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公黨廣東省中山市委員會

1989年1月15日,成立致公黨中山市委員會,吳祖文任主任委員。 2006年10月召開第五次全體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致公黨中山市第五屆委員會,主委吳竹科,副主委趙博超、彭俠彪。 現屆市委會黨員中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政協委員10人(其中副主席1人,常委1人)。

一、組織沿革
1981年3月,中國致公黨中央秘書長鄺明和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聯絡處處長余劍魂來中山指導組建致公黨中山地方組織,同年8月29日,成立致公黨中山縣工作委員會,陳茂垣任主任委員,黨員僅11名。1988年4月,改由李耀武任主任委員。1989年1月15日,成立致公黨中山市委員會,吳祖文任主任委員。自1992年4月至2001年12月先後召開了第二次至第四次全體黨員大會,產生致公黨中山市第二屆至第四屆委員會,第二屆市委會主委是吳祖文,第三、四屆市委會主委是譚煥東。2006年10月召開第五次全體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致公黨中山市第五屆委員會,主委吳竹科,副主委趙博超、彭俠彪。
致公黨中山地方組織成立以來,共發展黨員187人,至2007年12月,有黨員149人,其中,醫衛界47人,占成員總數的31.5%,教育界51人,占成員總數的34%,其他黨員分布在科技、經濟、法律、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80%以上的黨員具有中、高級職稱。市委會下設11個基層支部,參委會、醫衛組各一個,機關設辦公室。現屆市委會黨員中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政協委員10人(其中副主席1人,常委1人)。特約審計員、特約監察員、特約教育督導員、市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各1人,市特約檢察員2人,市人民醫院社會監督員3人,市中醫院、市博愛醫院社會監督員各1人。
二、自身建設
始終有計畫、有重點地加強對成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認真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歷次全會和歷次代表大會以及各級兩會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本黨中央有關精神的學習,多次邀請原全國政協委員王守昌教授、原致公黨省委專職副主委謝慈庭、省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作“全國兩會”精神、黨史黨章、多黨合作等專題報告會。二是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及時地組織學習時事政治。例如:開展學習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開展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主題的“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等。三是結合重大紀念活動和政治事件開展學習教育活動,籍《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辦法》的頒布,與“五僑”在全市範圍開展“僑法宣傳月”活動;籍《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的頒布實施,組織黨員深入學習,撰寫學習心得。四是加大對黨員的培訓力度,多次舉辦新黨員、黨員骨幹、支委培訓班,選派黨員骨幹到中央、省、市社會主義學院 (校)學習。
認真貫徹民主黨派組織建設的方針、政策。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市委會堅持民主集中制,分工明確,團結協作;二是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主委會議制度、市委委員會議制度、參委會工作細則、支部工作細則等制度,進一步規範工作程式,提高效率。三是組織發展堅持“三個為主”的方針,注重政治素質,發展與鞏固相結合,有計畫地穩步發展,組織工作受到充分肯定,分管領導和專幹得到上級表彰。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按照黨章要求和組織發展需要,適時對基層組織進行調整換屆,合理配置,不斷充實基層班子力量,逐步形成了新老結合,具有年齡梯次結構和知識群體結構合理的幹部隊伍;加強對基層組織工作的指導,堅持聯絡員制度,市委委員和機關幹部分工聯繫各支部,指導、督促基層支部開展豐富多彩的組織生活,推動和協助支部之間的橫向交流。中區第三支部、醫衛第一支部基層支部黨務工作成績突出,分別被致公黨中央和廣東省委授予“優秀基層組織”光榮稱號。五是加強對後備幹部隊伍的選拔、培養工作,對近幾年發展的層次和素質較高、熱心黨務工作的中青年黨員,有目的地選拔他們在支委、參委會等工作位置或推薦擔任“特約四員”,以不斷增強他們的政黨意識和黨務工作經驗。六是加強機關建設,機關以“團結一心抓黨務,圍繞中心抓要務,深入基層抓服務,民主建設促進步”為目標,不斷完善制度,增強團結合作精神,為市委會開展工作發揮參謀、協調、服務功能。
三、參政議政工作
