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全266冊)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是根據實習報告中所反映的實際內容起的名稱,為影印。收錄南京圖書館所藏中央政治學校學生實習調查報告470餘冊,約17萬5000多頁。時間跨度為1931年至1937年,地域覆蓋範圍為江浙滬魯鄂皖等地部分市縣,部門涉及國民政府各部院機構及地方市縣,內容涉及普通行政、財務行政、工商行政、市政、縣政、統計、金融、法律、公用事業、合作事業等。全面反映了抗戰爆發前中國各地經濟的實際情況,對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選讀

前言

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從軍事上、政治上大力整合,實施政治體制與財政經濟改革,基本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繼續向現代社會轉型,一方面是具有較多現代性特色的城市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在中國廣大農村,仍然較多地維持著傳統的社會關係和生活習俗。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社會功能及社會運行方式等,基本上已初具現代社會的雛形。同時,中國經濟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緩慢的發展過程,國民政府進一步調整經濟政策,推行幣制改革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至一九三六年達到了民國時期最高的經濟水平,從而為隨後爆發的全國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國民黨積極推行黨化教育,以訓政為名,強化一黨專政。

一九二七年五月,蔣介石把由黃埔軍校擴充改組成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離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中央黨務學校直接隸屬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國民黨第三屆中執會第十九次常務會議議決,中央黨務學校名稱改為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培養國民黨黨政幹部。蔣介石任校長,丁惟汾任教育長,余井塘任教務處主任。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外交等系。中央政治學校從一九二七年五月建校之日起,直至一九四七年,一直由蔣介石擔任校長。雖因抗戰幾經遷徙,其規模卻在不斷擴大,到一九四九年已形成了三院十系一研究部的規模,名稱也從一九四七年起改為國立中央政治大學,隸屬於教育部,校長為顧毓琇。

中央政治學校的院系分大學部和附設學院,附設學院有地政、計政兩院,另外還附設有蒙藏學校及華僑班。一九三○年九月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本科第一期學生二百五十三人修學期滿,依所學專業不同,分派江蘇、浙江兩省及南京、上海、杭州、漢口、青島、濟南各市實習,以資歷練,實習期為四個月。以後各屆畢業生的實習均沿用上述規定,實習地區還外延到安徽、福建、河南、江西等省。學生實習期滿返校時須呈繳調查報告,由各系主任、教授及專門老師負責審閱、批改、評分後,學生始得畢業,分配至各省市工作。學生的實習調查報告則裝訂成冊,收存於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圖書室,並加蓋印章。至抗戰爆發前,中央政治學校幾屆畢業生完成的調查報告,已裝訂成幾百冊,蔚為大觀。這批調查報告,歷經風雨,一直保存完好,除地政學院學生的調查報告被帶往台灣外,其餘現均收藏於南京圖書館,作為歷史文獻珍本得到很好的保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即根據收藏於南京圖書館的中央政治學校實習調查報告匯集影印而成,共收錄實習調查報告四百六十餘冊,十七萬餘頁,約一仟萬字。大部分為毛筆恭楷手寫本,字跡娟秀工整,時間跨度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七年,實習地域為江蘇、浙江、上海、湖北、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江西等地,實習部門為國民政府主計處、外交部、實業部、鐵道部,各相關省、市、縣政府,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土地局、公安局、工務局、建設局及地方法院等,實習內容涉及政黨政治、實業、外交、普通行政、財務行政、工商行政、工務行政、土地行政、交通運輸、統計、資源、金融、賦稅、司法、公安、保甲、教育、衛生、公用事業、合作事業、救濟慈善、禁菸等。學生將實習當地及具體部門實際情形及其重要文書及調查所得,收存於實習,

