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方言

蝦子---通“傢伙”,指某人,例如:那個蝦子又買新車了。(表示不太了解那個人,只曉得有這么個人)
耶(疑問語氣)-----表示感到詫異,或在別人失敗時的打擊.....比如,“耶?咋還沒來呢?”“耶?你不是凶得很都嘛”。
喃------通“呢”。比如“我的東西喃?”
錘子----表否定,比如“好個錘子(相當於國語里的“好個屁。”表示不好)”。
野物---罵人的話,表示某人十分不要臉或者惡毒之類的。“他簡直是個野物。”
雜挖-----表示某人很愛出風頭,有時也表示對他人的讚賞。“他好雜挖”“你雜挖得很喔”
勒---讀le,注意那個e是英語音標裡面的發音,作語氣詞,“我不勒(我不)”“他要來勒(他要來)”
喝---讀ho,欺騙,哄騙,比如“你少來喝我”“我喝你的”。
爪子----相當於“幹啥”“什麼事”,表示疑問。比如“你要爪子嘛?”“找我爪子?”
喃門----通“爪子”,“你要爪子嘛”=“你要喃門嘛”
切---同“去”,“你切不切”=“你去不去”
惱火----在國語里是急躁,生氣的意思,在四川話里卻帶有“差,不好”的意思,比如“這次考試想考好都惱火”“爺爺的病還惱火”
撇---pie,同“差”,如:“這次考得撇”“這么撇還有臉說”
詭秘日眼----表示某人看起來讓人十分不順眼或者感到討厭,比如“那個蝦子詭秘日眼的”
娃兒----讀wer,不是指小孩子,是指20歲以下的所有男性,比如“那娃兒還長得帥勒”
一天---一般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天天,而不是一天的意思,比如“你一天都在上網”=“你天天都在上網”
dia---同“提”,指把東西提起來,也指把比自己小的人帶到某處,比如“把菜dia到”“你信不信我把你dia到政教處切”
壩---同“摔”,“別壩到了”=“別摔著了”。
莫----同“別”,比如,“你最好莫切”=“你最好別去”。表示對某人的勸。
腳桿----就是指“腿”,包括大腿和小腿。“他腳桿壩斷了”=“他腿摔斷了”
1.定子<名>:拳頭。如:我給你兩定子勒!(我給你幾拳!)
2.燕飛子<名>:蝙蝠。如:我屋頭有燕飛子屎。(我家裡有蝙蝠的大便遺留物)
3.灶雞子<名>:蟋蟀。如:田壩頭有很多灶雞子。(田地里有很多蟋蟀。)
4.暴雞母<名>:下蛋中或不久的母雞,多用來罵人,指某人很邋遢的樣子。如:見後文。
5.手拐子<名>:手的前臂或手的肘部。如:各人手拐子莫撐那門長喔!(自己的手不要伸得太長。)
6.喃門(子、蘭)<代>:怎么辦、為什麼呢?如:你喃門不說中江話蘭?(你為什麼不說中江話?)
7.喔豁<語>:感嘆詞,表示惋惜、後悔的意思。如:見下句。
8.莫法<形>:沒有辦法。如:喔豁,我也莫法勒!(感嘆詞,我也沒有辦法!)
9.紮起<動>:給某人、事助威,加油的意思。[近]:撐場子。如:兄弟伙,給我紮起色!(好朋友,快給我加油,助威。)
10.哥老倌<名>:兄弟,多指年長者。[近]:兄弟伙。如:哥老倌現在在哪裡操哇?(大哥現在在哪裡高就、工作?)
11.操<動>:工作、謀事、做事。[近]:混。如:他是操社會的!(他是自謀職業者或閒散人員!)
