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百歲宮

清康照五十六年(1717年)寺毀於大火,六十年(1721年)住持僧三乘重建。嘉慶十九年(1814年)住持僧福德念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十九年(1839年)擴建,名為“萬年禪寺”,創成“十方叢林”。

九華山百歲宮

百歲宮,座落於插霄峰(東峰)之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

百歲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五台山僧人海玉,字無瑕,雲遊至九華山。“初住東岩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暇圓寂於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起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於是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慧廣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眾,易庵為寺。

“法宇規模,秩始其備。”正因為萬年寺是為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而興建的,因此又名百歲宮。

清康照五十六年(1717年)寺毀於大火,六十年(1721年)住持僧三乘重建。嘉慶十九年(1814年)住持僧福德念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十九年(1839年)擴建,名為“萬年禪寺”,創成“十方叢林”。無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內供奉;鹹豐三年(1853年)毀於兵燹。後重修。光緒五年(1879年)僧釋寶身主持重建並赴京請《藏經》一部。光緒末年再次遭火,幸撲滅及時,未造成重大損失,無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賜的金章、玉印和《血經》等完好無損。1917年、1932年兩次傳戒。1931一1953年常諦、覺真、悟光、心妙先後任住持。

1982年九華山管理處重修廟宇。1987年住持僧應觀塑“彌勒佛”一尊,高寬均達2米。今存鍾、鼓、碑刻等文物50餘件。建築面積2987平方米。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任住持慧慶。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廟。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少見。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從正門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層樓,而大殿東側的廂房是兩層樓,通高只有10米。但從它的後門看,東側牆高達55米,為五層樓。而屋頂只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

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內原供“皆大歡喜” 形像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寺門之意。

穿過山亭,約百步便至峰頂。石庫式的大雄寶殿門(也是山門)門頭上,懸掛著“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楷書寺名豎匾,出自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之手。寺門前,兩邊平房對稱,中間是一塊呈長方形的坪地;如房前院落。牆壁上鑲砌著清雍正、乾隆等年問的碑刻十餘方,有詩刻,有賜《藏經》、修寺院、捐獻“功德”等碑記刻石,其字跡,有魏體寸書、榜書、館閣體小楷。西邊一排平房,為香積廚、庫房等。東邊數門平房,臨崖而建,屋內懸有古鐘,謂之鐘房。鍾為銅質,重約兩千斤,鐘面凸出銘文和花紋圖章。此鍾也稱“幽冥種”。撞鐘和尚邊念鐘上文字邊撞鐘,循環往復,日夜不停。

大殿寬19米,進深14米,中有“九龍戲珠藻井。殿中佛龕則因地勢築在寬4.5米、高2米的岩石上,中間是端坐蓮台的釋迦佛,左為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右為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四周圍繞二十四諸天像。此種布局,為他處所少見。

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供奉著裝金的無瑕和尚肉身。他頭戴蓮花寶冠,身披朱紅袈裟,頭部大小與常人相似,身軀已乾縮如孩童,端座蓮台之上。據說,這種金身,是把屍體放進陶缸,用石灰封口,缸外放木炭,再用文火烘烤數十日才製成的。置於空氣中已有350多年,至今不腐。據說,九華山原有七尊裝金肉身,十年動亂中有六尊被毀,無瑕肉身是由一位和尚藏於山洞中才得以保存下來。

肉身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兼作取水滅火之用途。肉身殿後是佛堂和僧舍。

大殿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