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擴建於明初1381年。明代以前,這裡是重要的軍事關口。九門口長城全長1704米,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長城,其跨河牆長達100多米。九江河水從城下的九道水門直流而過,“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景色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九門口長城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九門口長城,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因而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九門口,屬燕山余脈,群峰簇聚,層巒疊嶂,山勢較高,坡陡崖峭,青龍河從兩山之間流過,旱季河道乾涸,雨季山洪暴漲,眾山之水,匯為一流,水勢湍急,有如“萬壑赴荊門”,石砂轉流,勢不可擋。明代洪武年間,徐達督軍到山海關一帶修築長城,在這裡為了做到既有高牆抵敵,又可放洪水通過,便在長城河谷處擴建了這九門口。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路基與六座水門洞被洪水沖毀,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修。當年修城者為了保護長城不被洪水沖毀,在橋墩四周及上下游地面上,鋪砌了連片的巨型花崗岩條石,鋪石面積7000平方米,用條石1.2萬多塊。水門下用一片片條石鋪出的河床,遠遠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故九門口又稱“一片石”。

九門口水上長城西南距山海關15公里,正南距姜女廟6公里,北與河北省撫寧縣相毗連,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據文獻記載,它被稱為“京東首關”,可見它在長城線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九門口一帶山勢巍峨,巨石崢嶸,溝谷深邃,夏秋群峰疊翠。長城隨山勢蜿蜒起伏,逶迤北上,兩側山谷夾雜花木,特別是長城和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更給九門口增添了色彩。2002年9月,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明長城位於綏中縣西南縣界,全長44公里。

境內長城分為兩段:一段位於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個鄉的西南,全長31公里,建於明洪武十四,屬明萬里長城主幹線。另一段是明萬里長城的支線,錐子山向東南的金牛洞,全長13公里。長城巍峨壯觀,優美的自然環境如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色,吸引著廣大遊人。此外,還有前所明代古城,妙峰寺雙塔等省級風景區,長城一年四季都可拍攝。春天、秋天拍攝長城是最佳的時節,攝影人可根據情況選擇最佳時間拍攝。

結構介紹

九門口長城九門口長城

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牆,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里側有女牆,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敵台,每500米至1,000米築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綏中境內有九門口關、三道關、黃土嶺、夕陽口、無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關口。西溝長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里長城的主幹線,位於綏中永安鄉西溝村、金家溝村一帶。這段長城地勢險峻,建築布局雄偉壯觀,有“第三八達嶺”之稱。主要景觀有:大毛山口、錐子山、蔓枝草、石匣口、金牛洞等。

九門口關位於綏中縣李家鄉,東距綏中城62.5公里,南距山海關15公里,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被譽為“京東首關”。九門口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築獨具特色。在百餘米的九江河上,鋪就7,000平方米的過水條石,俱為縱行鋪砌,邊緣與橋墩周圍,均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座泄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

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橫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橋,兩端築有圍城,恰似橋頭堡。九座水門各寬5米,從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連垛口高達10米。兩座圍城是天啟六年(1626年)增築的,各有七個券洞,里磚外石,高大雄偉,是長城中少見的結構。關城由萬里長城牆體和內城及關前九江河上護城泄水城門構成。內城周長1公里,牆高約8米。城牆高大堅固。牆身為磚石結構,頂寬5米,底寬6米,牆高8米,外側有垛口,裡邊有女牆,巍峨壯觀。

相關記載

九門口長城九門口長城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近年來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九門口一帶軍事防禦設施密集、完備。兩敵樓之間相距僅七八十米,在2公里範圍內,有敵樓12座,哨樓4座,戰台1座,烽火台1座,城堡1座,布局嚴密,異常堅固。九門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的李自成大順軍與清軍在這裡有過“一片石大戰”。

建造歷史

綏中九門口長城綏中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九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當地人曾有順口溜來形容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十門少一門,門門斷人魂,要想出一門,十人九斷魂”。

特色介紹

九門口長城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在建築上頗有一些特色。長城自東向西翻越無數高山、跨過無數大河,都是遇山連綿不絕,遇水中斷不接。而九門口長城確是遇山中斷,遇水不絕。關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獨特的水上長城。河上修築九孔城門,河水中流,河床鋪砌過水條石,水漫其上。過水條石上鑿有燕尾槽,然後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形成牢固的河床,號稱“一片石”。後來,李自成的大順軍與清軍在這裡發生過一片石大戰,“一片石”由此更加著名。後來民國期間,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也曾在此發生過激烈的戰鬥。

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九江河已接近乾涸,人們在下游建起了一座橡膠壩,截流少量河水,剛好漫過城門下的一片石,不過河水還算清澈,燕尾形銀錠扣還依稀可見,水中還遊蕩著小魚兒呢。

九孔城門橫跨河上構成一座橋城,橋的兩端各突出一座百姓俗稱“水牢”的圍城,向橋頭堡一樣與橋上形成交叉的軍事力量。圍城的設定據說也是長城關隘中獨一無二的。它看起來更像個豎井,內側用磚砌成,有圈門和向外的射擊孔,外側用石砌成,與橋城渾然一體。“京東首關”的匾額刻在最北側的城門之上。

九門口長城還有一奇特之處,那就是城牆下的山體內的一條明代修建的長城隧道。長城隧道溝通長城內外,裡面可以駐軍,貯存武器糧食,連水井、伙房、廁所也都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供奉關公的祠堂,猶如一座地下宮殿。當地人也意識到這條隧道的價值,經過整修,鋪設了照明裝置,連同隧道口外面的所謂的“禽鳥觀光園”一同搭售,搞了一個遊覽通票,不經過禽鳥觀光園也就無法進入隧道,可謂生財有方啊。 九門口關城兩側長城蜿蜒交錯,向南一側上風陡峭,敵樓林立,向北山一側勢舒緩,敵樓遙相呼應。登臨城牆,兩側田園風光秋色正濃,果園裡的果樹正結滿果實,果農們則各自提了籃子守在路旁向遊人兜售,叫賣聲倒也簡單:剛摘的噢,5塊錢一筐。

九門口長城是在鄧小平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後,最早修復的長城地段之一,但是知名度卻遠不如十數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雖是“黃金周”期間,遊客依然不多。從 高速公路出口到九門口長城的十餘公里鄉村公路修得很好,但車輛稀少,要不是遠處隱約的山峰和路邊的乾涸的河床,還真有點不敢相信前面就是曾經聞名的九門口關呢。 雖然距離縱貫遼西走廊的高速公路僅十公里之遙,驅車過來只需十幾分鐘,但是登臨敵樓四下眺望,只見霧靄中遠山如黛,山巒間長城似線,古時的號角聲早已飄渺無蹤,來時的車輪呼嘯也充耳不聞,昔日溝通關內關外的重要通道,如今已成阡陌,偶爾還有記得它的人們,匆匆而來,草草一瞥,又揚長而去,只留下無言的大牆和固守著家園的人們。

門票價格

九門口長城通票(含長城隧道、珍禽觀光園)90元,學生票60元。

交通提示

九門口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境內,距離北京310公里,距離“天下第一關”山海關15公里。自駕車走京瀋高速公路,在萬家出口下道,然後沿著址九線(止錨港到九門口)15公里可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