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星子鄱陽湖

九江星子鄱陽湖

九江星子縣 鄱(拼音:pó)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從九江市乘一小時汽車到達湖口縣,當地有渡船至石鐘山,即可觀賞九江鄱陽湖。

百科名片

九江星子鄱陽湖景色 九江星子鄱陽湖景色

九江星子縣 鄱(拼音:pó)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進賢、餘干、鄱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縣。

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讀音注釋

拼音:pó yáng hú

英語:P'o-yang Lake

鄱陽湖(3張)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湖、彭蠡澤、彭澤湖、彭湖、揚瀾湖、宮亭湖等多種稱謂。

一為“彭蠡湖”,彭蠡,是很古的澤藪名,《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蠡”條載:“彭蠡澤在西”。還有另一種說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陽湖如大瓢一樣;

二為“宮亭湖”,原來專指星子縣東南鄱陽湖的一部分,因湖旁有宮亭廟而得名,後來逐泛指鄱陽湖的全部;

三為“揚瀾湖”,是由—一些親身經歷過鄱陽湖風濤險惡的人們而得名,李綱《彭蠡》詩:“世傳揚瀾並左蠡,無風白浪如山起。”宋余靖《揚瀾》詩:“彭蠡古來險,湯湯貫侯衛。源長雲共浮,望極天無際。傳聞五月交,茲時一陰至。颶風生海隅,餘力千里噎。萬竅爭怒號,驚濤得狂勢。”

觀賞事項

九江星子鄱陽湖 九江星子鄱陽湖

鄱陽湖是一個珍禽王國,觀鳥台門票50元。看鳥要建議帶上一個高倍望遠鏡去觀。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這裡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隻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隻,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交通概況

從九江市乘一小時汽車到達湖口縣,當地有渡船至石鐘山,即可觀賞九江鄱陽湖。

景點簡介

九江星子鄱陽湖 九江星子鄱陽湖

鄱陽湖是一個古老的斷陷湖盆,約1.35億年前沉陷成巨大的盆地,距今六七千年前積水成為湖泊。由於歷史上長江改道及人類的活動,大量泥沙沉積湖中,導致湖面不斷縮小。鄱陽湖匯集了贛、撫、鐃、信、修五河之水,再外泄入長江幹流。隨水量變化,鄱陽湖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節水量、蓄洪的功能。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

鄱陽湖煙波浩渺、水草豐美,湖中有大量長江流域的珍貴魚類漫遊,每年還有許多珍貴的鳥類棲息在這裡,使得鄱陽湖的風景顯得更加宜人。

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重點實驗室

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重點實驗室是經教育部批准,按照省部共建形式建設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開始籌建並對外開放,2007年通過教育部驗收。實驗室籌建期間的名稱為“鄱陽湖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科特色,2008年2月,實驗室更名為“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Key Lab of Poyang Lake Wetland and Watershed Research,Ministry of Education)。實驗室以江西師範大學為依託,以江西省鄱陽湖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重點實驗室、江西省亞熱帶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綠色化學重點實驗室和江西師範大學理化測試中心等研究機構為主要支撐,以“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為建設方針,圍繞鄱陽湖濕地與流域,開展環境變化與湖泊回響、濕地生態與資源利用、流域健康與綜合管理等方向的理論、方法與套用方面的研究,努力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開放性、多學科、綜合性的鄱陽湖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

圍繞實驗室的發展目標,實驗室已與中國科學院、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國內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選派學術骨幹赴國外學習深造和交流訪問。

實驗室發展目標

以鄱陽湖複雜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濕地與流域為研究重點,基礎研究、套用開發與示範推廣的有機結合為範式,逐步將實驗室建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鄱陽湖研究與學術交流基地,理論與套用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

實驗室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

(1)環境變化與湖泊回響

重點研究鄱陽湖與長江的物質通量及江湖作用關係,淺水湖泊的動力結構及泥沙輸移、擴散和沉積規律,湖泊的自然適應與人工調控以及洪水災害的預測,定量分析和預測全球變化下的湖泊生態環境過程回響;長江流域發育規律和模式與湖泊系統回響;評估自然突發事件、流域開發和大型工程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鄱陽湖環境系統的影響。

(2)濕地生態與資源利用

重點研究湖泊濕地的發育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分布格局與時空耦合機制;湖泊濕地生源物質及典型污染物的輸移與循環機理和模型;湖泊濕地保育、修復與重建;湖泊濕地生態與環境變化對湖泊生物保護和國際遷徙鳥群的影響;建立社會系統、土地利用/覆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人地系統耦合模型,模擬及評估自然和社會環境變化下尤其是高強度人類活動背景下的生態風險。研究長江與鄱陽湖流域的資源保護和可持續開發與利用,探討國土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及其高效利用、區域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針對鄱陽湖流域豐富的亞熱帶植物資源,開展資源植物多樣性調查、編目與生物信息系統研究,評價流域內亞熱帶植物多樣性現狀,研究有效保護對策;圍繞鄱陽湖周邊地區資源利用,開展綠色仿生合成、可再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研究。

(3)流域健康與綜合管理

研究建立湖泊—流域健康標準與評價指標體系,評估湖泊—流域生態健康及服務價值,劃分不同生態功能區,研究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原理與技術,發展湖泊—流域綜合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及協調機制,包括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地區循環經濟、主體功能區規劃、資源利用與流域經濟協調發展等;研究流域環境與健康變化、環境遙感與疾病時空建模;研究水環境污染與公共衛生及食品安全的相互關係,鄱陽湖區血吸蟲及復發性傳染病傳播的時空建模、風險評估與管理和早期預警系統等;研究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統計分析技術在流域系統要素動態監測及信息分析中的套用,包括空間信息監測、時空數據分析與建模、鄱陽湖洪水調蓄的虛擬仿真、數字流域等,建立鄱陽湖環境系統模擬模型和鄱陽湖綜合管理模型,為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鄱陽湖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和決策支持系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