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村

1970年,成立中房聯中,有教師8人,學生280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0月,設村公所。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安徽省郎溪縣梅渚鎮中房村

中房村委會隸屬於安徽省郎溪縣梅渚鎮。位於梅渚鎮西南,全村面積13.66平方公里,總人口3054人,有28個村民組。已建成“村村通”公路3.1公里,新公路穿村而過。設有一個黨總支,下轄兩個支部,發展黨員72名,現有村兩委幹部5名。通過幾年來的發展,村內現有私營企業7家,集體經濟收入到2009年底達到6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4300元左右。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經濟開發區中房村

基本概況

明洪武四年(1371年),徐日輝、徐月輝、徐星輝兄弟三人,從江蘇無錫縣遷此建村。大份居北曰上房,二份居中稱中房,三份居南名下房,合稱三房村。解放後三村合一,改稱中房村。
中房村位於海陽市城區南部,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43′。東與聯合村為鄰,西與西大灘村相接,北與趙家莊山泊相連,南與羊角泮港相望。距鳳城5公里,距海陽市政府駐地8公里。原屬鳳城鎮,2001年12月劃歸經濟開發區管轄。
全村轄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2.67公頃,大棚26.67公頃,蘋果26公頃,適宜種植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632戶,1730人,有徐、姜、王、崔等4姓,均為漢族。 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0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4%、12%、4%,人均純收入3710元。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成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
1980年2-10月建起鳳城鎮第一家冬粉加工廠。廠區占地0.8公頃,廠房38間,建築面積909平方米。
1981年投資19萬元,建起梅花連線井5眼,500立方米的水塔1座,全村從此吃上了自來水。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投資10萬元,建成灌溉面積100公頃的水利工程。 1995年在村南規劃出畜牧養殖區20公頃,有7戶入駐從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26.1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畝產630公斤,總產113.4萬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920公斤,總產165.6萬公斤;蘋果26公頃,收入70萬元;蔬菜大棚26.67公頃,收入200萬元。2002年,糧食畝產356公斤,總產43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269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171萬元,畜牧業收入89萬元,漁業收入43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為鐵業及條貨加工等,從業人員2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66年,全村婦女組織起來從事地毯、提籃加工業,1981年收入14萬元,最多者戶收入2000多元。1966年,建起麵粉加工廠,職工5人。1980年,辦起冬粉加工廠,解決100多勞動力就業,收入21萬元,利稅4萬多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20人,收入398萬元。其中工業收入314萬元,建築業收入84萬元。 第三產業新中國建立後,村辦起了代銷店,規模較小,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積極引導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理髮店和電氣焊及修理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40人,收入11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81萬元,服務業收入15萬元,商飲業收入2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7年,始建中房初級國小。1966年,成立中房完小。1970年,成立中房聯中,有教師8人,學生280人。1982年由聯中改為學區國小,教師10人,學生360人。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是半糠半菜,極為艱難。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人均糧食500多公斤。2000年,全村收入3082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3500元,有各種車輛300輛,機車300多輛,電話350部,彩電500台,電冰櫃200台,洗衣機1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為草房。1984年,村委在村東北面安排新房區,由鎮政府農房辦統一規劃街道,每5戶1排,5排為一個方,每方25戶,道寬10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5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成立村合作醫療站,醫生4人,其中1名獸醫。從此小病不進大醫院,方便了民眾。1975年,實行幼兒免費入園。1979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1年,投資19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全村用上自來水。2001年春,全村安裝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2月成立黨支部,徐子田任黨支部書記。之後,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徐德誠、徐子山、徐殿軍。1958年9月至1960年2月,本村分為兩個黨支部和兩個生產大隊,屬鳳城鎮第一管理區。第九黨支部徐洪書任黨支部書記,第十黨支部徐子山任黨支部書記。1961年並為一個支部,徐殿軍、徐洪書先後任書記。1964年“四清”運動後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徐殿升任黨支部書記2年,徐孝經任黨支部書記9年。1976年徐洪書任黨支部書記。1986年起,徐孝前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5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0月,設村公所。1943年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徐萬壽、徐吉順、徐景先、徐德貴、徐洪書、徐德奎、徐書田、徐子山、徐景俊、徐奎占、徐德周、徐前芝、徐奎民、徐德澤。1999年4月,徐孝前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當地人物

徐殿開1925年11月生,1947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轉到地方,曾任福建省外匯部部長。
徐慶亭1930年生,1947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歸國。曾任蘇州絲綢工學院黨委書記。
徐德堂1932年生,中共黨員,大學畢業,北京土木建築學會會員。1955年就學於南京工學院。畢業後,先後在海軍第五研究所、海軍後勤部設計研究局、海軍工程設計研究局等部門工作。1982年任海軍工程設計研究局機場室工程師。多年從事海軍工程設計研究,成績顯著。曾參加多項海軍工程施工及海南島樂東機場10公里輸水外管線、多高層住宅小區、中日合資蔬菜研究中心實驗樓設計和反應堆換料廢水除硼研究工作。其設計的197(一期)主體工程,因設計合理,技術先進,榮獲國家級優秀設計獎和科學進步一等獎各1次。撰有《反應堆換料廢水除硼研究實驗報告》等論著。
徐文高1953年1月生,196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濟南軍區通信團排長、教員,通信部參謀、處長,總參四部一局參謀,某師副師長,總參四部一局副局長,北京總參電子對抗處處長。1992年在軍區司令部立三等功1次,1994年在總參四部受嘉獎1次,1995年受軍區黨委嘉獎1次。
徐守斌1947年1月生,1968年3月參加工作。中共山東省紀委常委、秘書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