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里的養生智慧

《中醫里的養生智慧》是2008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德志、黃若婷。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徐德志,黃若婷 著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2-1
字 數: 187000
頁 數: 241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134479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中醫保健
定價:¥29.80

內容簡介

本書將用一個現代的眼睛去窺視中醫,用現代的語言闡述中醫。使你在嚮往武俠小說中點穴神功的同時,領略到現實“腧穴”的真正妙用,在相信西方醫學嚴謹的科學依據的同時,明了中醫的奇妙和實效,把中醫中修身、養性、延年法門,揉入正在忙於制定的各種健身計畫之中。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生活在一個西方醫學已經陷入與疾病打消耗戰的時代。認識中醫,了解中醫,運用中醫不但是一種時尚,更應該是一種需要。
本書將用日常生活中見的事例,來講解中國醫學的奧秘,讓你輕鬆地在閱讀中和中國醫學面對面。經由本書,你將了解到中醫是多么淺顯、多么實用。
本書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簡單而有趣的中醫藥之行,讓你在很輕鬆的情形下對中醫藥的信息有個初步的了解。對那些對中醫藥有一點了解,但不是很清楚裡面根源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相當合適的,因為書中用了簡單通俗的說向大家解釋那些比較艱澀難懂的醫學術語。

作者簡介

徐德志,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在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其獲獎作品有:《中國本土家庭醫生聯盟策劃》、《現代醫院全新經營模式》、《全新專業醫療評估和管理機構模式》、《現代醫療體系隨身帶的構想和調查報告》、《中國人對病的觀念的調查和分析》、《細微的警覺》、《中醫藥家庭化統一標準可行報告》、《無創針灸日常化可行報告》、《中醫基礎理論簡解》、《中醫對腫瘤作用的猜想》。
自覺是塊頑石,卻多奇思妙想。對中醫如何現代化、大眾化頗有獨特的見解;對探索醫學奧秘有強烈欲望。

目錄

推薦序 輕輕鬆鬆認識中醫
推薦序 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中醫著作
推薦序 這是社會大眾養生保健極需要的書籍
前言 應該怎樣看待中國醫學
第一章 神奇的中醫
概述
1.醫學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麼?
2.什麼是中國的醫學?
3.中醫為何講究“因人而異”
4.需要明白的兩個關鍵問題
5.中醫從哪裡來——儒家篇
6.中醫從哪裡來——道家篇
7.中醫從哪裡來——專著篇
8.中醫從哪裡來——分科篇
學說
9.中醫怎么認識疾病——三因篇
10.中醫怎么認識疾病的——恆動學說
11.中醫怎么認識疾病的——辨證論治
12.“氣一元論”是什麼?
13.什麼是陰陽學說?
14.五行學說的奧秘
15.神奇的“藏象”指的是什麼?
第二章 中醫機理
臟腑
16.中醫為什麼認為心主神明?
17.為什麼心是陽氣的來源?
18.心的附屬功能有哪些?
19.中醫為什麼認為肝為謀慮之官?
20.中西醫肝功能的比較
21.中醫為什麼認為膽是決斷之官?
22.中醫為什麼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藏精篇
23.中醫為什麼認為腎是先天之本——天癸篇
24.腎為先天之本——中醫的命門學說
25.中醫為什麼認為脾為後天之本?
26.神奇的“奇恆之腑”在哪裡?
27.奇恆之腑——“女子胞”
28.何為“榮華外露”、“以舌觀心”?
29.髒與腑的關係
30.中醫的血和津液
經絡
31.“經絡”詞義考證
32.經絡由什麼組成?
33.簡說十二經絡
34.簡說奇經八脈
35.關於經絡的十種看法
36.關於經絡的假說
37.“腧穴”最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38.“腧穴”之他用
39.經絡與穴道的關係
精氣神
40.什麼是中醫“三寶”?
41.精、氣、血缺失會出現什麼問題?
42.何為“勞逸損傷”?
第三章 中藥
由來
43.神奇的中醫中藥從何處來——傳說
44.神奇的中醫中藥從何處來——歷史
45.神奇的中醫中藥從何處來——藥食同源
46.神奇的中醫中藥從何處來——針灸
47.神奇的中醫中藥從何處來——思考篇
48.簡談“四氣”及“五味”
49.中藥的分類
50.認識“科學中藥
51.淺論營養食療
靈藥
52.什麼是“養生三寶”?
53.虎鞭、犀牛角、紫河車等特殊藥材的省思
54.何首烏有什麼神奇的作用?
55.靈芝有何神奇之處?
煎煮與服用
56.何謂“中藥炮製”?
57.如何進行中藥煎煮?
58.中藥煎煮的重要事項
59.如何正確的喝中藥
60.如何讓吃中藥不痛苦
61.怎樣才可以讓吃中藥不痛苦——賴皮篇
62.中藥有“毒副作用”嗎?
63.如何正確對待中藥之“毒”?
64.中藥去“毒”的好辦法
第四章 中醫“看”病
訣要
65.中醫的詳細分科
66.治病也要講究時間
67.中醫的“望、聞、問、切”
68.中醫學與自然療法
69.中醫也能急診嗎?
藥物之外的方法
70.神奇的頭皮針有什麼作用?
71.推拿是怎么起到治療效果的?
72.神奇的針灸原理
73.針灸對肩周炎(五十肩)的神奇療效
74.穴位按摩的功效
75.刮痧的原理及效用
76.拔罐的原理是什麼?
77.火罐會把人燙傷嗎?
78.中醫放血也能治病嗎?
79.為什麼要在耳朵上貼個小片?
常見病症
80.內科病症
感冒
咳嗽
哮喘
便秘
腸胃急症
失眠
痢疾
水腫
痛風
腫瘤
81.外科病症
瘡瘍

