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轟炸機

中國轟炸機

中國轟炸機主要有轟-5、轟-6、殲轟-7、轟-6k等機型,用於執行實施遠程精確打擊、核打擊、對地支援、突防、反艦、反潛等任務。 中國在自主研製戰略轟炸機的道路上,還面臨著動力、材料、工藝等幾個重大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基本信息

飛機簡介

轟炸機

轟炸機是一座空中堡壘,除了投炸彈外,它還能投擲各種魚雷、核彈或發射空對地飛彈。轟炸機可以分為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三種類型。輕型轟炸機一般能裝載炸彈3~5噸,中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5~10噸,重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10~30噸。

先進機型

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轟炸機有俄羅斯的圖22M中型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和美國的B-52重型轟炸機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B-2隱形戰略轟炸機。

國產轟炸機

轟--5

轟-5(H-5)是中國哈爾濱飛機公司參照蘇聯的伊爾-28轟炸機改進設計並試製生產的一種亞音速輕型轟炸機,可在各種複雜的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戰術轟炸及攻擊任務。1963年1月開始基本型的試製準備,1966年9月首次試飛,1967年投入批量生產,1984年停產。該機現已退出現役。

轟-5 轟-5

轟-5共有多種改型,各型情況如下:轟-5,基本型;轟-5甲,改進型,航程增加並縮短了起飛滑跑距離;轟-5魚雷型,可掛魚雷和副油箱;轟偵-5,是在轟-5基礎上改裝照相偵察設備而成的偵察機,比基本型航程增大;轟教-5,轟炸教練型。

轟--6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採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該機的各個改型在蘇軍中擔任了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形成了一個用途廣泛的型號系列。該機主要的缺陷是研製時間早,載荷、速度等指標較差,在蘇軍中主要作為大型作戰飛機。中國引進並仿製了圖-16,至今該機仍是我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且在不斷對其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同時在其基礎上發展了多種特種平台,預計將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轟-6 轟-6

該機共有多種改型,各型如下:轟-6甲、轟-6F、轟電-6電子戰飛機、轟油-6空中加油機、轟-6K、轟-6H等,其最新改型轟6K,航程在7000公里以上,作戰半徑在2500公里以上,可以攜帶6枚長劍-10巡航飛彈,打擊範圍可以覆蓋關島。

殲轟--7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鬥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自1992年預批量生產型服役以來,便不斷參加包括台海演習在內的沿海演習。而從1994年1月定型投產至今,改良型的研究業已展開。西飛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已於1995年著手進行改良型的設計工作。轟7A的改良型可能稱為轟7A,最大的改變是換裝俄制發動機,以AL-31SM發動機取代轟7現用的斯貝MK-202發動機。AL-31SM是殲11的心臟,它是蘇-27的AL-31F推力增強型發動機,單台的最大後燃推力近13噸,兩台AL-31SM的推力可使轟7A的空戰推重比接近1.1,使其載彈量倍增至10噸左右。此外,轟7A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並擁有更完善的導引武器能力。

殲轟-7“飛豹” 殲轟-7“飛豹”

殲轟7A是殲轟-7的改型,固定武器可能與殲十一樣,為一門重110千克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機炮。轟7A至少擁有10個外載掛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超音速反艦飛彈、還會配備俄羅斯授權仿製的Kh-65SE亞音速巡航飛彈,以及一併引進生產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艦飛彈、Kh-31P超音速反輻射飛彈,更先進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艦飛彈。蚊式飛彈發展源自Kh-31A,發射重量4.5噸, 彈頭重320 千克,使用慣性及主動/被動複合制導,在高/低空的射速分別是3.0 和2.1 馬赫, 最大射程分別為250和150千米。現代2型驅逐艦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艦飛彈,亦可掛載在轟7A上使用。其它適用的短、中程對地攻擊武器還包括現役和研製中的國產與外國制傳統炸彈、雷射制導炸彈,與之配合的裝備至少包括:由607所研製,正進行最後試驗的藍天全天候低空導航莢艙,以及613所研製的前視紅外/雷射瞄準組合莢艙等。中國可能也在研製聯合直接攻擊之類的先進多功能空射武器,這些武器現正在由014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中。

