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

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

《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內容簡介:王適存(1926.9-2011.6),湖南邵陽人,是我國著名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家、航空教育家,是中國直升機技術的先驅、直升機專業的奠基者之一和學術帶頭人。196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獲副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被稱為“王適存渦流理論”。《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記述了王適存在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理論、實踐和航空教育事業上的突出成就,可以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在他身上體現出的“不計名利、甘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奮鬥當以身先的精神”和“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境界”。

內容簡介

《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編輯推薦:從曹競南、李明成、師元光所著的《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經歷,更可以了解到他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和航空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他是直升機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也是“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他從青年時期就樹立起“終身辦學的志向”,而且真正做到了“不是乾一陣子而是乾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

媒體推薦

王適存,湖南邵陽人,直升機專家,航空教育家,中國直升機技術的先驅,直升機專業的奠基者之一和學術帶頭人。
——《中國航空工業人物傳·專家篇》
“王適存教授本人也是南航的一張王牌!”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 胡海岩
愛國、愛專業、愛崗敬業,這三者在王老師這裡自然而完美地融合於一體。
——直升機專家,南航教授 高正
我對王老師的崇敬和景仰,還因為我十分敬佩老師身體力行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學,能夠在變幻莫測、變化無窮的環境和形勢下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直升機先進技術,全心培育傳承直升機技術薪火的接班人。
——直升機專家.中航工業航空裝備分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倪先平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選擇航空
第三章 奠定基礎
第四章 邁出堅實的步伐
第五章 宗師風範
第六章 為了中國的直升機事業
第七章 期待中國直升機的春天
尾聲
王適存部分論文(影印)
編後語

