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9式7.62mm衝鋒鎗

中國79式7.62mm衝鋒鎗

中國79式7.62毫米輕型衝鋒鎗是我國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輕型衝鋒鎗,79式7.62毫米輕型衝鋒鎗是我軍80年代偵察兵、現今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的單兵自動化武器。

簡介

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簡稱“79式衝鋒鎗”,是在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

中國79式衝鋒鎗中國79式衝鋒鎗

中國79式7.62毫米輕型衝鋒鎗是我國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輕型衝鋒鎗,79式7.62毫米輕型衝鋒鎗是我軍80年代偵察兵、現今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的單兵自動化武器。它設計定型已20多年,到目前已生產了近30萬支,廣泛裝備部隊、武警公安。該槍主要以單發和點射火力殺傷200米以內敵有生目標,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精度好、近距離火力強、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該槍的自動方式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採用槍機迴轉式剛性閉鎖機構,迴轉式擊錘和由快慢機控制單、連發的擊發發射機構;還設有到位保險。
79式衝鋒鎗採用活塞短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射速高達1000發/分以上。該槍發射時後坐速度11.5米/秒,後坐力較小,便於射擊。槍身短、操作靈活、反應快,較好地為特種作戰提供便利,從而彌補了手槍及步槍存在的不足。特別是在山地、叢林、短兵相接、城市巷戰及解救人質的戰鬥中,79式衝鋒鎗的戰術地位就更加明顯。
79式衝鋒鎗使用51式7.62毫米手槍彈。該槍在槍托摺疊與展開的情況下均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具有良好的射擊精度。從攜行和機動能力來講,79輕沖便於乘車或狹窄地形上使用,為武警部隊、公安幹警、特警遂行戰鬥任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彈匣容量20發,槍重1.9公斤,槍長(槍托摺疊)470毫米。主要裝備武警公安部隊
口徑:7.62x39mm
全槍長:740毫米(槍托展開)
槍管長:225毫米。
瞄準基線長:215毫米。
空槍重(不帶彈匣):1.75千克。
彈匣容彈量:20發。

中國79輕便式衝鋒鎗中國79輕便式衝鋒鎗

射速:1000發/分。
有效射程:200米。
初速:515米/秒。
槍口動能725J
理論射速1000RPM
戰鬥射速單發40RPM

研發歷史

79式衝鋒鎗的研製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起初,原軍械部屬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務研製一種適合叢林地帶使用的衝鋒鎗,簡稱“叢林衝鋒鎗”。當時研製條件極端艱苦,沒有試驗室,也沒有必要的試製加工條件,而且技術人員又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大中專生,缺乏工作經驗。因此初步方案樣槍是在一個民用機械加工廠進行試製的,裝配成槍後根本就沒打響。
1966年5月,“文革”開始,研製工作受到很大幹擾,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停止了“叢林衝鋒鎗”的研製。1967年根據要求恢復研究,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馬。期間科研人員頻繁調動,科研工作幾乎是處於無人管的狀態。
1970年3月,解放軍總參二部要求研製一種適合偵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種專業分隊以及公安人員使用的便於攜行的武器。此項目交由中國兵器工業第二○八研究所(簡稱“208所”)研製,在4月份重新組織人員繼續上馬研製“叢林衝鋒鎗”,此時改名為“7.62毫米輕型衝鋒鎗”。
1971年12月~1972年1月,新型衝鋒鎗的樣槍第一次在國家靶場試驗,當時出現的問題是卡殼、卡彈、主要零部件強度不夠。改進後在1974年第二次進國家靶場,但仍未順利通過試驗。到1975年9月,第三次進入靶場試驗,武器仍存在一些細節問題。之後,項目組在工廠試製了100支衝鋒鎗,先後到濟南、瀋陽、蘭州、昆明等地進行部隊試用,並分別進行高溫、泥沙使用試驗,得到部隊認可。由於第三次國家靶場試驗仍遺留一些問題,在部隊試用後,1978年4~5月,新型衝鋒鎗第四次前往國家靶場進行補充設計定型試驗,這一次終於順利通過。1979年9月25日,這支衝鋒鎗被輕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正式命名為“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
由於79式衝鋒鎗是為空降兵等特業分隊研製的,所以,研製中與空軍部隊有協作關係。1971年,空軍部隊曾向單位索要當時還被稱為“叢林衝鋒鎗”的設計圖紙和兩支樣槍,之後,將圖紙還回。當項目組拿回圖紙時,發現圖紙上帶有圓規孔,且圖紙被磨毛,顯然已被抄襲。事後得知,圖紙與樣槍到了林彪反黨集團手中。9月13日,林彪出逃時機毀人亡,事後在清查時發現上海藏有私造7.62毫米衝鋒鎗上百支,就是仿製“叢林衝鋒鎗”的。衝鋒鎗研製的項目組因此而受到牽連,幸好研究所保存了調取圖紙的全部手續,完全符合組織程式,才免於被審查。
另一次是在1976年。當年2月,國防工辦邀請有關人土召開會議,定下一個耐人琢磨的基調:上海方面以208所衝鋒鎗圖紙為基礎,對其進行改動並試製。後來我們才知道,上海方面試製出的衝鋒鎗實際上落入了王洪文反黨集團手中,粉碎“四人幫”後,這些槍交由208所。上海試製的衝鋒鎗,主要機構沿襲廠79式衝鋒鎗,但對機匣蓋進行了改動,增加了散熱孔,彈匣倉和拉機柄也做了改動,不過,這些改動不太適用,而且武器射擊精度也較差。
79式衝鋒鎗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運動平穩,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鎗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

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復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復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復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循環過程。

國慶50周年閱兵女民兵方隊手持79輕沖通過天安門國慶50周年閱兵女民兵方隊手持79輕沖通過天安門

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鎗採用剛性摺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摺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摺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沖子、毛刷等附屬檔案。
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鎗--54式衝鋒鎗。54式衝鋒鎗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鎗,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79式衝鋒鎗的性能可靠,由於採用閉膛待擊和導氣式自動原理,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輕巧,由於射速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用彈雨覆蓋目標區,是一種優秀的近戰武器。另外79式衝鋒鎗的扳機力很輕,據說有經驗的射手可以在連髮狀態下輕鬆地打出單發或2發的點射,據說有些巡警或特警隊員利用這個優點,把79式衝鋒鎗用作近距離的精確射擊武器。79式衝鋒鎗的缺點是彈匣容量只有20發,不利於持續火力。

隨著近年來各地治安機構紛紛成立特警部隊,現在79式衝鋒鎗正成為國內特警的主要武器,並出現了許多改裝套件使其更加適應這個新的角色。
 

結構性能

79式衝鋒鎗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

加裝了戰術燈和紅點瞄具的79式輕沖加裝了戰術燈和紅點瞄具的79式輕沖

運動平穩,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鎗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復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復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復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循環過程。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鎗採用剛性摺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摺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摺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沖子、毛刷等附屬檔案。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鎗——54式衝鋒鎗。54式衝鋒鎗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鎗,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