市委會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加強對參政議政工作的領導,在發揮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作用的基礎上,注意發揮參委會、基層支部、黨員的群體作用,圍繞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堅持開展“一人一議”和“一支部一議”活動,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調研報告和提案、建議意見。1982~2007年,向市政協提交了29份大會發言,向各級人大和政協提交提案、建議共469件。其中,《關於整治岐江河及兩岸問題的建議》、《關於在市區內豎立孫中山先生銅像》、《關於選址建設市一中高中部的建議》等提案均得到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採納落實,對中山市政建設和建設文明中山起到積極的作用。《關於制定中山市民文明公約的建議》、《爭取僑心,加快我市非住宅僑房落實工作》、《關於大力推進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建議》、《開展土地供應與管理機制的研究 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關於實施餐桌食品“放心工程”的建議》、《改善人民醫院門前交通狀況》、《增加市區內體育活動設施的建議》等提案被評為中山市政協優秀提案,《關於解決碧湖西街一帶民居暴雨天水浸屋的建議》、《加強對我市醫療廢棄物處置的監控力度 保護生態環境》、《關於增強我市企業推進專利戰略對策的建議》、《關於建設全市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議》等被列為中山市政協重點提案。2007年,《關於加強對我市二次供水監督管理的建議》和《關於加強對市屬周轉公房管理的建議》的提案被列為市政協重點提案(全市共有6個重點提案)。
市委會重視宣傳信息工作,安排專人負責,建立信息網路,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報導黨務動態,所寫稿件分別被《中國致公》、《致公粵訊》、《政協通訊》、《中山統戰》、《中山日報》所採用,市委會負責信息的同志多次被評為致公黨廣東省宣傳工作先進個人、中山市統戰系統信息先進個人、市政協網站積極分子,2006年,被致公黨中央評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個人。
四、海外聯誼工作
市委會拓寬視野、廣交朋友、宣傳政策、爭取人心,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海外聯誼工作。近五年來,市委會和廣大黨員共接待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秘魯、菲律賓等海外僑胞、洪門人士和港、澳、台同胞近千人次,團組20多個,其中有秘魯洪門民治黨、澳大利亞悉尼致公總堂、加拿大洪門民治黨、美國檀香山致公總堂、美國致公堂等。走出國門,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積極宣傳祖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宣傳“一國兩制”,以此增強廣大僑胞的愛國愛鄉情懷。2004年,市委會首次組團出訪加拿大,參加中國洪門民治黨駐加拿大總支部第33屆全國代表大會,拜訪溫哥華、維多利亞、多倫多、卡爾加利等城市的洪門民治黨支部、達權社分社、中山同鄉會、鐵城崇義會、中中校友會、福善堂等10多個社團組織,海外聯誼工作取得了新的拓展。五年來,有100多位致公黨黨員分別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探親訪友、旅遊觀光,進行經濟、文化、藝術交流。黨員充分利用海外聯繫廣泛優勢,開展為我市捐資辦學、興辦福利事業以及招商引資牽線搭橋的服務工作。
五、社會服務工作
充分利用醫務人員較多的優勢,開展義診扶貧服務是市委會一項長期和經常性的工作。市委會每年都組織3-5次深入鎮區鄉村的義診服務活動;連續十一年到中山市光榮院為革命老人義診服務;在愛牙日、愛眼日到中國小、老乾活動中心開展專題講座,這些活動均受到社會的肯定和好評。市委會積極回響本黨中央和中共市委市政府的號召,開展扶貧助學活動,鼓勵和動員黨員為災區、貧困地區人民捐款捐衣物,為中山市慈善萬人行捐款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致公黨的“致力為公”的宗旨,弘揚了“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中山人精神。
致公黨員大部分都是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他們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成績突出,為中山市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近五年來黨員獲得各級表彰300多人次,其中市級以上表彰126人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市級以上立項課題50多個。
致公黨市委員會正、副主委名單:
主 委:吳竹科(市政協副主席、市財政局副局長)
副主委:趙博超(市中醫院悅來門診部副主任醫師)
彭俠彪(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鄧亦蘭(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辦公地址:廣東省中山市興中道2號市政協大樓9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