研製戰略

中國缺乏完整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蛇年,中國核力量的發展中,陸基和海基核力量的發展可謂得到了充分的證實。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新聞網站報導,2013年12月13日,中國軍方在山西五寨飛彈基地測試了最新型"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這是新型遠程"東風"-41公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的第二次試射。在十天后的12月22日,中國又在渤海附近劃定的禁航區內進行了一次洲際飛彈發射試驗,外國媒體猜測中國可能使用094型核潛艇向中國新疆的某飛彈綜合實驗靶場發射了一枚巨浪2潛射洲際核飛彈。儘管以上的訊息都是由國外媒體披露的,但在農曆春節前後,中國現役的洲際彈道飛彈東風-31正在野外進行部署以及3艘094級戰略核潛艇的分別公開曝光則是從另外的角度印證了中國在陸基和海基核力量方面的實力。

中國戰略飛彈部隊"戰略火箭軍"的基本任務是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和發動戰爭,在敵人對中國發動核襲擊時,遵照軍方最高指揮部門的命令,獨立地或與其它軍種的戰略部隊實施對敵有效的自衛反擊,打擊敵人的重要戰略目標。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國奉行的是有限自衛反擊核戰略,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有限威懾、有效自衛、重點反擊。眾所周知,衡量一個國家核威懾的高低,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該國是否具備所謂"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所謂"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是指由戰略轟炸機、陸基戰略飛彈和戰略核潛艇所構成的戰略核武器打擊能力。早在五十年代,當時的美、蘇兩國就已具備了這種能力。與其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規模有限。中國在建國後僅20年左右的時間裡,就先後研製出了核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及其相應的運載工具,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飛彈、航天和核工業體系。但是,在戰略核潛艇的研製上,我們花費的時間卻相對較長,直到2013年10月底,隨著中國戰略核潛艇部隊的解密,外界才普遍判斷中國的核潛艇具備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

冷戰之後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核戰略發展方向,"三位一體"核力量概念也被不同國家給予不同的理解與修正。英國核戰略上採取與美國相捆綁的策略,僅保留了以核潛艇為主的海基戰略核力量,法國主要建設海基、空基核力量,目前世界僅有美國、俄羅斯保持了陸、海、空三基一體的核戰略打擊能力,從上文看到,中國雖然也在盡力完善自己全領域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建設,但是對於"三位一體"核力量來說,仍然有著一個最大的短板--以戰略轟炸機為基礎的空基核力量。在空中武器倍受重視的現代戰爭條件下,空基核力量在"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中有著重要作用,是否完善和發展空基核力量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

中國最新型轟炸機無法稱為戰略轟炸機

在中國沒有戰略轟炸機的同時,是否有必要繼續發展戰略轟炸機和航空母艦是否要繼續發展一樣,成為各國軍事研究機構一個長期爭議的話題,但在各種爭議的背後則是軍事強國不遺餘力的巨大投入。早在2004年,美國空軍就組建了兩個新的辦公室--遠程打擊(LRS)辦公室及LRS綜合計畫組(IPT),對新型遠程轟炸機方案進行研究,以提前部署下一代遠程轟炸機,美國空軍希望在2012~2015年開始新型遠程轟炸機的系統開發與演示(SDD),2025~2030年將進行部署。到了2013年,美國空軍的下一代遠程轟炸機項目預估的成本已經高達810億美元(100架飛機),比預計的550億美元高出了47%。我們再來看俄羅斯,時任俄羅斯戰略航空兵司令的阿納托利·日哈列夫少將2009年就表示,在2025-2030年間俄軍將獲得最新研製的隱形轟炸機,以取代服役多年的圖-160、圖-95MC、圖-22M3等轟炸機,再此之前,這些轟炸機的現代化升級工作也正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隨後在2009年莫斯科航展期間,俄官方首次確認其正在加緊研製國產新型戰略轟炸機,項目代號為PAKDA,即"遠程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統"。

