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濕地保護區

丹江濕地保護區

丹江濕地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由河南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理。丹江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7年,2001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晉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和鳥類。

簡介

丹江濕地保護區丹江濕地保護區
丹江濕地保護區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由河南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理。丹江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7年,2001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晉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和鳥類。保護區總面積640.27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213.58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176.09平方千米,實驗區面積25.06平方千米。丹江口水庫濕地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濕地面積777.3平方千米,其中河南省南陽市境內面積400平方千米,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面積377.3平方千米。保護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817毫米,年均降雪日11天,積雪日8天。年均蒸發量1664毫米,年均相對濕度70%,無霜期230天,年均風速1.8米/秒。處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鄂、豫、陝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鄰西峽縣,東接內鄉縣和鄧州市,南靠湖北省丹江口市和老河口市,西與陝西省商南縣和湖北省鄖縣毗鄰。處於東經110°58’—110°53’,北緯32°35’—33°23’之間。

自然概況

地形地貌

北部和西北部屬秦嶺東延部分,伏牛山南側,大致為東西走向,境內有海拔900米左右的猴山、香爐山、封子山、肖山、角子山,從北向南連綿不斷。縣西和西南部有秦嶺、大巴山縱貫,與湖北交界的泰山系走馬嶺呈東西兩峰,分別海拔1033米和1086米,為全縣最高峰。庫南山區的朱連山、三尖山、馬頭山,海拔在450—500之間,庫東屬南陽盆地西南邊緣,呈寬平壟崗狀,境內山嶺起伏,層巒疊嶂,大小山頭6588個,山溝9214道,小溪144條,丹、鸛、淇、滔、刁五條河流貫穿全境,丹江水庫位於縣境南部,由於群山環抱,形成西北突起向東展開的馬蹄形地形。

氣候

年平均氣溫15.8℃,極端最高溫度42.6℃,極端最低溫度—13.2℃。元月份平均氣溫2.4℃,七月份平均氣溫28.4℃。由於地形影響穩定通過0℃的日期比淮南的商城、新縣還早8—10天,≥0.℃的年積溫5600℃以上;≥5℃的積溫5500℃以上;≥10℃的年積溫平均為5123.2℃,都是全省最高溫,無霜期為228天,初霜期約在11月上旬,終霜期約為3月下旬,熱量多,霜期短,是全省最溫暖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為804.3mm,且多集中在7-9月份,約占全年降水量84.6%,蒸發量為1743.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10℃的日期為235.3天。
境內五河一庫為天然的水熱調節器,山河錯落能較多的吸收太陽能,冬季北部有高山阻擋冷氣團南侵,春秋東南來的暖溫氣團順河爬升,熱量資源豐富,形成冬不嚴寒,夏不酷暑的溫和氣候,適宜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

地質土壤

西北山地,地質構造複雜,自代興溝—玉皇頂—和尚頭山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北部多為古老變質岩,主要是片麻岩,片岩土壤多為黃棕壤亞類的砂石土,土層較厚,肥力較高,中性偏酸;南部多為深積岩,以石灰岩為主,土壤多為黃褐土亞類的石碴土,土層較薄,保水保土性能差,表層碳酸鹽反應不明顯。丹江、灌河中下游,主要為沉積岩變質岩,丹江岸邊仍以石灰岩為主,在丹江沿岸有一狹長的紅色地區,主要是紅色泥沙岩、頁岩、礫岩,土壤除黃棕壤外,還有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黃土壟崗地區的成土母質為下蜀系黃土,大體呈條狀分布。
全縣土壤計有四個土類,五個亞類,十五個土屬,三十三個土種,多為酸性到微鹼性,ph值5.5-7.5之間,一般無石灰岩反應,黃棕壤占主要地位。

