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論釋要

作者以古典中醫人體生命程式結構與氣機理論為綱,引經據典,萃取精華,博古從今,參考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全面闡述中醫基礎理論。 書中圖文並茂,便於初學者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 因為重在從整體觀的角度闡述中醫基礎理論,所以涉及微觀研究內容較少。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中醫基礎理論釋要》是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
孟慶雲等專家學者的理論觀點指導下編纂完成的。作者以古典中
醫人體生命程式結構與氣機理論為綱,引經據典,萃取精華,博
古從今,參考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全面闡述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人體生命程式結構與氣機學說是以人的整體系統為對
象,重點研究人體內在聯絡體系和整體氣機的關係,突出中醫特
點,把藏象經絡作為統一的結構體系,分為心腦系、肺系、脾胃
系、肝膽系、腎膀胱系、督脈系、任脈系、三焦八大系。此構架
理論的根據本於《內經》,並於繼承中求發展。書中圖文並茂,
便於初學者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書中探討大腦對五臟的調節
作用,重視任脈系、督脈系的陰陽調節作用。論述了人體自穩態
調節、六氣勝復逆從與發病的關係;強調時效理論、相關效應理
論;闡述傳統思維與臨床辯證思維的特徵等。書中以重視程式結
構以及氣機為主,把陰陽五行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調整到了次要地
位。因為重在從整體觀的角度闡述中醫基礎理論,所以涉及微觀
研究內容較少。
總之,本書繼承發展,推陳出新,面向未來,便於初學。同
時適用於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和有志於中醫事業的同志閱讀參考。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從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說起
(一)“一以貫之”整體把握的建構論
(二)有機聯繫,渾然一體的世界觀
(三)直覺、意象思維、理性思辨的方法論
(四)舍小究大,宣明精氣的致用觀
(五)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東方文化的優劣
第二章.中醫人體生命程式結構與氣機理論的特徵
第三章.中醫人體結構要素
一.人體結構的物質基礎―陰津
二.人體結構的形態認識
三.人體結構的聯絡系統―經絡
第四章.中醫人體氣機
一.人體氣機的活動形式―陽氣
二.人體陽氣各論
三.人體氣化機能
四.陽氣的表現特點
(一)動力現象
(二)溫煦現象
(三)衛外現象
(四)固攝現象
五.陽氣之本
六.神色
第五章.中醫人體生命程式結構體系
一.心腦系
二.肺系
三.脾胃系
四.肝膽系
五.腎膀胱系
六.三焦系
七.督脈系
八.任脈系
九.八大系之間的結構關聯、機能關聯
第六章.中醫人體結構氣機平衡協調觀
一.中醫學平衡理論體系
(一)人體自身的內在平衡
(二)人與自然的平衡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實質―動態平衡
三.人體平衡與量變、質變
四.人體結構氣機的協調平衡與自穩態
第七章.發病
一.六氣的勝復
一.經氣循環失常
三.迭移致病
四.逆從
五.情志變化導致疾病
六.不同質的人發病差異
七.癘氣致病
第八章.病變
一.結構與氣機的病變
二.病原體等有害因素作用於人體產生“六淫”
三.結構實質的病變
(一)痰飲
(二)瘀血
(三)腫瘤和?瘕
(四)結石
四.病變表現性質
(一)表里
(二)虛實
(三)寒熱
(四)陰陽
第九章.人體的抗病反應
一.陽氣的衛外固護作用
二.抗拒病邪的傳變深入
三.生命體自穩態調節的抗病作用
四.正氣抗病,祛邪外出
第十章.施治準則
一.時效理論
二.超前控制
(一)先其發而治
(二)遏脫
(三)治未病
三.相關效應理論
四.治病求本理論
五.志意先行論
第十一章.整體的觀念,辯證的思維
一.整體聯繫與物質的運動變化
(一)中醫整體觀中人體內的普遍聯繫
(二)臟腑、形體、官竅之間聯繫形式的多樣性
(三)中醫事物聯繫的系統觀
(四)人體基本物質-程式結構-氣機的關聯
(五)自然界和人體運動變化的規律
二.辯證思維
(一)由點到面,從局部認識整體
(二)從複雜的病證現象看本質
(三)從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醫學的角度看待
病變的發生、發展、傳變
(四)疾病的動態變化和平衡協調觀
(五)辨證施治“法貴乎活”“治貴乎巧”
(六)臨證救人“效貴乎捷”
三.中醫理論發展的可能性
附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