而反觀中國的空基核力量,儘管早在1972年1月7日,強-5甲強擊機就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投放氫彈試驗,但強-5型核武器載運機作戰半徑僅六百公里左右,只能起戰術作用,無法進行戰略攻擊。在這之後的40年中,戰略轟炸機就一直成為了中國的兩個夢:自己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夢和潛在敵國的戰略轟炸機帶給我們的噩夢。同樣是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轟-6的最新改進型號轟6-K"戰神"轟炸機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轟6-K在原轟-6系列轟炸機的基礎上改進發展而來,可以掛載6枚射程2000公里左右的CJ-10A空射巡航飛彈--這種飛彈當然可以裝備核彈頭。顯然,轟6-K已經具備了戰略轟炸機的某些特點,與作為戰術轟炸機研製而成的轟-6家族其他基礎型號相比,轟6-K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不管是從航程還是從載彈量上來看,轟-6K與世界現役的戰略轟炸機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差距,僅具備對美國關島、中途島和夏威夷群島實施航空突襲的能力,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然而,現代防空體系已經發展成為由地面防空警戒雷達、防空飛彈、各種高炮、自動化指揮系統及通信等系統組成的綜合防禦體系,其目標探測、識別定位、防空攔截能力都得到飛躍性提高,對轟-6K這樣依舊傳統的轟炸機來說,面對這樣的防空系統幾乎沒有勝算。簡單來說,轟-6K終究無法稱為真正的戰略轟炸機。

中國是否具備研製現代化轟炸機的能力

在未來的戰爭環境中,沒有什麼比遠程轟炸機更能代表空軍的特點了--讓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目標遭遇滅頂之災。所以說未來的轟炸機將實現作戰半徑、載彈量與網路感測系統的融合,從而大幅提升空軍未來遠程打擊能力。歷史表明,作戰半徑和載彈量素來是轟炸機研製的重中之重,而對於新世紀來說,隱身能力和先進航電系統對於任何新型戰機都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對於中國這樣從未發展過現代化轟炸機的國家來說,我們需要從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慮:大航程大載彈量,具備隱身能力,先進航電系統。

研製噴氣動力大型隱身飛機,對一國的工業和信息化技術水平要求極高,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完整現代戰機研製能力,根本連這道門都邁不進。而對於現代轟炸機需要具備的優良隱身性,對於沒有隱形戰鬥機研製經驗的國家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從2011年殲20的首飛,再到2012年"鶻鷹"首飛,再到2013年"利劍"的首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飛機製造工業正變得越來越先進,而這三款不同氣動布局的隱形飛機的出現,則表明中國已經完全邁進了"隱形戰機俱樂部"--中國完全有能力研製具備隱身性能的現代化戰機。這表明,中國已經具備大型飛機的製造能力。從世界範圍來看,能夠研製大型戰略軍用運輸機的國家,同樣也具備研製戰略轟炸機的能力,這是因為大型運輸機所用到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金屬構件加工技術、**複合材料蒙皮技術等,也會在轟炸機上得到套用。所以說2013年初首飛的運-20研製成功後,並不僅僅是增加了空中戰略投送能力這么簡單,還將極大豐富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在大型飛機設計領域的工程經驗,對於研製轟炸機這樣的大型飛機,有著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是否具備研製現代化轟炸機的能力已經基本確定,而2014年1月22日,中航飛機研發中心在西安閻良的揭牌成立,則是準備把這種能力落到實際:研發中心成立後,將承擔起航空整機型號項目和產品研製的發展規劃研究、預先研究、型號立項論證、型號工程研製、大系統集成、技術服務保障等工作,擔負起大中型運輸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大中型特種飛機、民用飛機、大型無人機等的研製工作。

