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是由“西北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合併組成的,是我國組建最早、實力強、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動物寄生蟲病研究機構。 1、研究方向以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和放牧家畜寄生蟲病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開展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病原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和資源平台建設,為動物寄生蟲病的可持續控制提供理論依據、技術支撐和資源平台。 3、實驗室的建設目標通過對動物寄生蟲病基礎性科學問題進行研究,闡明重要寄生蟲病的致病與免疫機理,為防治技術創新提供新的理論支持;研製可用於動物寄生蟲病防治的新製劑,提升動物寄生蟲病的科研與防治水平;最終把本實驗室建成我省動物寄生蟲病科研條件一流、研究成果一流,且高度開放的國際知名實驗室,使其成為我國動物寄生蟲病可持續控制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是由“西北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室”合併組成的,是我國組建最早、實力強、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動物寄生蟲病研究機構。現有建築面積3000 m的科研大樓1棟,實驗動物房3棟,並擁有電子顯微鏡、超速離心機、核酸測序儀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現有在職職工36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研究領域涉及病原生物學、蟲種資源的收集與保藏、流行病學、藥物防治、免疫診斷、疫苗研製、分子生物學及疾病的預報預測等方面,先後承擔“歐盟項目”、“中澳合作項目”、“973”、“863”、“攀登計畫”、“國家攻關”、 “省部重點項目”、“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研究課題100餘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省部級和院級科技成果25項,為提高我國動物寄生蟲病的科學研究和防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全國動物寄生蟲病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研究方向
以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和放牧家畜寄生蟲病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開展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病原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和資源平台建設,為動物寄生蟲病的可持續控制提供理論依據、技術支撐和資源平台。
2、主要研究內容
、動物寄生蟲病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
通過病原分離方法,研究牛羊蜱傳性血液原蟲病的流行與分布;研究牛羊重要巴貝斯蟲和泰勒蟲的媒介蜱種類與傳播方式、新分離病原在媒介蜱體內的發育規律、疾病流行與媒介分布之間的關係;通過對豬囊蟲、泰勒蟲感染過程的觀察或組織定位,探索寄生蟲的侵襲機理;通過對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相關基因結構及免疫增效作用進行研究,探索寄生蟲病的免疫機理。
、動物寄生蟲重要基因結構與功能研究
建立豬囊蟲、羊泰勒蟲、蜱等重要寄生蟲的cDNA文庫,對重要免疫相關基因進行篩選,研究其結構及其重組表達產物的功能與套用價值。
、重要寄生蟲病防治技術研究
完善牛羊蜱傳性血液原蟲病及豬囊尾蚴病、弓形蟲病、旋毛蟲病等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ELISA、金標試紙條等免疫學診斷方法1~2種,開展動物寄生蟲病的血清學調查;建立以PCR方法為主的蜱傳性血液原蟲病分子診斷方法2~3種,並進一步開展其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研製豬囊尾蚴病、弓形蟲病的高效疫苗(包括分子疫苗和常規疫苗)2~3種,開展寄生蟲病的免疫預防;研製針對微小牛蜱、長角血蜱等重要媒介蜱的藥物新製劑1~2種,開展重要寄生蟲病的藥物防治。
、動物寄生蟲資源平台建設
將進一步收集我省動物寄生蠕蟲、原蟲及外寄生蟲蟲種10種(株)以上,並進行冷凍保藏,同時製作典型標本,建立我省動物寄生蟲蟲種資源庫;採用傳統分類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收藏的標本及活體材料進行分類,建立分類檔案,從而實現蟲種分類標準化,並與國際接軌。屆時,資源庫保藏的寄生蟲單一種(株)數量將達到60個以上,能夠覆蓋我省流行的主要動物寄生蟲病病原,為我省科研、教學及生產部門提供基礎實驗材料。
3、實驗室的建設目標
通過對動物寄生蟲病基礎性科學問題進行研究,闡明重要寄生蟲病的致病與免疫機理,為防治技術創新提供新的理論支持;研製可用於動物寄生蟲病防治的新製劑,提升動物寄生蟲病的科研與防治水平;最終把本實驗室建成我省動物寄生蟲病科研條件一流、研究成果一流,且高度開放的國際知名實驗室,使其成為我國動物寄生蟲病可持續控制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