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道三峰齒鮫

九道三峰齒鮫

中文名 九道三峰齒鮫 外文名 Triakis scyllium。 體頗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細小。頭平扁而略短。吻短,吻端寬圓。眼橢圓形,眼眶隆脊明顯,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長如葉片狀;遠離口裂;不具口鼻溝。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南西伯利亞至台灣。本省多分布於西南及東北部海域。

基本信息

學名 Triakis scyllium
命名者 Müller et Henle, 1839
中文名 九道三峰齒鮫
科中文名 平滑鮫
科號科名 018 Triak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大陸名 皺唇鯊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俗名 沙條     
棲息深度 1 - 1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九道三峰齒鮫九道三峰齒鮫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15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Banded houndshark
型態特徵
體頗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細小。頭平扁而略短。吻短,吻端寬圓。眼橢圓形,眼眶隆脊明顯,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長如葉片狀;遠離口裂;不具口鼻溝。口裂呈淺弧狀;上唇溝延伸幾與上頜縫合部相對;齒多而近似刀狀,上下頜齒同形,多行在使用,每齒均具一中央齒頭,向後或向外彎曲,兩側各具1-2小齒尖。噴水孔小。盾鱗具3棘突2縱脊。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二背鰭較小;前緣圓凸,後緣深凹,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內角之上方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臀鰭皆較第二背鰭小;胸鰭等大或略大於第一背鰭,成魚呈寬三角形;尾鰭狹長,稍大於頭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鈍。體灰褐帶紫色,腹面淡色,沿體側具許多寬鞍狀斑及散布稀疏之黑點,隨著成長而黑點漸消失。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底棲性魚類,經常出現於河口區域或港灣淺水域,特別是有底藻覆蓋的砂泥地,能忍受低鹽度。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10-24隻幼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南西伯利亞至台灣。本省多分布於西南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不佳,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或可煙燻食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