水系

淅川縣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為漢江一級支流,鸛、淇、滔等14條河流為漢江二級支流,其他支流小溪140多條,全縣河流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江河;流域面積在100-200平方公里之間的有鸛河、淇河、滔河、刁河、東簧河等7條;流域面積30-100平方公里之間的有白浪河等11條。淅川縣內的河流分屬丹江和刁河水系,丹江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5%,刁河水系流域面積僅占6.5%,,丹江水系屬山區型河道,河槽深,比降陡,洪枯流量變幅大,丹江荊關段洪枯流量之比最高年達300多倍,部分小河夏秋洪水陡漲陡落,冬春季節枯小甚至斷流。全縣河流均無凍期。地下水:淅川縣淺層地下水主要為大氣降水供給,平均每平方公里含水量12萬立方米,儲量占全縣地下水的74%,個別地方深層地下水自岩石縫隙湧出,形成水泉,終年不斷。
 

植物資源

植物種類統計:淅川縣位於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結合部,適生的植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木本植物計有63科461種,灌木有156種,藤本植物有26種,草本植物有410種。
植被類型、數量及分布:喬木有櫟類、馬尾松、側柏、杉木、棕櫚、枇杷、楊、柳、榆、椿、楝和稀有樹種:官桂、三尖杉、刺楸、刺黃連、香果樹、銀杏、樟樹、白皮柏、青檀等279種,灌木有酸棗、冬青、胡枝子、荊條、黃櫨木、錦雞耳、麻桑等156種,藤本植物有野薔薇、青藤、葛條、獼猴桃、五味子等26種,草本植物有白草、茅草、莎草、龍鬚草、蒿類、蕨類等410種。柑桔、柿子、桃、杏、梨、蘋果、紅果、核桃、板栗、棗、葡萄、櫻桃等乾鮮果都有出產。漆樹、油桐、烏桕、黃連木木本油料比比皆是,尢以油桐最多,藥用植物有二花、酸棗、柴胡、桔梗、香附、杜仲、山楂、五味子、女貞等400多種,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森林植被區系。
珍稀植物:有官桂、三尖杉、刺楸、刺黃連、香果樹、銀杏、樟樹、白皮柏、青檀等。
重要經濟植物:柑桔、柿子、桃、杏、梨、蘋果、紅果、核桃、板栗、棗、葡萄、櫻桃等乾鮮果都有出產。漆樹、油桐、烏桕、黃連木木本油料比比皆是,尢以油桐最多,藥用植物有二花、酸棗、柴胡、桔梗、香附、杜仲、山楂、五味子、女貞等。

野生動物資源

動物種類統計:野生動物和鳥類普查結果表明,我縣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黑鸛數千隻成群飛翔庫區周圍,實屬世界罕見。常見的獸類有20種,鳥禽類23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8種,水生類13種,昆蟲類500多種。
獸類有:、狍、狼、豺、野豬、野羊、草鹿、林麝、鹿、狐狸、果子狸、豬腳獾、狗腳獾、松鼠、青鼬、草兔、刺猥、田鼠20種。
珍禽鳥類:白鸛黑鸛大天鵝小天鵝、灰鶴、鴛鴦綠頭鴨、綠翅鴨、赤膀鴨、海鷗、禿鷲、貓頭鷹、紅腹雉雞、魚鷹、鵪鶉、山斑雞、啄木鳥、家燕、角百靈、喜鵲、麻雀、烏鴉等23種。
兩棲類:沼蛙、大鯢、中華蟾蜍、水獺、鱉、龜六種。
爬行類:菜花蛇、黃桿蛇、腹蛇、烏梢蛇、蜈蚣蛇、壁虎等6種。
水生類:鰱魚、鯉魚、鯽魚、草魚、鮎魚、黑魚、黃鮚、蝦、螃蟹、泥湫、黃鱔、田螺等13種。
昆蟲類:瓢蟲、蚯蚓、蜘蛛、蝶類、全蟲、土元、冬斯、蟋蟀、螳螂、蠶等500多種。
重點保護的動物: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鸛、黑鸛、大鴇;國家二級鳥類鴛鴦、大天鵝、小天鵝、灰鶴,及列入中日鳥類保護協定的綠頭鴨、綠翅鴨、花臉鴨、赤膀鴨等。

