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全譯本

簡介

二十四史全譯本二十四史全譯
《二十四史全譯》
國家“十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 《二十四史》國家譯本
修史、讀史,以史為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傳統,但是,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差別,阻礙了人們閱讀史書的努力。現在能夠直接閱讀文言文史書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如再不抓緊翻譯,《二十四史》將可能如同梵文一樣,成為只有少數人能夠讀懂的古文字。
在世界所有的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內容異常豐富,但因語文奧古,時至今日,有四大聖典之稱的《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以及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卻只能束之高閣,僅供少數學者研究之用。為了避免《二十四史》重蹈四大聖典兩大史詩的命運,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其翻譯成現代社會通用行的白話文。但《二十四史》翻譯的難度之大,超出了常人想像,也大大出乎主編許嘉璐的預料。能擔此任者,必須是既通曉中國歷史,又精通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對天文等專門學科的翻譯,除文字功底外,還必須同時具備古代和現代的相關專業知識。兼具上述多種能力的學者屈指可數。用“搶救”一詞來形容當時(1991年)的緊迫感恰是恰其分的。
《二十四史》是中華民族嬗遞傳寫了近二千年的國史,向由“國家開局,宰臣董理”。對前史的修撰與定編,以及為著閱讀與流傳而對古史進行的注釋、翻譯、考評、輯迭,這兩個命題是我國每一時代政治領袖維繫民族史延續不可推委的責任。國家在一定時期組織對國史進行再整理,官刻頒布這一制度,彰顯於雕版印刷技術成熟的宋代,責成教育機構主持,使之成為全國通用的版本。有宋以來,已成宋國子監本十七史,明國子監本二十一史。清乾隆皇帝欽定典名《二十四史》,於1739年開始全面整理刊刻,史稱武英殿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即指示在全國調集人才,對《二十四史》進行標點、校勘,歷時二十年。這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對國史進行的第一次現代化處理。由於二十世紀以來,漢語的書面主體已全然變化為現代漢語,1991年由許嘉璐先生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所擔綱,對二十四史原文本著訓詁的原則進行了現代漢語翻譯,歷時十三年。這是進一步對國史的現代化整理,也是秉承自治史以來的傳統,體現了史為今用的精神,更是對用古漢語書寫的國史所做的搶救性的全面譯釋,為後世國人留下一部方便閱讀的國史。
最好的保存,莫過於最廣泛的傳播,一部文白對照的全譯本將使《二十四史》這一輝煌的巨著的讀者群呈幾何級數擴大。百折不回讀不懂的,現在能讀懂了,原來讀起來艱澀乏味的,現在讀起來順暢淋漓了;不僅這一代能讀,下一代也能讀。《二十四史》猶如一個碩大的堅果,飽含豐富的營養,因其包裹著古文的堅硬外殼,使人們望而生畏。現在果殼敲開,人們可以比較輕鬆地品鑑其美味,汲取其營養了。這是《二十四史全譯》出版的最大意義。
翻譯工程浩大
《二十四史全譯》從1991年立項,到2003年完成,歷時十三年。前後投資五千萬人民幣。
二百多名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古籍研究所專家,二百多名資深古籍編輯、校對、製作人員,經十三年奮鬥,始竟其功。全文五千萬字的譯稿反覆修改,每一部史書的譯文都整體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古文、今文近一億字的校對做了十二遍。可謂嘔心瀝血。
最高水平的譯文質量
許嘉璐先生是我國著名訓詁學家,由他主編本書,並親自參加翻譯、審讀。各高校古籍所的專家執筆。嚴格按照古籍整理原則。譯文具有準確性和權威性,全面體現了二十四史的史料價值。
翻譯採取直譯的方式,要求按照詞序、每字每典都有落實,而又不隨意添加成分進行解釋,最能傳達原文的原汁原味。
譯文語言精練,白而不俗。文中的歌賦及樂詞,乃至詔書奏章中的對語,譯文儘量對仗、壓韻,典而雅,形與神兼備。志書(制度史)部分的翻譯,尤為注重專業用語的準確,由專家再三核准,特別艱深的志書由國寶級專家審讀把關,是各種專門史絕好的參考研究資料。
唯一的全譯本
近年來,先後出版了一些類似的譯作,雖然有的號稱全譯;但其實足選譯的。《二十四史全譯》將紀、傳、志、表全部翻譯;紀傳人物不加擇選,內容不加刪減。
編委會還組織目前碩果僅存的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專家,對二十四史中占百分之二十的志書(制度史)如:天文志、五行志、歷律志、禮樂志、輿服志、刑罰志、食貨志等全部作了整理和翻譯。這些艱深的制度史的系統整理和翻譯,基本上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尤其具有文化價值,為時下各種名目二十四史白話文所不具備。
文、白雙欄對照,方便閱讀
《二十四史全譯》採用雙欄對照的排版方式,原文、譯文互為參照,又互不影響,保證了閱讀的順暢。讀原文才,能充分體味古漢語的古色古韻,遇到難點,對照譯文,則迎刃而解,讀譯文者,讀到精彩處,觀照原文,更能感受到古漢語簡健精微的魅力。閱讀譯文曉暢明白,引用原文練達準確。這種雙欄對排的方式,為閱讀、使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閱讀《二十四史全譯》,讀史、欣賞、學習古漢語,一舉而三得。
《二十四史》的主要傳世版本
文白對照全譯本出版後,《二十四史》共有四大版本通行於世,前三種版本均為文言文。
【武英殿本】 武英殿,清代宮殿名,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1739-1784),刊刻二十四部史書於此,稱武英殿本,簡稱【殿本】,由乾隆欽定典名《二十四史》。
【百納本】 中華民國時期,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蒐集各史最佳善本,重新校勘輯印,前後歷時十八年。因該版本由許多刻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有如僧人的百納衣,故名百納本,簡稱【納本】,於1936年出版。
【標點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指示點校《二十四史》,顧頡剛、白壽彝等組織一大批學者操觚,由中華書局分批出版,於1978年出齊。
【全譯本,即《二十四史全譯》】 許嘉璐主編,北京古今出版策劃有限公司策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十餘所名校的教授、高才(其中不乏學界名宿)殫精竭慮十餘載,校勘原文四千餘萬,精譯白話五千餘萬,總計近億字。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書名。
