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稅制概覽(1999年版)

作品目錄

目錄
一、中國現行稅制體系概況
(一)稅種設定
(二)稅收立法
(三)涉外稅收
二、增值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出口退稅
(六)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三、消費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退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四、營業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五、企業所得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七、個人所得稅
(一)納稅人
(二)徵稅項目 稅率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方式 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八、資源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九、城鎮土地使用稅
(一)納稅人
(二)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城市維護建設稅
(一)納稅人
(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十一、耕地占用稅
(一)納稅人
(二)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三、土地增值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四、房產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五、城市房地產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六、車船使用稅
(一)納稅人
(二)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七、車船使用牌照稅
(一)納稅人
(二)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十八、印花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稅額標準)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
(五)納稅方式
十九、契稅
(一)納稅人
(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二十、屠宰稅
(一)納稅人和徵稅範圍
(二)稅率和計稅方法
(三)免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二十一、筵席稅
(一)納稅人
(二)計稅依據
(三)稅率和計稅方法
二十二、農業稅
(一)納稅人
(二)稅率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五)農業稅地方附加
二十三、農業特產農業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六)農業特產稅地方附加
二十四、牧業稅
(一)納稅人和計稅依據
(二)稅率和計稅方法
(三)免稅和減稅
(四)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五)牧業稅地方附加
二十五、關稅
(一)納稅人
(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和減稅
(五)納稅期限
(六)保稅制度
(七)特別關稅
(八)反傾銷稅
二十六、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
(一)納稅人
(二)稅目和稅率
(三)計稅方法
(四)免稅
二十七、主要稅收優惠
(一)農林牧漁水利
(二)能源交通郵電
(三)科技教育文化宣傳衛生體育
(四)民政民族
(五)第三產業
(六)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
(七)區域稅收優惠
(八)進出口稅收
(九)外商投資企業 外國企業和外籍人員
(十)外交稅收豁免
二十八、稅務部門徵收的非稅財政收入項目
(一)教育費附加
(二)礦區使用費
(三)文化事業建設費
二十九、稅收徵收管理制度
(一)稅收執法依據
(二)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
(三)稅務登記
(四)賬簿和憑證管理
(五)發票管理
(六)納稅申報
(七)稅款徵收
(八)稅務檢查
(九)稅務稽查
(十)法律責任
三十、稅務行政複議
(一)複議範圍
(二)複議管轄
(三)複議機構
(四)複議參加人
(五)申請與受理
(六)審理與決定
(七)海關複議程式
三十一、稅務行政訴訟
(一)訴訟範圍
(二)訴訟管轄
(三)訴訟參加人
(四)原告和被告的權利與義務
(五)審理與判決
三十二、財政、稅務、海關機構和稅收徵收管理範圍劃分
(一)財政部
(二)國家稅務總局
(三)省以下稅務機構
(四)海關總署
(五)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六)稅收徵收管理範圍劃分
(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劃分
附表1中國現行稅制體系圖
附表2部分年度中國稅收收入統計表
附表31997年中國主要稅收項目統計表
附表4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組織機構圖
附表5中國稅務系統組織機構圖
附表6主要參考書和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