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以中秋月為名的唐詩宋詩]

中秋月[以中秋月為名的唐詩宋詩]

中秋月,特指中秋節的滿月,在唐詩宋詩中曾出現多首以之為名的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蘇軾的《陽關曲·中秋月》,又名《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

基本信息

蘇軾的《中秋月》簡介

原文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作者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翻譯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注釋

(1)銀漢:即銀河。玉盤:指月亮。

蘇軾的《中秋月》賞析

主旨和寫作手法

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此夜推想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狀物的兩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並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雲”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雲遮,一旦“暮雲收盡 ”,轉覺清光更多。句中並無“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 。“銀漢無聲”並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於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今宵明月顯得格外團 ,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此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並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抒情的兩句

明月團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讚嘆“此生此夜 ”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 ”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遊樂,不負今宵之意。
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在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 ,“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 ”的意思,是抒“ 離憂”。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相關詩文

唐·李嶠《中秋月》詩: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唐·齊已《中秋月》詩: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唐·方乾《中秋月》詩:

“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當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瑩,露滴冷光浮。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唐·白居易《中秋月》詩: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

唐·可朋《中秋月》詩:

“登樓仍喜此宵晴,圓魄才觀思便清。

海面乍浮猶隱映,天心高掛最分明。

片雲想有神仙出,回野應無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霧水初平。”

北宋·王禹偁《中秋月》詩:

之一:“明可監秋毫,供吟屬我曹。隔年方得見,終夕敢辭勞。

冷向天心白,清臨露掌高。霖台相照處,寒色滿藍袍。”

之二:“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

冷濕流螢草,光凝宿鶴枝。不禁雞唱曉,輕別下天涯。”

北宋·晏殊《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詩: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北宋·蘇軾《陽關曲·中秋月》詩: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另在《紅樓夢》中賈雨村在中秋夜的作詩亦名《中秋月》: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