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

九里雲松是形成於唐代林陰路。據《西湖志》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於行春橋(今洪春橋),西達靈竺路(今靈隱寺山門),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蒼翠夾道,蔭藹如雲,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間,衣袂盡綠。”袁仁敬還在洪春橋建起了橫跨道路的九里松亭,百姓多稱之為一字門。
明代詩人王瀛詩曰:西入行春翠靄中,長松夾道勢凌空。濕凝雲氣山山雨,晴卷濤聲樹樹風。
可見九里松昔時的盛況,但乾隆年間翟灝作《湖山便覽》時,九里松已蕩然無存。
今天的九里雲松,在路兩側各植松10行,寬達百米許,品種有火炬松,濕地松、晚松等,是1962年以後培植起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