旅遊資源

淅川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七十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裡聚居生息。舜帝時為堯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時期為楚國國地。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的早期都城(丹陽)就在這裡,全縣有名勝古蹟百餘處,有千年古剎香嚴寺,荊紫關清代一條街,亞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庫,上寺森林公園等,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已發現戰國時期楚國城址13處,古墓5000餘座,出土文物8000多件,中春秋銅楚、王子午鼎、編鐘等為稀世珍寶,受到江澤民同志高度評價。淅川曾誕生了范蠡、范汪、范泰、范曄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文化名人,留下了《尚書大事》、《蠟燈賦》、《古公善言》、《後漢書》等傳世名著。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碧波萬頃,山水相映,景色秀麗,途經南陽、鄭州、石家莊至北京全長1267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引水渠首———淅川陶岔,令人心馳神往,淅川已成為河南旅遊業新的亮點。

經營管理

河南省人民政府2001年8月批准同意建立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豫政文[2001]362號)
歷史沿革: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自1958年9月起動工興建,1968年開始蓄水,庫容175.4億立方米,淅川縣境內水域面積4萬公頃。丹江口水庫源於秦嶺南坡的丹江,自荊關經大石橋入丹江口水庫,淇河、滔河、老灌河也是該水庫的重要水源,出水匯入長江支流漢水,在水庫及其支流附近,有大片的沼澤地,周圍涉及淅川13個鄉鎮,荊關、老城、盛灣、香花、金河、九重、寺灣、西簧、大石橋、滔河、上集、黃莊、倉房。丹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的河南省上寺森林公園原是河南省國營淅川縣荊關林場的上寺分場,1973年經上級批准,與國營荊關林場合併,改為河南省國營淅川荊關林場上寺分場。1993年,經河南省林業廳豫林場字(1993)第202號文批准建立上寺省級森林公園。2000年9月淅川縣向上級申報建立丹江口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河南省人民政府2001年8月批准同意建立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豫政文[2001]362號)。
定界與區劃:丹江口水庫自然保護區包括淅川縣境內水庫庫區及其支流丹、灌、淇、滔四條河流流域以及兩側1公里以內的林地(面積4.9萬公頃),以及南部上寺省級森林公園和倉房、盛灣部分森林面積(0.9萬公頃),與北部山區荊關林場、荊關、西簧兩鄉鎮部分森林面積(0.6萬公頃),面積總計6.4萬公頃。核心區4萬公頃,包括倉房鄉、盛灣鎮0.9萬公頃,荊關林場及荊關鎮、西簧鄉森林面積0.6萬公頃,森林面積及丹江水庫與各大河流交匯地帶以及南水北調渠首工程處2.5萬公頃水域面積,緩衝區1.7萬公頃,包括各大河流及其河流兩岸1公里以內的瘠線為主的林地,實驗區0.5萬公頃,包括上寺森林公園及馬蹬和宋崗碼頭附近水域。三處保護區基本情況為:
1.丹江口水庫保護區丹江口水庫濕地溫度適宜,水質優良,溶解氧充足,極適合多種水生物的繁衍生長,為許多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是許多候鳥的越冬場所和遷徙理想的停歇地,吸引了眾多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紅嘴鷗、白鸛、鴛鴦、灰背隼等。
2.南部森林保護區涉及上寺森林公園和倉房、盛灣部分森林,面積約0.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5.3%,森林濃郁,類型多樣,公園內有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香嚴寺周圍古樹名木眾多,主要有銀杏、桂花、皂夾、響葉楊、朴樹、紫薇等,古樹與名寺及山水景觀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蔚為壯觀,區內主要保護樹種有三尖杉、香果樹、刺楸、銀杏等,野生動物有鹿、狍、麂、豹、豪豬、大鯢、啄木鳥等。
3.北部林區包括荊關林場和荊關、西簧部分群營林區,面積0.6萬公頃。荊關林場在林場職工幾十年的精心培育下,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林場內的竹林、八龍泉與法海禪寺遙相呼應,結合荊關的清代一條街、三省界碑,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和經濟價值,主要保護樹種有青檀、白皮柏、樟樹、銀杏、香果樹、刺黃連、刺楸等,野生動物有豹、獐、青鼬、草鹿、白鸛、黑鸛、金雕等。
機構編制:丹江口水庫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級),內設一室4科,下設四個自然保護管理站和保護區派出所,一個科研基地。
動植物資源進行了綜合的考察和研究,動植物資源基本摸清。通過用途分類,找出了資源優勢,為綜合開發治理山區,開闢山區人民的致富的新途徑提供了依據。

