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米帖

顏真卿《乞米帖》,約書於永泰元年(765年)。 公元765年,正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農業歉收。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

顏真卿

詳細信息

顏真卿《乞米帖》,約書於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書,信札。36.5×16.5厘米。凡4行,計44字。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
據宋歐陽修《集古錄》云:“此本墨跡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於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嘗模帖刻石遺於朋友。”米芾《寶章待訪錄》云:《乞米帖》“真帖楮紙在朝請郎蘇 處,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於關中安氏,士人多有臨拓本。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題跋。”後真跡迷失。可見北宋時,已有臨拓本傳世。《忠義堂帖》不見“舜元”字印及諸人題跋,當是以模本入石者

背景

公元765年,正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農業歉收。以致顏真卿“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於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
談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諱,因為自己“拙於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祿,他不會創收、生利,沒有別的生財之道。著名藝術家黃裳說:“予觀魯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貧賤為愧,故能守道,雖犯難不可屈。剛正之氣,發於誠心,與其字型無異也。”
(《溪山集》)
米芾也評其“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的確,“乞米帖”不僅是書法藝術中的無價之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研讀“乞米帖”,可使我們得到雙重享受,既領略了顏魯公書法藝術的真諦,又受到其高風亮節的薰陶。

全文

原文: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辛,仍恕乾煩也,真卿狀
譯文:
我不擅長謀生的活計,全家人已經吃粥吃了好幾個月。現在,糧食又吃完了,心裡更加憂愁。想到我們之間往日的深厚情誼,因而寫信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我一點糧食來讓我渡過難關。麻煩到你了,對此我再一次請求原諒。真卿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