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送韋參軍》是唐朝詩人嚴維所創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送別的詩,也是一篇寫景抒情的名作,詩人通過描述送別友人途中所見所聞,抒寫詩人與友人離別前後的真摯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丹陽送韋參軍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①送韋參軍②(唐·嚴維)

丹陽③郭散里送行舟④,一別⑤心知兩地秋。

日晚⑥江⑦南望江北,寒鴉⑧飛盡水悠悠⑨。

作品注釋

詞語注釋

參軍:古代官名。

②丹陽:地名。唐天寶間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丹陽郡,曲阿為丹陽縣(今江蘇丹陽縣)。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③郭:古代在城外圍環城而築的一道城牆。

④行舟:表示友人將從水路離去。

⑤別:離別。

⑥日晚:日暮,此處暗示思念時間之久。

⑦江:長江

寒鴉:也叫慈烏,體型較小,背部為黑色。

⑨悠悠:長久遙遠。

白話譯文

在丹江外城邊上送別行舟,今天一別我知道兩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烏鴉都已歸巢只見水悠悠。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送別的名作,造語清麗流暢,詮釋詩人對友人的一種真摯感情。首句“丹陽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交代送別的時間——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說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說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著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第三、四句寫別後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江北。蘭舟已逝,離情難捨。天色向暮;連成群的寒鴉也紛紛飛盡,各自歸入巢中。但是,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著友人離去的方向。“寒鴉飛盡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為一體。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多么空闊、多么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這首詩的特點是感情深摯自然,情景高度和諧,妙語連珠,餘韻無窮,是唐人送別詩中的精品。

後世點評

江淹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世間的“生別離”而浩嘆、而惆悵。發而為詩,便出現許多傳世的佳作。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滄浪詩話·詩評》)因為這一類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實充沛,極少造作,故最易打動人心。

《唐詩正聲》:吳逸一評:離情縹渺

《批點唐詩正聲》:作詩妙處,正不在多道,如“日晚”二句,多少相思,都在此隱括內。

《唐詩選勝直解》:首一句完題面,後三句遞生出一江之隔,故曰“兩地”,曰“南”“北”。“悠悠”則實寫江水,送別之意漸探漸遠,有味。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只一“望”字見意,末句轉入空際,卻自佳。

《詩境淺說續編》:臨水寄懷,不落邊際,自有渺渺予懷之感。

作者簡介

嚴維畫像嚴維畫像
嚴維(生卒年未詳)(約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字正文,越州(今紹興)人。初隱居桐廬,與劉長卿友善。唐玄宗天寶(742—756)中,曾赴京應試,不第。肅宗至德二年,以“辭藻宏麗”進士及第。心戀家山,無意仕進,以家貧至老,不能遠離,授諸暨尉。時年已四十餘。後歷秘書郎。代宗大曆(766—779)間,嚴中丞節度河南(嚴郢為河南尹,維時為河南尉),辟佐幕府。遷餘姚令。終右補闕。官終秘書郎。工詩,與當時名輩岑參、劉長卿、皇甫冉、韓翃、李端等交遊唱和。章八元、僧靈澈求學,均有名於世。大曆中,曾與鄭概、裴冕、徐嶷、王綱等宴於園宅,聯句賦詩,世稱浙東唱和。《唐才子傳》稱其“詩情雅重,挹魏晉之風,鍛鍊鏗鏘,庶少遺恨”。詩以送別贈酬居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嚴維詩》1卷,《全唐詩》收其詩64首,集為1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