選擇:遠程戰鬥轟炸機還是戰略轟炸機

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以陸地機場為基礎,執行轟炸或遠程巡航飛彈的攜帶平台,空戰只是為了自衛而已,隨著殲轟-7B和殲-16戰鬥轟炸機的出現,中國在短期內已經沒有必要再研製新一代的戰鬥轟炸機。而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提出,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長,以及海洋權益的現狀,中國逐漸感受到島鏈對中國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潛在與現實影響。所以,如何突破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以日本、韓國、沖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似乎成了中國遠程打擊力量的一種迫切需求。在這種需求下,作戰半徑可以達到3000公里的遠程戰鬥轟炸機似乎是一種最好的選擇,而去年在網路上曝光的一款轟炸機模型也似乎印證了這種需求,這款新型隱身轟炸機方案採用新穎的W型主翼和無尾翼結構,脊背進氣道和並列雙座設計,這一切都說明它並非前文提及的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而是一款遠程轟炸機,之所以突出"遠程",是因為各方面透露的信息表明,這款戰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是傳統戰鬥轟炸機的2-3倍。簡單來說,如果這種遠程戰略轟炸機如果研製成功的話,至少應該具備三方面能力:一是遠程作戰,作戰半徑向東覆蓋太平洋中線以西地區,特別是第二島鏈區域,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部署構成威懾;向西可覆蓋中亞地區;向南可以輻射印度全境,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國家,以保證我國南海地區的能源資源安全。

文章到這裡,似乎遠程戰鬥轟炸機這樣能適應滿足未來10-15年內的需要,能為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積累經驗的中程戰略轟炸機也未嘗不可。然而對於轟炸機這種"大殺器"來說,從來都不應該被孤立的看待,更不應該只考慮十年左右的軍事需求--中國儘量在理論上具備了設計研製戰略轟炸機的能力,但戰略轟炸機從設計到服役再到形成戰鬥力,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同時,作戰半徑3000公里的這種遠程戰鬥轟炸機顯然無法彌補文章開頭提到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缺失。我們要看到,隨著中國"遼寧號"航母的服役,以及國產航母的開工建造,再加上中國第二炮兵新型中程彈道飛彈的大量裝備,突破第一、第二島鏈的封鎖對如今的中國武裝力量來說已經不再遙不可及。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保持著龐大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中國既然要發展戰略空軍,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的最大差距就是戰略轟炸機,唯有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才能建立起一支與中國大國地位相襯的戰略空軍。儘管時不時有國外媒體鼓吹戰略轟炸機無用論,但從文章第二部分我們看到,世界軍事強國在鼓吹各種無用論的同時,自己卻從來沒停止過相關戰略武器的研發和裝備,美國裝備"福特級"航母就是對西方曾今鼓吹的"航母無用論"最好的諷刺。

總而言之,儘管遠程戰略轟炸機在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確實遠不如戰鬥機那么紅火,並且耗資巨大、技術難度高、研製周期長,但其作為其三位一體的核中堅,地位雖不及核潛艇,但決不可能沒有。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經濟快速的增長對能源的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會與別國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擁有戰略轟炸機,和平環境下它是一個極具威力的戰略威懾力量,作用不可低估;戰爭環境下是克敵制勝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論是現在緊迫的領土、領海爭端還是將來面對更大的威脅,現在都必須未雨綢繆,儘快啟動遠程轟炸機的研製工作。

結語:研製戰略轟炸機任重而道遠

當然,就中國目前的航空工業水平來說,我國在自主研製戰略轟炸機的道路上,至少還面臨著幾個重大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就是動力,我國航空工業基礎較薄弱,要完全解決發動機的問題,恐怕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其次是材料,這個問題歸根結底也是工業基礎的問題,必須穩紮穩打地發展。第三是工藝,在實現高精密度的手段上還無法達到所需水平。即使有了先進的材料,不具備先進的工藝也無法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不管是遠程戰轟還是戰略轟炸機,對中國航空工業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