆萊是一個外表斯文,內心極度變態的人。希姆萊也是一個狂熱的唯心主義分子,還專門成立學會組織各行業精英研究UFO、巫術、神話傳說,並把黨衛軍也打造成了一個夢幻般的部隊,這成了二戰中最神秘的未解之謎。事實上,黨衛軍並沒有扭轉敗局,連希姆萊本人最後也背叛了希特勒。1945年5月1日,希特勒自殺後,昔日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就只剩下柏林城內的帝國大廈里的2000名黨衛軍頑固分子還在垂死掙扎。5月9日凌晨,約德爾代表新元首鄧尼茨簽署投降書。戰後,希姆萊在監獄中畏罪自殺。
儘管黨衛軍已成為歷史,但是全世界依然有許多黨衛軍和納粹分子隱姓埋名,逃脫了審判。以西蒙·維森塔爾為代表的正義之士依然在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2006年8月11日君特·格拉斯,公布了自己隱瞞50年的黨衛軍真實身份,並懺悔自己的罪行,格拉斯向世人進行了告白——“我曾經是納粹黨衛軍成員”,君特·格拉斯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唯一一個納粹黨衛軍成員。
實際上,絕大部分的黨衛軍名聲都不是很好,實際上黨衛隊內部共分為兩個組織:黨衛軍秘密行動隊,武裝黨衛隊。前者就是負責組織屠殺猶太人,波蘭人,戰俘的主角,和集中營的看守之類的骯髒角色。而武裝黨衛隊也有相當多的部隊是純粹的作戰部隊,並未過分參予屠殺戰俘,平民的事件,無論東線西線的盟國部隊對這類部隊都是充滿敬意的(不排除有例如19th SS之類的垃圾角色)。 黨衛軍第一,二,三師都有過屠殺戰俘、平民的事件。充斥著狂熱納粹份子的黨衛軍這類事情並不能在戰爭中被避免。其中比較大規模的就是第一師(阿道夫·希特勒師)在西線阿登戰役槍殺80美軍戰俘的馬爾梅迪大屠殺事件(類似事件在東線屢次發生)。第二師(帝國師)比較有名的就是奧蘭多村慘案(尋找丟失的SS軍官未果,而遷怒平民,屠殺了642名村民,僅一人逃生)。這是幾支比較著名武裝SS的屠殺事件,但是,相比於他的“同事”來說,已經算“乾淨”了。第五師(唯京師)在其歷史上幾乎未參與屠殺戰俘、平民事件,維護了王牌部隊的稱號。而在東線,所有的德軍部隊嚴禁強姦蘇聯婦女,因為德國方面認為強姦蘇聯婦女會污染德軍士兵的日耳曼血統,比較有名的就是一名帝國師團級軍官因強姦蘇聯婦女而自殺。東線絕大部分的強姦事件,是由一些二流甚至三流SS部隊,匈牙利,義大利等僕從國軍隊。武裝黨衛軍作戰部隊並不向所想像的那樣不堪。
武裝SS軍階之中文譯名
德語 : 黨衛隊銜 ,相當於國防軍軍銜
SS-Oberstgruppeführer:SS全國總指揮兼武裝SS一級上將 (最高集團領袖) ,SS一級上將
SS-Obergruppeführer:SS全國副總指揮兼武裝SS二級上將 (上級集團領袖) ,SS上將
SS-Gruppeführer:SS地區總隊長兼武裝SS中將 (地區總隊領袖、集團領袖) ,SS中將
SS-Brigadeführer:SS旅隊長兼武裝SS少將 (旅隊領袖) ,SS少將
SS-Oberführer:SS區隊長 (區隊領袖) ,SS大校(準將)
SS-Standartenführer:SS旗隊長 (旗隊領袖) ,SS上校
SS-Obersturmbannführer:SS一級突擊隊大隊長 (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 ,SS中校
SS-Sturmbannführer:SS二級突擊隊大隊長 (突擊隊大隊領袖) ,SS少校
SS-Hauptsturmführer:SS一級突擊隊中隊長 (高級突擊隊中隊領袖) ,SS上尉
SS-Obersturmführer:SS二級突擊隊中隊長 (上級突擊隊中隊領袖) ,SS中尉
SS-Untersturmführer:SS三級突擊隊中隊長 (下級突擊隊中隊領袖) ,SS少尉
SS-Sturmscharführer:SS突擊小隊長(士官生、候補技術隊員),SS本部上士或參謀上士
SS-Hauptscharführer:SS一級小隊長(高級小隊領袖),SS一級上士或上級上士
SS-Oberscharführer:SS二級小隊長(上級小隊領袖),SS上士
SS-Scharführer:SS三級小隊長(小隊領袖),SS中士
SS-Unterscharführer:SS三級小隊副(下級小隊領袖),SS下士
SS-Rottenführer:SS代理三級小隊副(分隊領袖),SS上兵
SS-Sturmmann:SS突擊隊員(突擊隊員、突擊兵),SS一兵
SS-Obermann:SS組長(上級隊員、上級狙擊兵),SS二兵
SS-Mann:SS隊員(隊員、狙擊兵),SS二兵
時 間 總 人 數 野 戰 部 隊
1938年12月31日 22718
1940年5月1日 90638
1942年9月1日 236099 141975
1943年12月31日 501049 257472
1944年6月30日 594443 368654
1944年年底 約91萬
戰爭結束 約95萬
武裝黨衛軍師團
SS 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
SS 第二帝國裝甲師
SS 第三骷髏裝甲師
SS 第四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SS 第五維京裝甲師
SS 第六 北方師山地師
SS 第七歐根親王裝甲擲彈兵師
SS 第八弗洛里安—蓋爾騎兵師
SS 第九霍亨施道芬裝甲擲彈兵師
SS 第十弗倫茨堡裝甲擲彈兵師
SS 第十一北歐山地師
SS 第十二希特勒青年裝甲擲彈兵師
肩章
SS13克羅埃西亞第一師(克羅埃西亞第一師)
SS14 烏克蘭第一師(烏克蘭第一師)
SS15 拉脫維亞第一師(拉脫維亞第一師)
SS16 領袖師
SS17 馮.伯爾辛根師
SS18 豪斯特.威塞爾師
SS19 拉脫維亞第二師
SS20 愛沙尼亞第一師
SS21 斯坎德伯師(阿爾巴尼亞第一師)
SS22 瑪麗亞.塞麗莎師
SS23 尼德蘭第一師
SS24 karst jager師
SS25 匈牙利第一師
SS26 匈牙利第二師
SS27 蘭凱馬克師
SS28 瓦隆尼師
SS29 義大利第一師
SS30 白俄羅斯第二師
SS31 (此師由SS23的德國士兵補充而成)
SS32 一月30日師
SS33 查理曼大帝師
SS34 尼德蘭陸地風暴師
SS35 警察師(由德國警察組成 與SS4不同 它屬於第二個警察師)
SS36 Dirlewanger師(執行滅絕猶太人計畫的部隊)
SS37 自願騎兵師
SS38 聶伯龍根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