後記

在經過一番艱苦努力、完成一本書的編寫工作後,作者或編寫者大都要寫一篇編後或後記,其內容無非是記述該書的初衷、緣起、在編寫過程中的感受、解悟以及對為該書給予幫助的人們的謝意,等等。在撰寫編後語時,多數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歡快、愉悅,或者起碼是輕鬆的。而提筆為這本傳記擬寫編後的此刻,我們的心中卻充滿哀慟。誰也不曾料到,從為本書編寫蒐集資料到完成書稿的修改,8個月不到的時間裡,王適存教授會永遠地離我們而去。
回想2010年10月在王老師家中聽他談話,音容笑貌宛如昨日;2011年2月,在從南航返回的書稿初稿上,見到他用紅筆寫下的批語,看得出閱批時的細心和嚴謹。我們在認真領會王老師批語內容、對初稿進行仔細修改的同時,心中還在計畫著9月份在他老人家85華誕時舉行該書首發式,以此作為學生、晚輩和從事航空事業的人對他的生日祝福。但不久就聽到王老師因心臟病住進醫院,接著又傳來病危,由於腎衰竭在做透析、在搶救的訊息。遠在千里之外,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為王老師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度過生命中的這一劫。
6月初,北航張曉谷老師談及對書稿(二稿)的意見時,說到他剛從南京回來,看望過王老師,情況不是很好,希望編寫組抓緊工作,讓王老師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張老師的話何嘗不是我們的意願,我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次與王老師見面的機會,讓我們雙手捧著這一本代表著許多直升機人心愿的作品,當面向他獻上大家的祝福!然而就在6月7日,編寫組成員的手機上,幾乎同一時間接到一條簡訊:王老師昨夜去世!
逝者已矣,思者永殤!
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將對王適存教授的崇敬和哀思傾注於尚未殺青的書稿中;我們唯有加倍努力,使這本傳記儘可能真實、全面地記述他的人生經歷,展示他的人品、學問、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010年年初,中航工業集團科技委顧問曹競南從南京出差回京,與航空工業出版社(現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副社長、《航空人物叢書》總策劃王戰航等談到為王適存老師編寫傳記的事。他講到在南航見到航空宇航學院的幾位領導、老師(其中有他在西工大學習時期的同學高正等人),大家在知道了航空工業出版社在組織力量編寫王士倬、徐舜壽、許錫纘、劉鴻志、顧誦芬等我國航空工業老前輩的人物傳記一事後,認為王適存教授也應該列入編寫計畫。曹競南並將南航航空宇航學院在王適存老師80華誕時編寫的一本紀念文集《我的直升機情結》轉交《航空人物叢書》的策劃編寫人員。
《航空人物叢書》是航空工業出版社按照集團黨組書記林左鳴“鑑古知今、繼往開來”的指示和傳承、弘揚航空前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的宗旨,在中航工業集團科技委、航空工業檔案館、《中國航空報》、《環球飛行》等單位熱心航空人物研究的同志支持下開展的專項編輯出版工作。其宗旨是在弘揚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從“航空救國”到“航空報國”的愛國主義和無私奉獻的人文精神。該叢書總策劃為王戰航,策劃、編寫人員為師元光、曹競南、王大偉、黃蘇橋、常莉莉。為保證叢書質量,出版社邀請《中國航空報》資深編輯榮為人、《環球飛行》雜誌主編吳佩新為特邀編輯。
這是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團隊。
在編寫每一位人物傳記的過程中,我們都在不斷為航空前輩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對事業堅韌不拔的追求所感動,不斷受到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淬鍊。認識在深化,境界在升華,我們愈來愈堅信做這樣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經策劃組議論,認為王適存老師從事直升機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五十餘年,是我國直升機事業的先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被編人俄國經典文獻《直升機》卷一中,且為美國AD報告所譯載,命名為“王適存渦流理論”,迄今仍在國內外直升機界被引用。王老師在國內倡導自行設計輕型直升機“延安2號”、編寫我國第一部直升機方面的專著《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為我國直升機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研、教育、工程技術領軍和骨幹人才。
大家一致認為王老師完全符合航空人物叢書編寫對象的條件,很值得寫,也有得寫。
經過與中航工業集團科技委、南航航空宇航學院領導協調,迅速成立了傳記編寫組並邀請聶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高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衛航(中航工業科技委副秘書長)和王戰航(航空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擔任顧問。編寫工作正式啟動了。
2010年10月,編寫組曹競南、師元光、責任編輯黃蘇橋一行來到南航,在航空宇航學院李明成書記、高正教授、梅衛勝老師等協助下,開始了對王適存老師的訪談和資料蒐集工作。
10月14~16日,曹競南、師元光、黃蘇橋等用三個半天聽取了王老師的談話。王老師談自己個人歷史的內容不多,他著重談的是在莫斯科留學時,毛主席接見留蘇學生的情景;在直升機科研教育領域,自己學生取得的成就;對發展直升機事業的見解、思考還有那些執著地為興辦祖國航空事業不屈不撓地拼搏著的民營企業家
帶著從檔案中蒐集到的資料和王老師談話錄音回京後,編寫組抓緊工作,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組織出傳記初稿,並由組長轉寄南航的編寫組其他成員傳閱。
初稿是由執筆者提出的一個詳細構想,供大家討論、確定傳記編寫的形式、內容以及文字風格,原意並沒有想將初稿交王老師,而是打算在編寫組對基本架構確認後,經過修改、完善再請王老師審閱。其中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希望在形成的初稿基礎上,安排時間與王老師進一步交談,以期對他的一生有更深入地了解。南航方面參加編寫組的老師們非常仔細地審閱了書稿並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但同時也將還不成熟的初稿交給了王老師和王師母。
2011年1月,經王老師批閱的文稿轉到北京,而隨著就聽到了王老師因病住院的訊息。2月11日,高正老師到北京參加會議,向曹競南、師元光轉達了王老師在病榻上對該傳記編寫的意見,並帶來了一幅由王師母書寫的條幅,上面中規中矩、一絲不苟地寫著“竹蜻蜒光耀萬代,直升機飛遍全球”兩行篆書。這兩句話曾寫在王老師審閱書稿的最後,初看到的時候,我們還不完全理解王老師寫這兩句話的寓意。高老師說,躺在急救室病床上,王老師的身體非常虛弱,但他急切地要王師母把他的這兩句話寫下來,王師母寫好,他親自過目認可後,托高老師轉交編寫組。我們明白了,在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更多地就祖國直升機事業的發展述說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將一生的體會、感受和願望凝練成這樣兩句話。他希望古代發明的竹蜻蜒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世代相傳,更希望中國人自主創新的直升機科學理論和套用技術在國際直升機理論界、工程技術界居於重要位置,中國製造的直升機翱翔全世界。
這是一位將自己畢生精力獻身於直升機事業的老人的最後願望!
高正老師講,王老師因為多次透析,體能幾近衰竭,但他還是一字一句地向編寫組轉達了他對書稿的修改意見,他最重視的不是對他的評價、宣揚,他希望能更多傳達他對祖國直升機事業發展的期望,使更多的人(包括國家、政府高層的決策者)對直升機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為直升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成就!
王適存教授離我們而去了,他留給我們的談話聲像資料和他在初稿上的批語成為我們最為珍貴的紀念,他始終充滿激情、生命不息、奮鬥不已的精神和有著輝煌成就的精彩人生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在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航空工業史編修辦公室編寫的《中國航空工業人物傳·專家篇》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40位科研專家,在王適存的介紹中這樣寫道:
王適存(1926.9— ),湖南邵陽人,直升機專家,航空教育家,中國直升機技術的先驅、直升機專業的奠基者之一和學術帶頭人。
2011年9月,編寫組再次召開會議,對書稿進行了補充、修訂。期間,編寫組部分成員看望了王師母。
在南航宿舍區王老師的家裡,王韞明師母向我們敘說了王老師住院期間的情況,把她自己精心整理的王老師留下的厚厚一摞筆記本拿給我們看,並帶我們取出王老師從蘇聯留學回國時帶回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她將傷痛深深掩藏在內心深處,恬靜的微笑傳遞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徹悟和堅強。
簡樸的客廳布置依舊,在靠近陽台的一角安排了一張小桌,上面安放著王老師的遺像和一束鮮花,花叢中是王老師生前心愛的一個小小的竹蜻蜓。
“寫傳記不比寫小說,……傳記作家,要有學者有系統的治學方法,好從事蒐集所需要的資料;要有哲學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觀,以便立論時取得一個不同乎凡俗的觀點;要有文學家的藝術技巧與想像力,好賦予作品藝術美與真實感,使作品超乎乾枯的歷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與活力。”(張振玉《蘇東坡傳·譯者序》)
我們的一支拙筆,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難以準確傳神地描摹王適存老師的人生和精神,更難以挖掘出王老師思想深處的瑰寶和精華,我們所能做到的也許只是向讀者傳遞在編寫過程中感受到的王適存老師那份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對社會和事業的責任心。這份源自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崇高道德和精神彌足珍貴,值得每一個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傳承發揚!

