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步行街

中山步行街

中山的步行街實為孫文西路,總長不過529米,卻有上百年的歷史。

基本信息

步行街簡介

孫文西路位於中山市城區石岐鐵城西門外,西連津渡(石岐河)南繞煙墩山,東達仁山(即現在孫中山紀念堂),構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為石岐商業、文化、交通中心。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從隋唐時期開始到1925年間逐漸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與鐵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歷史,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孫文路。孫文西路一帶凝聚了中山市60多萬海外僑胞的鄉情,他們祖祖輩輩回家鄉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樓宇,使孫文西路日益繁華,期間先後建成的有"十八間"、"天妃廟"、"泰東戲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滙豐公司"、"福壽堂藥房"等歷史遺蹟以及眾多的茶樓、食肆,這些建築物大部分建於清代至解放前年間,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含量。

中山市石岐步行街中山市石岐步行街

改造情況

1995年初,市政府立項、規劃設計"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1997年開始對其進行修建。修建進程中以保護恢復為主,改造開發為輔,以城市文脈為主線,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的功能,在歷史、建築、飲食、習俗、文化等多項層面上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內涵。

孫西步行街東起悅來路口中山百貨大樓處,西至中山商業大廈,全長約529米,路寬15米,占地200畝,先後分一、二期工程建設,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共有商鋪137家,全部工程於98年9月19日竣工。

建築風貌

孫西步行街兩側的低層建築風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式 殖民地風格建築與嶺南騎樓建築的混和,建築學上稱為"南洋風格建築",是歐亞混雜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現。"南洋騎樓"極具歷史文化欣賞價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無論颳風、下雨、日曬,遊人顧客均不受天氣的影響。騎樓建築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面效果,外觀統一。建築均以2-3層為主,少量4層(如中國銀行鐘樓、思豪大酒店等),從地面至女兒牆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寬度為12米,與建築的平均度成3:4的空間比例關係,在正常視角內,形成了舒適宜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歷史概況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孫文路。從 隋唐時期到1925年間逐漸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馬路兩旁是經歷數十年、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建築物體,至今仍然保留著古建築藝術色彩。從民國時期開始接受西方建築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築造型,至今還倖存著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築物體,彎曲自然的商業街,舒適怡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南洋風格的騎樓,整個街區外部空間與功能有機結合,這一切記載著石岐城區的形成和各個發展階段,更凝聚著中山市60多萬海外僑胞的鄉情,既頗具歷史文化欣賞價值,又有紀念和愛國教育意義。

由於房屋年久風化,牆體立面嚴重剝落,杉木樓板受腐蝕,柱頭出現裂縫等建築質量問題,即使南洋騎樓失去了原有的風格,又與現在的城市建築形式及現狀風貌不協調。為了保護這一歷史建築群同重塑孫文西路悠久繁華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結合舊城改造,於1997年8月20日開始分兩期對孫文西路進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歷時一年多時間,將孫文西路更名為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

修繕後的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再現迷人的風韻和煥發著蓬勃生機。街道上花團錦簇,昔日灰色的建築物披上了粉紅色、米黃色……的盛裝,街道兩旁增加了長椅供遊人休憩。昔日檔次不高的商鋪也煥然一新,帶給人們一個亮麗的視點,新舊文化在這裡完善地對接,傳統和現代有機地揉合一體,這相容不悖的融匯令百年老街飄逸著一片迷人的文化氣息,成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為外來遊人提供一個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象,也為本地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閒、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好去處,給人們一派繁華興旺之景。 中山市步行街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