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基因

人類的體細胞核中染色體是成對的,其上的基因也是成對的。如果一種遺傳病的發病涉及一對基因,這對基因就成為主基因,它所導致的疾病就成為單基因病。這又包括以下幾類: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3.X連鎖顯性遺傳病 ;4.X連鎖隱性遺傳病 ;5.Y連鎖遺傳病 ;6.線粒體病 。

概述

人類的體細胞核中染色體是成對的,其上的基因也是成對的。如果一種遺傳病的發病涉及一對基因,這對基因就成為主基因,它所導致的疾病就成為單基因病。這又包括以下幾類: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3.X連鎖顯性遺傳病 ;4.X連鎖隱性遺傳病 ;5.Y連鎖遺傳病 ;6.線粒體病。

多基因遺傳病指某種疾病的發生受兩對以上等位基因的控制,它們的基本遺傳規律也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但多基因遺傳病除了決定於遺傳因素之外,還受著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故也稱多因子病。因此多基因遺傳病是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雙重作用下發病,其中遺傳因素所占的比重稱為遺傳度,遺傳度越高表示遺傳因素起的作用越大,反之,環境因素所起作用大,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非常罕見。

主基因研究揭示白血病機理

據發表在自然雜誌3月7日網路版中的一篇文章報導:St.Jude兒童科研醫院的研究人員對242名患者基因組的350,000個位點進行了掃描,確定了一個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相關的新突變,為改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靶點。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在兒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正常情況下應分化為免疫系統細胞(B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未成熟白細胞停止分化,並快速異常增值,使得血液中機體賴以生存的正常血細胞的數目急劇減少。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個與ALL形成有關的突變位點,。這項發現不僅為治療兒童ALL提供了新方法,也為證實是否成年患者中也存在這個意外突變指明了方向。

TheSt.Jude研究組採用的是郵票大小的微點陣晶片,上面布滿了DNA片段,能夠對350,000多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進行研究。單核苷酸多態性是指人類基因組範圍內DNA的個體差異。對研究人員來說,SNP起一種標誌作用,可以利用它們確定之前未知的DNA信息,如篩選一個基因中的特定缺失,確定一個基因數目的增加詳情等。TheSt.Jude研究組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對242名ALL患兒進行了分析。他們確定了一個基因的意外高頻突變,此基因是正常B細胞發生和分化的主要調節基因。

研究發現ALL患者中有40%至少有一個“主基因”發生了缺失或突變(這三個“主基因”控制未成熟的祖細胞正常分化為成熟的B淋巴細胞)。"PAX5"基因的突變頻率最高,出現在30%的患者中。這些突變降低了白血病細胞中的PAX5蛋白水平,或者表達結構異常的PAX5蛋白,其正常功能喪失。在B細胞的分化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的其他基因,如"EBF1"和"ikaros"基因上也發現了突變。

Downing認為"PAX5",EBF1"和"Ikaros"基因上發現的突變非常重要,它們在正常淋巴細胞分化中起直接作用。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被稱作為轉化因子,能夠調節與B細胞發生相關的其它大量基因的表達。它們相互協調,共同完成誘導祖細胞向B淋巴細胞分化的複雜變化。在ALL中,白血病細胞不能正常分化,停留在發生過程中的不成熟階段。雖然分化停止,但它們卻可以持續擴增。白血病細胞的這種持續擴增最終能致患兒死亡。

B細胞分化途徑中的突變能夠阻斷B祖細胞分化成為功能性的淋巴細胞。這一發現為清除白血病細胞提供了可行的方略。通常情況下,分化成熟的B細胞遇到可攻擊的特異性目標,會進行基因重組,產生特異性抗體,發揮作用。如果其基因重組失敗,就會被機體清除。然而,如果這些缺陷的B細胞由於突變的原因沒能分化成熟,機體不能將其識別,也不能把它們作為缺陷的免疫細胞清除掉。相反,這些未分化的細胞持續增殖,導致ALL。如果我們能夠設計一種藥物,為細胞分化障礙找到一條旁路,將這些異常細胞變成完全成熟的B淋巴細胞,機體免疫系統就會把它們當作缺陷B淋巴細胞清除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