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於廣東廣州,是隸屬於中山大學的二級學院,是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之一。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為創辦於1866年立的博濟醫學堂、創辦於1908年春的廣東光華醫學堂以及創辦於1909年春的廣東公醫學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併,組建華南醫學院;1956年,改名為廣州醫學院;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稱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並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在院全日制學生總數413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619人、成人本科生843人、碩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224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452人),教職工總人數473人(其中專職教師192人,教授、研究員、主任技師6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副主任技師84人);下設9個系,開設有6個本科專業;共有附屬醫院7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辦學源頭

嶺南大學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 Peter Parker )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於1859年改稱“博濟( Pok Tsai )醫局”。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內設醫學堂。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
1886年, 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
1930年,改稱 嶺南大學醫學院。
1936年,又稱 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
191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
1928年,更名為廣東光華醫科大學。
1929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52年,更名為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舊照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舊照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
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
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
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三校合流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合併重組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並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設有臨床醫學一系、臨床醫學二系、麻醉學系、醫學影像學系、康復治療學系、醫學檢驗系、眼科視光學系、法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等9個系。截至2015年3月,該院共開設有6個本科專業。 

系別開設專業學制
麻醉學/
醫學影像學系/
康復治療學系康復治療學四年制
醫學檢驗系醫學檢驗五年制
眼科視光學系/
法醫學系法醫學五年制
生物醫學工程系/
臨床醫學一系臨床醫學八年制
基礎醫學五年制
臨床醫學二系臨床醫學五年制

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教職工473人(專職教師19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主任技師6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副主任技師8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千人計畫”人才5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才4人,廣東省“珠江學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獲得者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廣東省教學名師4人;共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 藍田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黎孟楓
國家“千人計畫”人才(5人):張輝、袁岩、楊天新、陳列平、王榮福
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才(4人):李義平、李博、楊克禮、趙蔚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顏光美、潘景軒、 李雋、項鵬、周家國
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余新炳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6人):姚志彬、高國全、周家國、李雋、項鵬、周潔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2人):顏光美、姚志彬
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王庭槐、詹希美
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 黃曦、李雋 、項鵬、周家國、周潔 
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黎孟楓)、外科學教學團隊(梁力建)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二級學科)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藥理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二級學科):病原生物學
廣東省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基礎醫學
廣東省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
學位點

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代碼二級學科名稱(研究生招生專業)授權時間
生物學 071003 生理學 1981.11
071005 微生物學 1981.11
071006 神經生物學 1998.06
071007 遺傳學 1984.01
071009 細胞生物學* 1998.06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981.11
基礎醫學 100101 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 1981.11
100102 免疫學 1981.11
100103 病原生物學 1981.11
10010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981.11
100105 法醫學 1981.11
100120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 2004.02
100121 分子醫學 2009.10
臨床醫學 100208 臨床檢驗診斷學* 2000.12
中西醫結合 100601 中西醫結合基礎 1996.05
藥學 100706 藥理學 1981.11
生物醫學工程 083100 生物醫學工程 1986.07
註:除帶“*”專業只招收碩士研究生以外,其餘均可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

質量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臨床醫學、法醫學 
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法醫學、預防醫學
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臨床醫學、法醫學、麻醉學、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醫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人體解剖學》、《藥理學》、《法醫病理學》、《實驗生理科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影像學》
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含國家級8門):《病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醫學影像學》、《醫學統計學》、《外科學》、《人體寄生蟲學》、《實驗生理科學》、《法醫病理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病原生物學》
教學成果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1篇博士論文入選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論文獲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2009年,該校學生獲第十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10年,獲首屆中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2011年,獲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特等獎1項。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熱帶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腦功能與腦疾病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抗病原微生物藥物與免疫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疾病模式動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據2015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在2006年以來,共獲得各類科研經費2.5億元;獲國家973首席項目1項、課題5項,國家863課題8項,國家重大專項平台及課題8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項,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7項。
2008至2014年,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獲省部級科技獎14項,獲得授權專利數34項;2014年,獲得科技經費總計4200.5萬元,發表SCI論文數171篇。

學術期刊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原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定的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已入選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ED)等引文數據統計分析系統。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醫學類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 生物科學)》、波蘭《哥白尼索引》、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

醫療機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附屬醫院7所。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註:包括院本部、東山院區,開放床位285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2、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註:包括院本部、南院區、增城院區及南校區門診部,開放床位214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3、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註:包括天河院區、嶺南醫院、粵東醫院三個院區,開放床位288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4、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註:開放床位320張
5、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註:開放床位1500餘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6、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
註:包括員村院本部和瘦狗嶺北院區,開放床位120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7、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註:開放床位1465張,三級甲等醫院

文化傳統

校訓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校歌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托起生命的太陽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歌
作詞:鐘山嶷 作曲: 鄭秋楓
人生總會遇到許多艱難,信心永遠和我們做伴,
只要我們勇敢的向前,成功不會成為期盼。
苦與痛對我們的考驗,只要堅強就沒有難關。
微笑著學會勇敢,人生才會變得 燦爛
就讓我們綻放出光芒,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堅強。
就算前方有再大的風浪,陽光總會在我們身旁。
任何艱難都無法阻擋,我們用一生創造的輝煌。
用我們堅強的臂膀,托起生命的城牆。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黎孟楓
黨委書記吳忠道
黨委副書記黃誠
副院長高國全、張輝、李冠宏、陳瓊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