濕疹
青春痘
痔瘡
82.嬰幼兒病症
小兒咳嗽
小兒哮喘
小兒感冒
小兒疝氣
過敏兒
小兒奶麻
小兒夜啼
小兒遺尿症
復感兒
小兒厭食症
83.婦女病症
經前症候群
經前乳脹
白帶
貧血
陰部感染
產後缺乳
產後惡露不止
84.男性病症
陽痿
早泄
遺精
前列腺炎
85.中老年病症
風濕
骨質疏鬆症
糖尿病
高血壓
中風
中醫其它功效
86.“中醫美容”心法
87.中醫怎么治療亞健康?

媒體評論

書中詳細說明各中醫理論與各種常見疾病,並在中醫的古籍典故中旁徵博引。不但讓讀者對中醫的堂奧能一窺究竟,同時也提供了各種疾病的預防、治療與養生之道。有了這本寶貴的中醫典籍,便可以讓全民輕輕鬆鬆認識中醫,並藉以養生,保有健康與活力。 ——永和明師中醫聯合診所院長/黃月順
在這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著作內,我覺得本書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涵蓋面廣,可以說是中醫的一部百科全書。二、深入淺出且不失古意,導引讀者進入問題核心,切實通曉其真正的涵義。三、易懂易學,能以現代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人體生理、病理最深刻的道理。四、中西合參,作者以中西匯通之文筆論述,既可使學中醫的人看得懂,亦可使學西醫的人看得懂。 ——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董延齡
難得讀到一本經過正規訓練畢業的中醫藥學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像與老朋友聊天的方法,將中醫藥知識,娓娓道來,不著痕跡的將艱深的中醫學識,印入讀者腦中。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學者,這對中醫藥正確知識的普及化,是非常有幫助與貢獻的。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李政育
治病要順其性而為,舒其所欲發,則內外合力,不治而治。不可恃藥力之毒,逆勢強壓,如石頭壓草,費力而無功……只要我們稍微懂得一點中醫常識,就可以預知疾病,觀察疾病,將疾病拒之門外,並能找到疾病的根源,治療起來就會像滾燙潑雪一般迅捷,超出想像。 ——北京中醫協會理事/中里巴人