12.二天<名>:以後。如:我二天把錢還給你。(我以後還你的錢。基本上說此話意味著不還)詞組:二天多。
13.老期<名>:便宜。[近]:期頭。如:你莫去占別個的老期。(你不要去占別人的便宜。)
14.舔肥勾子<動>:拍馬屁。如:他舔肥勾子凶得很!(他拍馬屁的功夫很高。)
15.利奔兒<形>:故意。如:他利奔兒那門子的。(他是故意那樣的。)
16.扯筋<名>:兩個人之間互相打罵,以罵為主。[近]:罵架。
17.打捶<名>:打架。如:他們兩個先是扯筋,後頭就打捶。(他們開始只是罵,後來就打了起來。)
18.扯火閃<動、名>:閃電。如:開始扯瓜火閃。(剛才閃電了。)
19.理抹<動>:調查,處理。如:我慢黑兒來理抹你!(我待會兒來處理你!)
20.賴<動>:燙。如:賴得很!(很燙!)
21.耳時<動>:招呼,在意。[近]:涮時,張時,理時。如:他耳都不耳時我。(他根本就不理我。)
22.豁<動>:騙。如:你豁我不懂喔!(你騙我,你以為我不懂嗎!)詞組:豁西,搞豁仙。
23.背殼子<名>:後背。如:我背殼子好痛!(我後背疼!)
24.冒皮皮<動>:指一些人在一些較正式的場合譁眾取寵,如課堂。俗語:冒皮皮,打飛(灰)機。如:他就喜歡一天到晚冒皮皮。(他很喜歡譁眾取寵。)
25.確兒八寺<形>:確實是,的確是。如:我確兒八寺…(我的確是…)
26.偷油婆<名>:蟑螂。如:學校食堂的偷油婆多得很!(學校食堂有很多蟑螂。)下面是一些實際套用
你們吃瓜飯沒得?
我吃寡老,我們切喝個插嘛!開挖挖機切!
豁仙!
快看,天上有灰機````
嗲婆!
這裡的意思.
但是中江話會說:果里,果里有.
你那卡卡里的,我就這卡卡的
你快切喔丘離!
嗲婆,莫忙喝開水還賴得很。
醫院裡:老師快去看哈鹽水不嗲了
毛毛勒怕不是得歐莫醒我殼子嘔
耐污子.拖里nia十的
短命娃兒,背時倒灶
你娃兒又切逮貓兒切了哇!
妹油
我切哪個坨看了哈鬧熱
安逸得很!
好兇啊!
蜂子硬是把那個鬼兒子追死球了!
蜂子喃門追得死人嘛
仙人板板
難得耳十你
丈夫叫當家人,兄長叫哥老倌,男孩兒叫男娃兒,女孩兒叫女娃子,瘦型人叫乾筋棒,聰明人叫精靈人,吝嗇人叫嗇家子,把識字叫睜眼瞎,流浪汗叫流神,小偷叫三隻手,自家人叫內伙子,土匪叫棒客,湯匙叫鴨子,白糖叫鹽糖,蜻蜓叫羊咪咪,談天叫擺龍門陣,吹牛叫沖殼子,開玩笑叫散談子,調皮叫千翻,好樣的叫對紅心,舒服交安得兒逸,斟酒叫篩酒,難受叫惱火,吃晚飯叫宵夜,不嚴肅叫吊兒郎當,不正經叫甩二活三,生孩子叫坐月,打架叫角孽,無辦法叫沒板眼,乾脆叫灑脫,骯贓叫樓餿,費心叫勞神,揭短處叫頂肋巴,強迫叫估倒,土氣叫老坎,失面子叫丟底,吵架叫扯筋,錯了叫拐了,拖沓叫然瓦,精力不集中叫打晃子,議論人叫指背殼子,奉迎權勢叫舔肥勾子,剋扣叫吃雷,價格便宜叫相因,暗地叫陰倒,認錯叫下話,不怕叫不睬,能辦到叫得行,散步叫轉耍,疑慮叫多心,倒霉叫背時,生病叫不好,養病叫將息,結束叫煞果,說話叫開腔、答白。 從語音方面說,中江人的發音(對漢字的讀音),大多數與西南官話無大差異;而對一部分語素(其文字元號即漢字)的讀音,在聲母與韻母方面與西南其他地方有明顯不同。
聲母方面,存在差異的有以下幾種:
1、h與f不分。大多數中江人說話時將發唇齒音f的字念成舌根音h。如:法、發、伐、乏說成hua;風、封、豐、蜂、奉、馮說成hong;將方、芳、仿、紡、放說成huang;將飛、非、菲、妃、匪、蜚說成hui;將夫、伏、佛、符、服、福、涪、府、父、付等說成hu;將凡、范、蕃、翻、繁、反、犯、樊等說成huan。
