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荷花舞之鄉

中國荷花舞之鄉

2003年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中國民俗學會命名荷花舞發源地慶陽為“荷花舞之鄉” 。

荷花舞由來

荷花舞又名雲朵子、地雲子、蓮花轉,是流行在慶陽南部的一舞蹈形式。演出者為青一色的妙齡少女,一般6至8人。人數可多可少,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佇列常變幻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鬆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根先著地,腳尖後著地,有前腳著地,後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要年輕漂亮、身段苗條,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荷花舞的藝術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著那優美的樂曲,一群少女身著淡黃色大襟上衣,淺綠色褲子,粉紅色筒裙,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燈裝飾的花盤上,踏著輕盈的碎步,手中的紗帶時而拋撒開去,時而收攏在握,那神態和動作美麗俊秀,清逸飄灑,個個如飄飄欲飛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蓮妹。晚間演出,在燈光的映襯下,會把人帶入一種夢幻般的仙境。

荷花舞是陝甘寧邊區時期新寧縣南倉村(今寧縣湘樂鎮南倉村)村長、社火頭劉志仁創作排導的。劉志仁從小就喜愛文藝活動,又有一些演唱技能,每年村里耍社火,他都積極參加。1931年,當劉志丹率領紅軍游擊隊在寧縣盤克原鬧紅時,剛過20歲的劉志仁就熱愛紅軍,擁護革命,被民眾選為村長。為了宣傳革命,他把流行的鄉間小調加以改造,加進宣傳革命、打土豪、抗日救國的新內容,組織民眾演唱。1939年以後,他創作編演的新秧歌愈來愈多,題材多為動員人民抗日救亡,減租減息,反特防奸等秧歌劇。1942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創作熱情更加高漲,創作編導出了《百團大戰》、《織手巾》、《反摩擦》、《勞軍歌》等一大批秧歌劇。“雲朵子”是當時流行在寧縣東區盤克、九峴一帶的一種社火形式。劉志仁用“楊燕麥”曲調錶現新內容,加入了他對解放區新生活的熱愛,當時沒有女演員,他就組織青年男扮女裝,把原舞中的淡黃色上衣改成粉紅的荷花色偏襟上衣,把淺綠色的褲子改為從上到下由淺到深的綠色荷葉形的喇叭褲,腰上系根絲帶,在腳面以上別個內圓外方的蓮花盆座,座上插荷花燈,手拿長長的草綠色紗飄帶,演員著裝從上到下猶如一朵盛開的荷花。在悠揚的“楊燕麥”樂曲中,演員輕移蓮步,手舞飄帶,輕盈如魚浮蓮池,鮮嫩似水中蓮娃,真有映日荷花之動感;若在晚上,蓮座周圍的蓮花燈齊放光華,整個舞場猶如萬家漁船在水面遊動,甚是好看。

1944年11月,劉志仁在延安參加文教工作者代表會,大會要劉志仁在延安民眾劇團挑一些青年人排練荷花舞,為會議演出。劉志仁選了8個十五六歲的漂亮小伙子,讓他們男扮女裝,以女演員的身姿動作表演荷花舞。後來任中國文聯委員、甘肅省文聯主席的程士榮(當時16歲),就是從延安民眾劇團里被劉志仁選中、參加排演荷花舞的演員之一。那時邊區生活困難,無服裝,無道具,劉志仁便指導小演員用紙糊,每個演員做四個大荷花,分別插在小腿旁蓮花盆裡的四個角上,做成一個內方外圓的蓮花盆,再用繩子把蓮花盆弔在腰帶上,腳踏碎步,蓮盆便如水中荷花,輕輕移動。尤其在晚上演出,油燈點燃,紅花盛開,綠葉吐翠,好看極了。荷花舞排成後就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大禮堂小舞台演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觀看了節目。大會期間,劉志仁把荷花舞帶到廣場和街頭表演,深受延安老百姓喜歡。陝甘寧邊區文教群英會結束後,劉志仁又應邀在關中分區進行了多次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劉志仁編排的荷花舞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是慶陽人民的創造。它是根據慶陽民間流傳很久的“雲朵子”、“蓮花轉”改編而成的。後來,戴愛蓮指導中國青年代表團排演,赴波蘭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獲金質獎。荷花舞因此而蜚聲海內外。2003年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中國民俗學會命名荷花舞發源地慶陽為“荷花舞之鄉”。

荷花舞與慶陽

慶陽人喜愛荷花舞,每個重大節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人又表演了數百人參演的場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賓客的熱烈讚揚,如今中國舞協以荷花舞為標準,設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成為中國舞蹈最高獎,這也是慶陽人的光榮。

慶陽荷花舞 慶陽荷花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