綜合評價

河南省淅川丹江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
獨特的地域特徵:該地區北部山地屬秦嶺向東延伏牛山南坡西部和西南部分為秦巴山交匯地帶,地質構造複雜,由於群山環抱,形成西北突起向東南展開的馬蹄形地勢,境內五河一庫是天然的水熱調節器,山河錯落能較多吸收太陽能,在冬季北部有高山阻擋冷氣團南侵,春秋東南來的暖氣團沿川河爬升,熱量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有利於多種生物的生存繁衍。
複雜的生物多樣性:丹江口水庫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氣候條件優越,植被類型常綠針闊葉林分布地區最北也是我省常綠闊葉樹分布種類較多地區,如柑桔、樟樹等。常見的木本植物有63種,126屬,461種,豐富的植物資源為濕地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場所,並且起到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提供原料,綠化環境的作用;豐富的野生動物。
資源:保護區內有山地、丘陵、平原,大面積的湖泊灘涂,形成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地貌多樣,氣候適宜,是許多候鳥動物的越冬場所和旅鳥遷徙途中的停歇地,保護區內有獸類20種,鳥類23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8種,水生類13種,昆蟲類500餘種。鳥類、獸類、兩棲類、爬行類、水生類、昆蟲類的廣泛分布,表明了動物物種的多樣性。
生物物種的稀有性:保護區內生物資源豐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地形,良好的水利條件,多樣的生態環境,不僅為南北植物的交匯分布提供了物質條件,也為珍稀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場所,區內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果樹、杜仲、銀杏,三級保護植物水曲柳、青檀,省重點保護植物核桃楸、三尖杉、脫皮榆、山拐棗、河南獼猴桃等,這些植物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國家級保護動物豐富,在4萬公頃的濕地里,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鸛、黑鸛、大鴇;國家二級鳥類鴛鴦、大天鵝、小天鵝、灰鶴,及列入中日鳥類保護協定的綠頭鴨、綠翅鴨、花臉鴨、赤膀鴨等。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在研究動物進化及其科研教學方面都具有很高價值。
脆弱的生態環境:丹江口水庫涉及全縣13個鄉鎮,周邊人口眾多,民眾受眼前利益驅使,對丹江流域沿岸植被破壞時有發生,對保護區內的動植物生存環境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庫區民眾大力發展養殖業,使用網箱養魚,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用於交通捕撈等活動的機動船隻,對水庫的水質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對水庫周圍野生動物的休養生息造成影響。如果不及時保護,丹江水庫的生態環境將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
庫區周圍和丹江支流附近有大面積的溝、河、湖、汊和沼澤地可供保護對象棲息。丹江水面煙波浩淼,碧波萬頃,山水相映,景色秀麗,且水質清潔,魚蝦和水生植物及昆蟲種類繁多,數量之大,給保護對象提供充足的食料。
保護區內民眾在支柱產業的帶動下,生活比較富裕,對野生動物保護自覺性高,積極性大,參與意識濃。

保護工作

保護區建立以來,南陽市、淅川縣政府先後制定封山禁獵制度、珍貴樹種保護制度、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制度、森林消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法規,規定每年3~6月為禁漁期。區內建有護林防火瞭望塔、保護管理站及辦公用房等基礎設施,配備有科研設備、防火設備等設施。自2000年起,開始實施速生林及防護林建設工程,開展經濟林種植、蘆葦和葦竹加工業、養殖業、農家樂等項目,減輕社區對保護區資源的依賴和破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