而有時,又將發舌根音h的字說成是唇齒音f。如把化、花、華、話說成fa;把桓、環、緩、幻、煥、換等說成fan;將黃、皇、荒、晃、謊、凰說成fang;將回、灰、輝、徽、揮說成fei;將昏、婚、混說成fen;等等。
2、f、h與w混淆
中江北面好些地方,人們將聲母為f的字統統說成聲母h,如房、防、皇、黃都說成h。
中江南面地區和集鳳等地的人,則往往將f、h、w混在一起。如“房”、“黃”、“皇”、“王”,統統說成wang。因此,如到這些地方遇上當地老百姓,你問他貴姓,他回答說:“姓王(wang)。”這就有可能出現三種情形:一是他真的姓王;二是他可能姓黃;三是他可能姓房。要弄清究竟,除非對方是識字的,否則很難辯清。上述地方的人,將“吃飯(fan)”說成“吃萬(wan)”;“開會”,說成“開味(wei)”,等等。
3、有邊音I,無鼻音n。中江人說話,沒有鼻音n,只有邊音I(西南官話區許多地方亦如此)。例如,南(nan)說成lan;奴(nu)說成lu;女、你說成^n(這裡用^n這個符號表示漢語拼音中所沒有的一個聲母,與i、q、x發音方法相近,中江人說的“你”“義”“泥”“捏”等都用這個聲母)。
4、大部份地方只有舌尖音z、c、s,而沒有翹舌音zh、ch、sh。如吃、尺、持、痴都說成ci;支、知、梔、脂都說成zi;是、詩、市、十、時都說成si;殺、杉、沙、霎、啥都說成sa。中江南面的少數地方有zh、ch、sh。
5、部份地方(如廣福、馮店等一些地方),sh、s與r不分。如把讓(rang)說成sang,把上(shang)說成rang。過去的年代,曾出現一個笑話,說“我們要見困難就rang(讓),見榮譽就sang(讓)”。本意是說“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而用當地口音說出,意義就完全相反了。
6、部份地方i、q、x與zh、ch、sh混淆。五十年代初期,一次筆者與有關同志一道,受縣上派遣,到當時的永興區甘柏鄉去慰問志願軍烈士家屬。到了鄉上,與一位幹部聯繫,請他協助工作,他說“這事要找秦商蔣(qinshangjiang)。”我們以為鄉長姓秦了,後來才知道那位幹部說的是“陳鄉長”(chenxiangzhang),把三個字的聲母全部說變了。這件事,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記憶猶新。
在韻母方面有以下情形:
i與u不分。五十年前,我們初到成都念書,有的成都籍同學譏笑我們說:你們那裡是“又吹風(hong),又下雨(yi),又吃芋(yi)子又吃魚(yi)”。初聽到這話頗為不解,後來才知道,別人是譏諷我們中江人說話i、u不分,把韻母為u的字都說成i了。這種情形,在中江城關和北面地區頗為普遍,如“魚、余、虞、於、雨、語、與、裕、嶼”等字,統統說成yi。
因為如此,凡帶介母u的字,也就一律說成介母i了。如:娟、捐、絹、卷說成jian;厭、願、遠、園、緣都說成yan。
從辭彙方面講,中江地方語言中有一些辭彙,一些說法,差不多只在縣境內流行,鄰縣的人也許能懂一些,離中江較遠的外縣區,人們對這些詞語就不懂了。方言之所以成為方言,除語言的差異外,辭彙的差異是一個重要因素,如北京方言把火柴叫做“取燈兒”一樣,不加解釋,外地人是根本不會懂的。中江話當中的這一類辭彙,大體可以從稱呼、名物及其他幾方面分別加以舉例說明。