中央政治學校是專門培養國民黨黨政幹部及新政治人才的大學,具備良好的社會實踐風氣及學以致用的學風,學校對畢業生的實習極為重視,實習者對調查過程及撰寫調查報告極為認真,這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重要原因。例如分派到外交部實習的外交系學生,全部由外交系主任徐叔謨親擬實習綱要,確定的實習調查方向各有偏重,或側重於外交部行政,或側重於中國外交機構沿革,或側重於外交官領事官甄選及資格待遇,或側重於中外交涉研究,或側重於南京國民政府與北京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較,等等。因此,外交系學生呈繳的實習報告,既有獨特的調查視角,亦有深入的見解和研究考察心得。再如被派到鎮江地政局調查的社會經濟系學生,不但要在地政局閱讀所有有關文檔,還要跟隨當地地政人員到農民田頭清查測量田地狀況,瞭解農家婚姻、人口、種子、種植、農具、產量、收支、田賦、公差(如出工修水利)、保甲等情況,經過四個月的實地調查,方能撰寫成一份有關鎮江農村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又如關於上海市警政的調查,實習學生王夢周等用近五個月時間深入上海市公安、警察等有關部門,調閱所有卷宗,在各個部門依次實習後撰成調查報告。報告涉及上海市的警察行政、警區編制、官制薪餉、械彈配備,以及戶籍、保全、消防、司法調節、審訊、監獄管理、罪犯數目、監房分布等等,分類細化、數據詳盡。學生提交十幾萬字的實習報告後,各系的系主任、教授、教師會認真審閱,撰寫詳細的評語,評定等次。這也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對待實習,更加嚴謹地撰寫實習報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涉及內容之廣泛全面,客觀公正,令人嘆為觀止。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千姿百態,紛繁複雜,本書就是對那個時代一個全面、真實、客觀的解讀,如同醫院對病人所做的X光照相或CT掃描一樣,原始而完整。因為撰寫者時為在校大學生、未來的政府公務員,與實習所在部門的行政事務無直接利害關係,無涉政績,無須溢美與粉飾,且僅僅是畢業作業,未曾打算公布或發表,因此調查報告直觀真實地反映了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至抗戰爆發前中國東部地區的民生和國情,反映了被戰爭摧殘前中國各地政治經濟的實際情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除了對國情全景式地記錄外,更難能可貴的是對所涉及領域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極其詳細的個案分析解剖。例如,李超英的《安徽高等教育留學生情況考察》(第二○八冊),細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情況,對民國曆年以來安徽省內派出留學生的人數、留學地(國家與學校)、經費撥出情況、學成回國情況都予以翔實記錄。也有的報告反映了歷史事件的諸多細節,如外交系學生所做的若干份外交部實習報告,即詳細記載了一些歷史事件的過程,如國民政府致力收回各個租界的談判交涉過程、扣留蘇聯汽船事件的交涉過程、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身份賀美國等國國慶電電文的起草等。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多在調查報告中有所涉及。

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學生的實習調查報告及研究論文現藏台灣相關機構,一九七七年由台灣成文出版社與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影印出版,名為《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編為二百冊;現鳳凰出版社與南京圖書館合作影印出版大陸特藏部分,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編為二百六十六冊。兩者相配,即成全璧,猶如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至此圓合,堪稱出版佳話。

的國情畫卷,更蘊含了那個時代青年的理想和見識,顯示出那個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他們有明確的時代擔當,眼光敏銳,有著經邦濟世的追求,更有著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踏實穩健的學風。他們的實習調查報告、他們的研究與思考也許並不完全成熟,但其憂患意識,尤其是那種直面民族國家命運的勇氣,應當被鄭重地納入我們的精神資源,融入今天青年人的精神氣質,以更多的求真求實戒除浮躁心態。本書的出版如確實能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則是編輯出版者最大的心愿。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編輯委員會二○一二年五月

編輯說明

一、本書所收文獻,均照南京圖書館所藏原件掃描、影印,未作剪輯、刪改;稿本原件有模糊、殘缺者,一仍其舊。

二、因年代久遠,期間保管單位歷經輾轉遷徙,有的稿本出現蟲蛀,對不影響閱讀的,依然選用;蟲蛀嚴重影響閱讀的,則整冊不予收入。絕大多數實習調查報告為毛筆稿本,恭楷鈔錄,清晰工整;只有一小部分是油印本,經八十餘年風雨,字跡已模糊難辨,編選時有的亦整冊不用。

三、編排體例從中央到地方編排,即先國民政府中央機構,次到省或特別市,最後為省會、市、縣,順序按民國時期行政區劃表設定。

四、收錄的四百六十餘冊實習調查報告,每冊原來均有標題,但原標題過於雷同簡略,如以﹃外交部實習報告﹄命名的就有十九冊。編排時,除少量採用原標題外,為便於讀者直觀、全面地瞭解每冊報告的大體內容,大部分標題都由編輯根據原報告內容作了豐富與細化。

五、原報告每冊頁碼不一,有的僅六七十頁,有的多達八九百頁。由編輯根據內容和地域等因素編排為二百六十五冊。

六、為方便讀者利用本書資料,另編有第二百六十六冊,為全書總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