《全譯本》作為國家【十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委員會重點項目,首次將《二十四史》全書譯成白話文,這是迄今為止惟一完整的文白對照全譯本。就翻譯的權威性,精確性、完整性而言,其他任何版本難出其右。因為全譯本的問世,使延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成果進入尋常百姓家變為現實,並為人類共享如此璀璨輝煌的文化遺產,架起了橋樑。
《二十四史》的傳世價值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結集,自成書以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史書出版、流傳、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記》開篇到《明史》壓軸,計約三千二百五十餘卷,四千七百二十萬字,系統記述了從中華始祖皇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紀)起始至清兵入關、明朝滅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從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撰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歷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長、涵蓋之廣、跨度之大、銜接之密、行筆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絕後。放眼世界列國,如此恢弘巨典,絕無僅有,堪稱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二十四史》以帝王紀傳為綱,貫穿歷史事件,輔以【表】連線時空、人物,用【志】補以典章制度與天文曆法等內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了中國歷史的全貌。其中記載的人物,舉凡帝王、貴族、官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說客、策士、遊俠、隱士、商賈、醫者、卜者、俳優等,無所不有;記載的社會生活,則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科技、外交、文學、藝術、農商、財稅、天文、地理、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無所不包。《二十四史》是諸多科學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歷來為治政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為、治國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鏡鑒。
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不但改變著中國自身的面貌,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重新喚起世界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對記載中華文明的《二十四史》產生深厚興趣。
《二十四史》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中華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身體之中。讀中國不可不讀《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明式專用書櫥
根據《二十四史全譯》的高級裝幀形式及規格,專門設計了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充滿書香氣息的專用明式書櫥,其整體風格與《二十四史全譯》融為一體。
在製造工藝上,運用名貴的盧氏黃檀(大葉紫檀)或緬甸花利木為基材,運用傳統的榫卯結構組合,由江南名匠通過精細嚴謹的加工工藝製造而成。
超一流的書中“極品”
《二十四史全譯》首版之際,為紀念這一出版盛事,特精製珍藏本八百套以供方家收藏。全套二百一十三冊,五十二函。編號從零零一至八零零,每套均有惟一編號,並附有北京古今出版策劃有限公司製作的收藏證書。
函套整體結構運用進口荷蘭板,手工製作。純天然亞麻布飾面。函套書脊和函面均嵌以精美金絲柚木,上雕二龍盤旋。此龍圖同時函套的鎖扣,設計精巧,渾然天成。函套封口、別簽用名貴烏檀木製作。
函內書簡以金絲柚木製成,精選上等羊皮皮條連線,刻有首版珍藏本的編號。圖書為正度十六開本,內襯紙為進口皮文特種紙。內文為六十克蒙肯紙印刷。封面為二百三十克貴族藍水秀紋特種紙,燙金書名、壓凸騰龍。扉而為一百二十克雪花紙,二十五克雲龍紙做前襯。整套書設計構思之巧妙,材質、工藝之考察,無人令人嘆為觀止,被業內人士譽為“超一流”的書中“極品”。

書刊

出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書號:ISBN 7-5432-0981-O/K·110
超豪華特裝珍藏版
定價:380000元(全213卷 含精美函套 編號收藏證書 仿古書櫃)
豪華版
定價:60000元(全213卷)
翻譯整理: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
出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十四史全譯》編輯委員會
顧問:周林 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
 鄧廣銘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
 陰法魯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
 何茲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主編:許嘉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編後漢、三國、晉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北史等史。
副主編:安平秋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主編史記、漢書。
組織翻譯的中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地是國內常設的最具規模、實力的古籍整理研究系統,集中了當代中國史學、文字學、古代文學、古籍整理等行業的泰山北斗、領軍人物,專家雲集,功底深厚,功夫紮實。
編委:章培恆、黃永年、曾棗莊、楊忠、倪其心、李修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