書摘

第一章 神奇的中醫
概述
1.醫學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麼?
要了解什麼是中國醫學,首先得了解什麼是醫學。醫學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麼呢?古今中外不少哲學家、醫學家、科學家都為醫學下過不同的定義。其中,最早給醫學下定義的是中世紀偉大的阿拉伯醫學家阿維什拉。他在《醫典》里給醫學下的定義是:
“醫學是科學,我們可從中學到:
1.人體的種種狀態:在健康的時候,以及在不健康的時候。
2.經由什麼方式可以讓人失去健康?
3.經由什麼方式可以讓失去健康的人恢復健康?”
簡單地說,醫學就是如何維護健康及健康喪失的時候讓它恢復的技術。在近代,人們相繼給醫學下了很多的定義。
前蘇聯醫學史家彼得羅夫就說:“醫學是一種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人們在各種條件下保持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個科學知識體系。”
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給醫學下的定義是:“醫學是如何保持健康,以及預防、減輕、治療疾病的科學,同時為上述目的所採用的技術。”
《中國百科大詞典》則解釋為:“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強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
現在很多人把醫學簡單地理解為自然科學的一種,或者認為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這種認識不是很完整,也很不全面。因為醫學研究的個體是人,人不光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很大的。由此可見醫學有兩重屬性,它既屬於自然科學,又屬於社會科學,簡單地說,它屬於生命科學。
當然,這是就整個醫學總體而言的。醫學又可分多種學科,各個學科又有區別,比如說,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這些學科,他們的自然屬性要大些,而有的學科突顯的是社會屬性,比如說倫理學、醫學經濟學。
“醫學”這個不平凡的詞中包含了這么多深刻的含意,它對人類的健康是保護和加強;它對疾病是預防和治療。它的研究個體是我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那就是我們自身!
醫學一直在演進,它也不只是一種技術,它還包含著偉大的人道之光、人文之光。它的發展史是人類對自身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史;是一部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一步步地從經驗到科學,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歷史。只有認識到這些以後,才能以一種理性和尊敬的眼光去看待醫學,才可以正確看待一種古老但是很實用,一種值得尊敬的醫學——中國醫學!
2.什麼是中國醫學?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中醫。
中醫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概念,有的人簡單地認為中醫就是“在中國的這個地方的醫學和醫生”。事實上,中醫是一個龐雜的認知系統——對人體和疾病的一個認知系統。簡單地說,中醫理論其實就是一種很獨特的看法:一種中國人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和其所患疾病的看法。
我首先引用現代中國高等醫科大學通用課本中對中醫下的定義,來解釋中醫這個概念:“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經由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積累,反覆總結,而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觀念形態,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語言就是:不同時期的中醫是不相同的,它一直在發展變化。但是從最古老的時候開始,它就很有效,並且一直持續到現在。
上文用了很專業的語言來闡述中醫的概念。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中醫的感覺更多的是代表一個具體的人,或者是一些特別的治療方法或診斷思路。
這是很多人對中醫的概念,但是要全面並真切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它的基礎理論開始了解。只有先明白“中醫”這座大廈是由什麼構成的,才能明白它為何堅固!
一般人和中醫基礎理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應該從中醫的四大經典開始。從春秋戰國到三國這段時間裡,中國大地上相續出現了幾本驚世之作——《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四本書是中國醫學的根基,在以後的發展中,歷代醫學家在運用這些經典的同時,又有很多新的創造,這讓中醫不斷的生長、發育、成熟。但尋根覓源,最根源之本還是這四大經典。
所以,四大經典出現的時期,也是中醫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理論體系的時期。在眾多的學說中,比較著名的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方藥,這些既是中醫最基礎的觀點,也是我們需要特別體會的部分。中醫為何講究“因人而異”
為什麼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黏液質型、憂鬱質型(這個學說有時候會被醫學生用來開玩笑地解釋人的氣質和性格)。
前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依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靈活性,把人分為興奮型、靈活型、安定型、抑制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國醫學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黃帝內經》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源。這本書中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如《內經·靈樞》的《陰陽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
前一篇乃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及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陰陽屬性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共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我們常說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出自這裡。
後一篇則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內經》中除上述兩篇專門論述體質外,其它篇章的相關論述也不少,如《靈樞·論勇篇》則對勇與怯兩種體質類型的精神面貌、各部特徵和內在臟腑功能的關係等進行了論述;又如《靈樞·壽夭剛柔篇》里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從而指出人體的形氣有陰陽剛柔的區別。
