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lectr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1956年根據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和發展“無線電電子學”等新技術的四大緊急措施而創建的中國第一個綜合型電子信息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主要從事電子與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已形成了兩大支柱領域和五個重點領域。 截至2013年底,電子所下設11個研究部門,共有在職職工967人,其中流動人員57人,離退休人員781人,在職職工中,科研人員717人,科技支撐人員150人。2013年共有在學研究生530人,其中博士生237人,碩士生293人,有在站博士後14人。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制訂的中國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和發展“無線電電子學”等新技術的四大緊急措施,經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並從北京物理所、長春電機所等單位抽調48位科技人員,租用西苑大旅社6號樓開始創業工作。

1958年7月遷入中關村,正式啟用中關村研究基地,相繼成立十個研究室。

1960年3月,建立0305工廠,學科設定幾乎覆蓋當時無線電電子學的全部領域,職工達2000餘人。7月12日,經中國科學院第五次院常務會議批准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根據中央提出“建設三線”,專業分工,組織拳頭,合理布局,加強重點學科發展的統一規劃,電子所進行了科研結構調整,聲學、電線路、天線及電波、量子電子學、固體電子學等學科902名職工從電子所分出,分別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和西安空間無線電技術研究所(航天部504所)兩個所,援建了上海光機所、電子部22所、55所、156工程處(航天部771所)、701工程處(洛陽測控所)五個所。

1965年8月,華東電真空研究所236人併入電子所,電子所成為以真空電子學和氣體雷射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所。

70年代末,電子所又開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主要從事通信與電子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等四個領域的研究,使之重新成為一個以套用研究為主的多學科綜合型的電子科學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3年底,電子所共有在職職工967人,流動人員57人,離退休人員781人。在職職工中,科研人員717人,科技支撐人員15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2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7人,國防傑出人才獲得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者3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1人,享受政府津貼14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0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5人,盧嘉錫人才獎獲得者9人,何梁何利獎金獲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王宇、呂孝雷、吳一戎、方廣有、洪文、楊海鋼、祁志美、王剛、黃明光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吳一戎

研究人員
王宇張珂殊台憲青呂孝雷吳一戎郭智梁興東向茂生種勁松王勇
雷宏李世強熊永虎禹衛東張華春張群英李實劉暢許光鑾高懷林
方廣有趙湛劉小軍張曉娟丁赤飈張國慶齊向陽宋紅軍張毅張志敏
趙鳳軍高鑫韓松李建雄王岩飛徐向輝張冰塵張銳周以國洪峻
洪文雷斌王宏琦王彥平尤紅建蔡新霞陳德勇李建平王軍波夏善紅
楊海鋼羅積潤阮存軍蘇小保王自成薛謙忠陰生毅俞世吉張永清張兆傳
趙世柯譚榮清王東蕾吳謹鄧雲凱李飛呂曉德倪江付琨胡岩峰
李道京肖劉趙永超龍輝紀奕才祁志美胡文龍王剛黃明光

科研部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截至2014年7月,電子所下設11個研究部門,包括微波成像技術重點實驗室、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源與技術院重點實驗室、電磁輻射與探測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空間信息與套用系統技術院重點實驗室(地理與賽博空間信息技術實驗室、信息處理與圖像分析實驗室)、空間行波管研究發展中心、高功率氣體雷射技術部、航天微波遙感系統部、航空微波遙感系統部和可程式晶片與系統研究室。

設備設施

基礎平台地理空間信息承載服務平台(GeoVIS)
數據處理多感測器數據一體化綜合處理服務平台
感測器SAR、LIDAR、高光譜、寬幅面陣

合作交流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自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已經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建立了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電子所每年邀請100餘人次外國專家、學者來所進行學術訪問、舉辦學術講座和開展合作研究等活動,同時派出100餘人次的科研人員出國訪問,參加國際會議、開展合作研究和進行學術進修等活動。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活動的成果,有效地推進了電子所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電子所多次成功主辦國際和地區性大型學術會議,並將承辦2011年第16屆國際固態感測器、傳動器和微系統會議。

中加“先進極化技術林業套用的研究和論證”合作研究項目任務契約書於2008年10月份正式下達,是電子所與加拿大國土資源林業部太平洋林業中心在森林資源和環境方面的一個合作研究項目,項目的研究內容是利用加拿大Radarsat-2衛星數據,開展極化SAR數據森林套用的研究,開發極化SAR處理的軟體,項目周期2年。

200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片上可程式系統前沿技術研究” 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論證會,專家組一致通過團隊的可行性論證,團隊啟動試運行。團隊的研究方向是以片上可程式系統前沿的關鍵技術及套用為研究主線,以核心器件現場可程式門陣列(FPGA)、高精度模擬感測信號採集電路、低功耗射頻收發前端為重點研究內容,探索新一代的基於新型存儲器、異步技術和三維混合信號技術的(FPGA)。

2009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高技術與發展局在瀋陽組織會議,對電子所和微電子所聯合承擔的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項目“片上可程式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進行了試運行評估。創新團隊負責人楊海鋼研究員做了試運行工作報告,團隊海外成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王慰教授做了專題學術報告。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對團隊一年試運行的評估,並建議上級領導機關批准正式啟動。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電子所在微波成像雷達及其套用技術、微波器件與技術、高功率氣體雷射技術、微感測技術與系統等領域,承擔並圓滿完成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電子所獲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24項分別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10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

學術期刊

《電子與信息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共同主辦的電子與信息領域綜合性學術期刊。於1979年創刊,原名《電子科學學刊》,2001年更名。主要刊登電子與信息領域的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最新科技成果論文和階段性研究成果。《電子與信息學報》被《中國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數位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文摘》、EI Compendex和Scopus等資料庫收錄。

《雷達學報》(季刊)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的,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中國雷達行業協會於2012年共同主辦的雷達領域的學術類科技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7月,電子所共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及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並形成了兩大學科支柱領域(微波成像技術、微波真空電子技術 )以及五大學科重點研究領域(地理空間信息技術、電磁探測技術、先進雷射與探測技術、感測器與微系統技術和可程式晶片技術 )。

博士後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教學建設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2013年,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530人,其中博士生237人,碩士生293人, 有在站博士後14人。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電子所多名研究生獲得院優秀博士論文、院長獎特等獎、院長獎優秀獎、劉永齡獎、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BHBP獎學金、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多名留所工作的優秀畢業生獲得院長獎資助、優博資助、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等,同時在學期間多次選派研究生與中國國外大學進行學習。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

所徽 所徽

所徽標誌主體是一個小寫的英文字母e,其是英文電子學Electrics的首寫字母,字母顏色為橙色,象徵了電子學的發展可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中間的英文字母“IECAS“是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的英文縮寫(Institute of Electr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該標誌以簡潔明了的方式,象徵了電子學研究人員幹練、積極的人生態度。

科研精神

創新 求實 團結 奉獻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吳一戎

黨委書記、副所長:孫殿義

副所長:丁赤飈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國慶

副所長:鄧雲凱

副所長:方廣有

歷任領導

第一任所長--顧德歡(任職時間1956年-1978年)
第二任所長--呂保維(任職時間1978年-1984年)
第三任所長--柴振明(任職時間1984年-1991年)
第四任所長--朱敏慧(任職時間1991年-1999年)
第五任所長--陰和俊(任職時間1999年-2006年)
現任所長--吳一戎(任職時間2006年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