1、稱呼。中江人對親屬、親戚的稱呼,與外地沒有大的差別,但也有少數科目人有地方特色。例如,有些人呼父親為“耶耶(ya)”讀為“牙”。這是古音,“耶”與“爺”相同,古時稱父為“爺”,現在一般人則稱祖父為爺(或爺爺)。《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杜詩《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尖埃不見鹹陽橋。”一部份人家沿用古音呼父親為“耶耶”,至今如此。有些人呼母親為“嬤嬤”(ma),這是“媽媽”的一聲之轉。有極少的人家,叫母親為“阿母也”。我老家有一戶鄰居姓靳,有個靳大娘,她的兒女喊她為“阿母也”,當初誤以為叫的是“阿姐”,覺得奇怪,實際叫的是“阿母也”。“母也”這個字,《康熙字典》和《辭海》上均收有,讀作jie,與“姐”同音。前者引《說文》說“蜀人呼”後者引《廣雅釋親》說:“母也,母也。”可見這種稱呼古已有之,一說是浙閩方言。有些人口語中稱哥哥為“老倌”,如稱三哥、四哥為“三老倌”、“四老倌”;市井之中人們亦常有“哥老倌”的稱呼,這種說法相當變遍。部份人口語中稱妻姊妹之丈夫(連襟)為“老挑”,大約是了挑擔子兩頭一樣的喻意。部份人家稱排行老么的為“滿”(man),麼叔叫“滿滿”,麼姑叫“滿姑”。這是湖南方言的說法,湖南人至今叫么兒為“滿崽”或“滿伢子”。
2、名物。同物異名,在國語及地方語中都是存在的。如“鸕鶿--魚鷹”、“西紅柿--番茄”、“包穀--玉米”,等等。而中江人對某些事物名稱的說法與國語不同,與西南官話的說法也不盡相同,即與鄰近縣市比較,也不完全相同。此類同物異名的現象,中江話當中屢見不鮮。如魚類:鳥棒(烏魚、鱅魚)、團魚(鱉、甲魚)、刺潑魚(鱖魚)。動物:乾黃蟮(蛇)、檐飛子(蝙蝠)、四腳蛇(壁虎、守宮)、青客媽兒(青蛙)、癩客寶(癩是蟆、蟾蜍)、魚毛子(獺)、毛狗(狐狸)。鳥類:老哇(鳥雅)、貓公雕(貓頭鷹)、岩鷹(老鷹)、催工兒(布穀)。昆蟲:蟲線兒(蚯蚓)、偷油婆(蟑螂)、千擔婆(蚱蜢)、灶雞(蟋蟀)、陽咪咪(蜻蜓)、花姑娘(瓢蟲)、天螺螄(蝸牛)、犀牛(天牛)、青猴兒(螳螂)。此外,在人體方面,叫屁股為“勾子”、肛門為“屁兒”,男性生殖器為“錘子”、背為“背殼子”。在中江話當中,另外還有一些詞語,外地人大多聽不懂或不完全懂,算是中江的土語或習慣語。如:“刁直”、“利波兒”指故意、有意。“吹殼子”,指吹牛,有二義:一是指瞎吹、撒謊;一是指談天、擺“龍門陣”。“扯筋”指吵嘴、吵架。“走綹”(,指說話不著邊際。“舔肥”、“舔肥勾子”,指拍馬屁,阿諛逢迎。“背時”,指倒楣。“扯火閃”,指閃電。“吃雷”,指私取一部份(錢或物)據為已有。“奪洋”,指出風頭。“出(讀如鑿)拐”,指出差錯。“理麻”指調查、了解某個問題。再如把人愚蠢叫作“莽”(ma),把傻子叫作“莽子”。把水的溫度較高說成“賴”,燙手叫做“賴手”。把表示動作已完成的“過”、“了”說成是“剮”或“刮”,如“吃剮了”、“走颳了”,等等。對某個地方方言的探討,需要作比較系統,全面的調查了解,蒐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下,方能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的結論。要這么做,必須花一兩年時間,投入相當的人力。筆者現在不具備這些條件。有感於對中江地方語言迄今很少有人進行控索的現狀,這裡僅憑個人的經驗及見識寫出這篇短文,以作為引玉之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