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關係大事記

中法關係大事記

中法關係大事記, 1964年1月27日,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3年9月11—17日,喬治·蓬皮杜總統訪問中國。1975年5月12—18日,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法國。1979年10月15—1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訪問法國。 1980年10月15—21日,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總統訪問中國。 1983年5月3—7日,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訪問中國。1986年6月16—19日,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法國。

1964年1月27日,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法同時發布聯合公報,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政府商定在3個月內任命大使。”短短的兩句話,卻猶如“外交核爆炸”一樣在國際上引起了連鎖反應。此後,西方國家紛紛效法法國,改變孤立中國立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73年9月11—17日,喬治·蓬皮杜總統訪問中國。他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法國國家元首,也是西方國家元首訪華第一人。訪問結束時發表《中法公報》,表達了兩國政府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的共同願望。雙方商定,將研究發展經濟關係的現實可能性,以及在技術、工業等方面加強交流的問題。雙方決定簽訂海運協定,並加強航空運輸方面的合作。雙方還談妥了遼陽化工項目,契約總金額達12億法郎。這是多年來中法之間最大的一宗契約。
1975年5月12—18日,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法國。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西方國家。訪問期間,兩國決定成立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商定兩國外長不定期地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
1978年1月19—24日,雷蒙·巴爾總理訪問中國。中法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這是中國同西方國家簽定的第一個科技合作協定。
1979年10月15—1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訪問法國。這是中國總理首次訪問法國,其間兩國簽署了“關於1980年至1981年文化交流計畫”等檔案。
1980年10月15—21日,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總統訪問中國,同鄧小平等領導人就國際重大問題和發展雙邊關係深入交換了意見。中法雙方商定兩國外交部官員進行定期磋商,簽訂了關於設立領事機構的協定,決定兩國在上海和馬賽互設總領事館。雙方還談論了在廣東建造大亞灣核電站項目問題。
1983年5月3—7日,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訪問中國,同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主要就雙邊關係和高棉問題舉行了會談。密特朗表示,希望建立工業上的合作,中國可以從法國獲得設備和投資,法國可以向中國轉讓技術。他還表示法國重視加強同中國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進一步採取相應措施;法國今後的主要任務是使已經達成的協定更加具體化,使雙方的合作更具有活力。訪問期間,中法簽署了關於核電合作的備忘錄和廣播電視合作的議定書。
1986年6月16—19日,胡耀邦總書記訪問法國,就廣泛的國際問題和進一步發展兩國友好關係深入交換了意見。
1987年11月7—12日,李先念主席訪問法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問法國。中法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財政議定書。根據議定書,法國政府在1987年向中國提供總額為6.4億法郎的混合貸款
1989年6月18日,米歇爾·羅卡爾總理在法國國民議會宣布凍結同中國的各級關係。次日,法國外長在議會指出,這一“凍結”關係的決定“適用於軍事方面的一切合作”和“整個政治關係”。中法關係開始出現倒退。
1991年9月27日,法國政府宣布批准向台灣出售6艘“拉法耶特”護衛艦,金額20億美元。另10艘由法國出售技術,讓台灣建造。16艘潛艇總金額約45億美元。9月28日,中國政府對此提出嚴厲抗議,要求法國遵守中法建交原則和國際關係準則,不向台灣出售武器,不與台灣建立任何官方關係和進行任何官方接觸,並將法台關係嚴格限制在民間經貿關係的範圍內。此次出售潛艇事件對兩國關係造成了嚴重損害。
1992年11月18日,法國達索等公司簽訂向台灣出售60架"幻影2000-5"戰鬥機契約,總金額38億美元。後經中國政府多次警告無效,法國政府堅持批准這一軍售契約。
1992年12月23日,中國外交部要求法國在一個月之內關閉其駐廣州總領事館。中法政治關係和經濟關係遭受重大打擊,進入嚴重困難時期。
1994年1月12日,中法發布聯合公報。雙方認為,中法兩國應在建交原則的基礎上,恢復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法國確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國政府承諾今後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中法兩國表示加強政治磋商,舉行定期會晤,發展兩國間的經貿合作。公報的發表標誌著法中關係翻過了困難的一頁,在政治上為法國企業界發展同中國的經貿合作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
1994年2月22—26日,莫諾里參議長訪問中國。他此次訪華是為同中方進行對話、加強相互了解,也是為巴拉迪爾總理來訪創造良好的氣氛。莫諾里表示,隨著兩國關係的改善,法中兩國議會和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將會得到發展,他將為此做出努力,並希望法中關係中的困難時期儘快結束,使兩國關係恢復和諧氣氛。這次訪問表明,中法關係已經走上了正常軌道。
1994年4月7—10日,愛德華·巴拉迪爾總理訪華。雙方討論了在重要項目上的合作可能性,並商定,雙方將保持高層互訪的勢頭,加強政治磋商,並確認雙方達成的兩國外長、副外長等舉行定期會晤和磋商的諒解。巴拉迪爾總理高度評價了法中關係的重要性,認為兩國合作的潛力很大。
1994年9月8—14日,江澤民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此次訪問適逢中法建交35周年,又正處於世紀之交,可稱為中法關係史上意義深遠的一次訪問。訪法期間,江澤民主席會見了法國總統密特朗、總理巴拉迪爾、法國參議院議長莫諾里等法國領導人。中法雙方一致同意面向21世紀,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持續穩定地發展雙邊關係。雙方簽署了19個經貿合作的契約、協定和意向書,總金額達181億法郎。此外,中方還提供了可供法方參與競爭投標的大型項目的名單。
1996年4月9—13日,李鵬總理訪問法國。訪問期間,他同席哈克總統和朱佩總理及法國其他領導人就廣泛的問題進行了交談,並就國際形勢和雙邊關係等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中法兩國政府和企業界共簽訂合作項目13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向法國購買3架A340空中客車飛機和30架A320空中客車飛機的協定與契約,協定總金額為18.9億美元。
1997年3月25—31日,喬石委員長訪問法國,與席哈克總統及眾、參兩院議長等領導人會見,談論了促進兩國間友好交流與合作的各個問題。此次訪問使中國全國人大與法國議會間的友好合作得到強有力的推動。