序言

2011年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是王適存先生從事航空教育事業62周年,也是他的85華誕之年。經《航空人物叢書》的策劃組推薦,在中航工業科技委的大力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組織直升機專業師生參加,航空工業出版社從2010年開始組織編寫王適存先生的傳記——《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初衷是為紀念航空工業輝煌60年的一份獻禮,同時也是給王先生85歲生日的一份祝福。
不幸的是,2011年年初,王先生因心臟病突然發作住進醫院,雖經與病魔頑強鬥爭,暫渡險關並穩定了一段時間,但因並發的腎臟問題疊之相摧,終致病情惡化,於6月7日凌晨2時溘然長逝。
在編寫組最初邀我擔任該書顧問並為之作序的時候,我欣然接受了。當時的心情是作為王老師的學生和晚輩,我非常願意能有這個機會,在序言中寫下自己多年來對先生的崇敬和敬仰,奉獻一份祝他福壽綿長的心愿。但在修改已經寫完初稿的此時此刻,自己的心情無比沉重。我為我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前輩而悲慟,為南航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而痛心,更為我國直升機事業失去了一代宗師而感到惋惜!
記得南航校報上曾有適存先生的一篇文章——《南航的“三張”王牌》。他在文章中寫到南航三位張姓教授,我國航空科技領域的著名專家——張阿舟、張世英、張幼楨。2006年,在校黨委一次擴大會議上,胡海岩校長提到這篇文章時說:“王適存教授本人也是南航的一張‘王牌’!”
“王牌”之謂,與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的“大師”應屬同義。
1977年,當我進入西北工業大學的時候,王老師和直升機設計專業已經轉到了南航。1987年,我進入南航飛行器系讀博士研究生,時任系主任的王老師年逾花甲,但他仍以似乎永無窮盡的精力和熱情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從那時起,我得以與他相識。1990年,我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又於2003年起兼任南航“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防重點實驗室”主任。
回憶與王適存老師相識、相處的二十多年,我深深地為他的精神、道德、學識、人品所感動。他不僅有著在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理論上創造性的貢獻、深厚的學術造詣、豐富的學識和實踐經驗,更有著老一輩優秀知識分子所傳承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美德。南航校歌中“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智周萬物唯創造,道濟天下展經綸。”既是對南航莘莘學子的激勵之語,也是王適存教授奉獻一生、成就卓著的真實寫照。
20世紀50年代末,他與眾多的留蘇學生一起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聆聽了“你們青年人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著名講話。四年之後,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發表的一篇題為《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的副博士論文奠定了他在世界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理論的學術地位。學成回國後,他在致力於南航直升機專業建設和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繼續潛心於旋翼空氣動力學的研究。
70年代末,在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技術人員配合下。他撰寫了《旋翼在揮舞平面內的氣動載荷》系列論文,將旋翼誘導速度展開為傅立葉級數形式,這一方法成為我國旋翼設計中氣動載荷快捷計算的基奄手段,在直升機研製中沿用至今。
80年代,他引入旋翼自由渦系概念,並創造性地採用圓弧渦元,使新的旋翼氣動分析方法成果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90年代前後,他轉向旋翼槳尖形狀——改造旋翼的研究。他和學生們總結多年研究所得,匯集成《直升機旋翼自由尾跡分析和氣動特性研究》一項成果,其中對後掠、尖削、下反各種槳尖形狀進行了深入分析,獲得了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回顧王適存教授在直升機教學科研領域留下的印跡,我們可以看到,他正是一位在科學技術上“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我自己也一直從事航空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幾十年來,我最深的一個體會是:培養人才是大學最根本的使命,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始終是創建一流大學的重中之重。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教師是根本。我們國家幾代領導人都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古人也說過“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宋李覯《廣潛書》)。而在強調教師重要性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教師的根本在於師德,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具有溫家寶總理講的“不計名利,甘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奮鬥當以身先的精神”和“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境界”。
回顧南航建校以來的發展歷史,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一批像王適存先生這樣具有崇高師德和極高學術造詣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王老師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心血無私奉獻給祖國的直升機科學技術和航空教育事業。從這本傳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經歷,更可以了解到他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和航空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他是直升機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也是“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他從青年時期就樹立起“終身辦學的志向”,而且真正做到了“不是乾一陣子而是乾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溫家寶《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在懷著敬仰和悲痛的心情追思王適存先生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想到如何學習他的美德、繼承他的事業、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培養世界一流的直升機科學技術人才,迎接中國直升機繁花似錦的春天!
聶宏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