在《素問·異法方宜論》里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藥、砭石、導引、按踽、灸、微針等也要隨之而異。中醫這樣重視體質,關鍵還是在於運用它辨證論治。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繼承《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理論,並以人體正氣盛衰、臟腑屬性為前提,結合實踐,創造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寓體質學說於辨證論治中。王叔和的脈學專著《脈經》,也十分強調診脈要注意體質特徵,曰:“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
唐代著名藥王孫思邈還指出:“凡人秉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這說明分析脈形要參考體質特徵,不能惟以脈辨病,另一方面,脈診也是辨別體質類型的重要方法。
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非常注意患者的體質類型,並認為根據體質類型確立治療大法,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他在《外感溫熱篇》中說:“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需要顧其陽氣……面色蒼者,需要顧其津液……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從而強調了治法需顧及體質。
不僅如此,人們的養生保健也與體質有密切關係,如同樣的致病因素,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而生病之後,病的症候又很不相同。這正像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的:“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從而說明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
現在我們知道,人生病不光是外界的邪氣,還因為自己的正氣虧虛,讓疾病有機可乘。中醫有句話說“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是體質好,就是外來有什麼病毒也不容易生病,如果人本身身體很差,一點小風寒都會生大病,這說明人得病的確是兩個因素共同的結果。
4.需要明白的兩個關鍵問題
要真正了解中醫基礎理論,我們必須先問自己下面兩個關鍵的問題:
中醫是怎樣形成獨特的理論?
中醫有什麼特點?中醫有哪些和其它醫學不一樣的地方?
對於上面兩個問題,我覺得更應該先了解它是怎樣才形成一套獨特的理論,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我們了解中醫有什麼特點,明白中醫有哪些和其它醫學不一樣的地方。
現在就先了解一下中醫產生的背景。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如果中國沒有傳統文化,就不會有現在的中國醫學。
當然,醫學還是會存在的,因為只要疾病存在,醫學就會存在。但是,中國醫學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它也許和現在的西醫很相似,也許像現在的藏醫,也許像古代印度的醫學那樣消失了,被外來醫學所代替。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不能假設,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下來,於是中醫也流傳下來。我們要說,中國醫學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學之所以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現在依然煥發出新時代之光,除了它的確有令人信服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
中國古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醫也認為人和大自然有著相當直接的關係和相似性。比如說,我們說夏天人的陽氣是很足的,那么,在這個時期的疾病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因為天氣炎熱,讓人火氣大而引起疾病呢?又比如說,冬天我們吃羊肉爐,因為羊肉是溫補之品,這也和大自然的氣候息息相關。
如此說來,中醫是在中國長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醞釀產生的美麗果實,它獨特的理論來源於幾千年的孕育和實踐。因此,中醫和西醫有許多迥然不同的觀點和依據。比如說,中醫診斷的時候講究要充分的和病人溝通,這便體現了人本主義:把病人當成人!有別於西醫把人看成了精密的機器。
中國醫學的治療很注意患者的感受,目的也不光是要把病治好,更重要的是要找一些比較起來痛苦最小、代價最輕的治療方式來做治療;中醫不單單著重於治療,更注重調養,它用“尊生”的人生觀來主導求診者的思想,這是它最獨特的地方。
5.中醫從哪裡來——儒家篇
中醫的幼苗是中國文化和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所孕育出來的。中醫學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吸取了極其豐富的營養,從而為自己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以儒、道、佛思想為代表,這些思想直接影響了中醫基本理論的形成,其中又以儒學具主導地位,因此中醫學雖然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影響,但儒家思想直接影響了中醫基本原理。
1.主次關係、等級觀念是儒家文化對中醫的一大影響,儒學思想以君、臣、父、子,以及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標準來維繫封建社會的關係。人倫等級不僅直接影響著中醫倫理學的形成,而且使中醫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如用君臣關係來闡述臟腑的關係,臟腑中有最重要的,有次重要的。重要器官出現問題會影響全局,但是,如果次要的臟腑出了問題,整個臟腑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於是中醫提出心主神明的說法。藥物配方也講究君臣佐使之分。
2.儒家的“貴和而尚中”的中庸之道,反映在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病理的產生是因為陰陽不和,故“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用之不殆”為其診斷原則和標準,在治療上強調“謹察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就是說,中醫認識人、認識疾病最關鍵的就是“平衡”兩字,只要做到平衡,一切都沒有問題。
中醫認為只要是人體失去了平衡,就一定會出問題。孔子也有句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就是,哪怕東西量少,但是只要分配平均,不至於出大問題,要是東西多了卻分配不均,反而會出大問題。這也可以解釋有的人在艱苦的環境還可以健康無憂,反而生活好了卻容易生病。
3.“仁”是儒家最高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中醫學受其影響,而具有仁之性而稱為“仁心仁術”。
在歷史上,儒家思想對中醫學的發展曾經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因為經學興起,凌駕於一些知識之上,遂導致了中醫學術思想循規蹈矩,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
儒家思想對中醫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有利有弊的,但終究是利大於弊。
6.中醫從哪裡來——道家篇
道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即認為自然界有其客觀的規律和法則,不受人主觀意志所改變,這種“崇尚自然,順乎自然”的思想,在中醫學裡得到了深刻的發揮——表現在中醫的治療和養生的學說中,更開發了人體潛能、氣功科學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思想在養生方面的貢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