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玉璽

基本信息

玉璽

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對至尊至聖的龍題材藏品喜愛有加,都將其視為能帶來吉祥富貴的寶物。現在,流傳下來的龍題材藏品,價格都極為驚人。2010年6月26日,一方清“乾隆青玉螭龍玉璽”以新台幣4.3億元落槌,加上佣金,以新台幣4.825億元成交,一舉刷新龍題材玉璽的世界拍賣紀錄。而在現代龍題材藏品中,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的“龍鈔”、“生肖龍郵票”等,都升值了百倍千倍。“中國徽寶·九龍玉璽”兩尊寶璽蘊含著喜慶祥和、繁榮昌盛、獻瑞納福的中華龍文化,一經推出就迅速聚集了極高的人氣,成為了人們爭相藏購的珍品。
“九龍玉璽”氣勢磅礴、內涵深厚、選材優良、工藝精湛,延續了故宮珍藏“奉天之寶”的神韻,同時蘊含了中華民族最神聖的龍文化精髓,具有很高的歷史紀念價值和收藏價值。
簡述
玉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中國徽寶·九龍玉璽”兩尊寶璽均以故宮珍藏清朝“二十五璽”之首璽“奉天之寶”為設計原型,印面分別篆刻“中國徽寶”、“九龍玉璽”印紋。兩尊玉璽採用和田青玉雕造璽基,鎏金鏨刻盤龍紐,總重約為6公斤。運用瀕臨失傳的皇家獨享秘技“花絲鑲嵌”工藝在“中國徽寶”璽基四周飾以天安門、長城、泰山、黃河等最具中國特徵和代表意義的圖景;“九龍玉璽”四周圖案為“二龍戲珠”。

文化價值

此次打造的“中國徽寶·九龍玉璽”,將龍文化、玉文化和帝王玉璽文化完美結合在了一起。為了完美展現藏品原貌,大師們全部採用宮廷秘技純手工的雕琢,經歷雕、鏤、琢、磨、拋光等數十道工序,將和田玉的尊貴氣質和玉璽的帝王之氣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龍鈕整體線條流暢、精氣神俱現,龍鬚、龍鱗、龍爪這樣的細節表現上更是精雕細琢。這些都讓材質純美、造型獨特、雕工精緻的“中國徽寶·九龍玉璽”更加無可挑剔。故宮專家認為,能將皇家秘技發揮的如此精湛,堪與故宮裡珍藏“二十五璽”相媲美,很有可能成為將來的天價文物。
可以說,這樣一尊將傳統的龍文化、玉文化和帝王玉璽文化精彩展現的寶璽是極具創新性和時代性的藝術藏品。現在珍藏,正預示著龍年能鴻運當頭、吉祥如意。

玉璽印文

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另: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又: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張壁、鹿鍾麟等人仍在追索玉璽
著傳國玉璽。另:“遼史”記為“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我以為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唐武則天時改“璽”為“寶”,應該是那時代改的。“遼史”記:“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離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聖宗開泰十年,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河。“宋史”記:“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又:“魏本紀”中曾記錄在一座毀壞的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圖片

收藏禮品收藏禮品

收藏禮品收藏禮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