1997年5月15—18日,雅克·席哈克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法元首簽署聯合聲明,決定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聲明》指出:“中法兩國應承前啟後,建立長期的全面夥伴關係,從而使中法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雙方決定進一步密切合作,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支持在尊重多樣化和獨立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國際事務中任何進行支配的企圖,實現一個更加繁榮、穩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這是自1964年以來中法關係中最重要的檔案。此外,中法還簽署了《環境保護合作協定》、《發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衛生和醫學科學合作協定》、《研究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協定》等一系列協定,承諾雙方在環保、和平利用核能、衛生、農畜業、利用外層空間等方面進行政府間合作,法國保留駐香港總領館。雙方還簽署了中國預訂30架空客飛機框架協定,中國採購10架ATR飛機契約,以及100座級民用噴氣客機合作項目的框架協定。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也進一步加強,一家法國保險公司和一家法國銀行將在中國開展業務。
1998年4月6—7日,朱鎔基總理訪問法國。這是他當選總理後首次訪法,與法國總統、總理、議會議長就國際問題與雙邊關係舉行會談。雙方對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後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感到滿意。席哈克總統表示讚賞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負責任、有勇氣”的態度,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使危機免於進一步的惡化。他還表示,法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繼續大力促進。
1998年9月24—26日,利奧內爾·若斯潘總理訪華。若斯潘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法國與中國的貿易聯繫。中法兩國簽署了財政議定書、中法關於信息新技術的行動綱領、兩國政府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合作協定、中國科技部與法國國家電力公司合作協定以及14項商務協定,總金額為3.45億美元,內容涉及水處理、金融、環保等方面。兩國中法還決定發表關於成立農業及農業食品合作委員會的聲明。
1999年9月13—18日,克里斯蒂昂·蓬斯萊參議長訪問中國。兩國表示將加強議會間的交流,進一步推動在經濟、工業和貿易等領域的合作文化、教育交流。
1999年10月21—26日,江澤民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與席哈克等法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兩國對世界多極化發展達成一致看法,認為歐中之間應進一步加強對話與合作。雙方還《反彈道飛彈條約》等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地交換了意見,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為進一步加強合作,法中兩國決定建立兩國元首間的熱線電話,並加強兩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之間的磋商機制。法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並表示支持中國儘快加入世貿組織。這次訪問,為拓展兩國面向21世紀的夥伴關係打下了重要基礎。
1999年12月,法國政府批准企業向台出售軍民兩用衛星,在中法關係中再掀波瀾。
2000年10月21—23日,席哈克總統借中歐舉行峰會之機,再次訪問中國。中法雙方再次確認,不售台衛星問題成為發展兩國關係中的障礙,將從戰略的高度和兩國關係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更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鞏固和加強兩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兩國同意為促進相互了解和在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兩國將在對方國家舉辦文化年。雙方還簽署了關於建立元首間熱線的協定。
2001年11月1—5日,胡錦濤副主席訪問法國。中法雙方表示,在複雜多變的新形勢下,將加強國際磋商與合作,就多極化、全球化、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等重大國際和戰略問題進行探討,並進一步挖掘中法關係潛力,擴大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胡錦濤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發表了題為《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的演講,就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全球化、中法及中歐合作等發表了中國的看法。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中國在西方國家投資建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當日,正在法國訪問的李嵐清副總理與法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關於設立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協定》。
2002年9月26—28日,朱鎔基總理相隔4年再度訪問法國。中法雙方就深入發展中法“全面夥伴關係”及重大國際問題交換看法。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中法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
2003年4月25—26日,讓-皮埃爾·拉法蘭總理訪問中國。此次訪問正值“非典型肺炎”肆虐時期,他仍堅持如期訪華,表達了法國對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鬥爭的真誠支持,是法中友好和相互信任的標誌,顯示了法國對發展與中國“全面夥伴關係”的高度重視。中法雙方簽署了《中方購買30架空客飛機的總協定》、《四川白馬電廠有關設備採購和技術轉讓契約》等三個協定。
2003年6月1—2日,胡錦濤主席赴法國埃維昂參加“八國峰會”之外的南北國家領導人的“非正式對話”,並與席哈克總統單獨會面。兩位領導人都認為,中法“全面夥伴關係”不斷鞏固和充實,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也形成了高質量、多層次的良好局面;兩國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機構中保持了密切磋商、協調和合作。今後,雙方將保持更密切的高層交往,完善雙邊戰略對話和磋商機制,鼓勵和支持兩國有實力的企業深化合作。兩國元首還就伊拉克戰後重建、朝鮮半島局勢、解決巴以衝突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和看法。
2003年10月6日,中國在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在"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三大主題的統領下,舉辦300多項立意新、質量高的文化、教育、科技、廣播電視、青年、體育、民族、宗教、建築等方面的展示活動。這是中國在國外首次舉辦文化年。(王朝暉)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 2004年1月26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