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分類圖典

中國瓷器分類圖典

《中國瓷器分類圖典》是2008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伯仲。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瓷器三千年的歷史發展為線索,以詞條的形式,精選了

中國瓷器分類圖典

600多件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科學、規範地分類講解了瓷器的年代、胎質、造型、釉色、紋飾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層次分明,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令本書更具資料性、實用性及藝術鑑賞性。書中除以歷史年代為序編排外,還加入器物造型的輔助查閱方式,更便於讀者快捷檢索。

本書可作為瓷器研究者、收藏愛好者和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檢索、查閱的理想工具書。

目錄

原始瓷和早期的瓷器

商代 原始弦紋尊

商代 原始瓷尊

商代 原始青瓷豆

春秋原始青瓷鼎

春秋 青釉水波紋三系鼎

春秋原始瓷鼎

戰國 原始瓷烤爐

戰國 原始瓷鏤空瓶

戰國 原始瓷罌

戰國 青釉諄於

戰國 青釉獸首鼎

戰國 青釉弦紋把杯

戰國原始瓷甬鍾

戰國 原始瓷鼎

戰國 原始瓷尊

戰國 原始瓷盂

西漢 原始瓷玉璧紋瓿

西漢 青釉雙系壺

東漢 堆塑罐

東漢 青釉布紋雙系罐

東漢 越窯五管瓶

東漢 青瓷鍾

東漢 青瓷盂

東漢醬釉四系罐

三國 兩晉南朝瓷器

青瓷

三國 越窯兔形硯滴

三國 青瓷熏爐

三國 婺州窯青釉堆塑人物五聯罐

三國 婺州窯雙耳罐

三國 越窯堆塑罐

西晉 青釉蛙形水盂

西晉 越窯青瓷獸耳罐

西晉 越窯青瓷獅形器

西晉 越窯青瓷刻紋托盤

西晉 青瓷香熏

兩晉 永寧二年青瓷對書俑

西晉 越窯青瓷尊

西晉 青瓷罌

東晉 越窯魁

東晉 虎形青瓷燭台

東晉 青瓷蛙形水盂

東晉 甌窯牛形燈

東晉 越窯青瓷羊

東晉越窯博山爐

東晉 越窯鴿形杯

東晉青瓷兔形水注

東晉 越窯青瓷羊形器

東晉 青瓷狗窩

東晉 青瓷雞窩

東晉 越窯橘

東晉 越窯點彩雞首壺

東晉 婺州窯羊首壺

東晉 甌窯青瓷點彩雞首壺

東晉 青釉褐彩蛙形罐

南朝 青瓷睡壺

南朝 青瓷蓮花座燭台

南朝 青瓷雞首壺

南朝 青瓷龍柄雞首壺

南朝 青瓷褐彩罐

南朝 青釉刻花纏枝紋水注

黑瓷

東晉德清窯熏爐

東晉 雞首壺

東晉 德清窯黑釉盤口壺

北朝瓷器

青瓷

北魏 青釉仰覆蓮花尊

北朝 青釉瓷蓮花八系罐

北齊 青釉刻花蓮瓣紋四系罐

白瓷

北齊 白釉四系罐

隋唐五代瓷器

青瓷

青釉四系瓷罐

青釉四系罐

隋 青瓷龍首盉

隋 青釉四系蓋罐

隋 青釉雙龍尊

唐 青瓷辟雍硯

唐 青瓷武士俑

唐 青瓷三足爐

唐 青瓷鎮墓獸

唐 青釉睡壺

唐 青釉四足水丞

唐 青釉墓誌罐

唐 青瓷缽

唐 青瓷瓶形器

唐 青瓷睡壺

唐 青釉四系壺

唐 青瓷燈盞

唐 青瓷蟠龍罌

唐 青釉執壺

唐 青釉出筋瓷壺

青瓷粉盒

五代 青瓷浮雕四鋬蟠龍罌

五代 青瓷花口碟

五代 青瓷雲紋罌

五代 青釉六系蓋罐

五代雕花三足帶蓋罐

五代 青瓷鏤孔方盤

五代 青釉刻花龍濤紋碗

五代 青瓷蓮座蓮花碗

五代 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罐

五代 青瓷缽

五代 青瓷釜

五代 青瓷“官”款雙系罐

白瓷

隋 白瓷束腰罐

唐 白釉唾壺

唐 白釉執壺

唐 “盈”字款白釉罐

唐 白釉瓷仿革壺

唐 白釉三足爐

唐 白釉“官”字款三尖瓣瓷碟

唐 白瓷唾盂

唐 白瓷淨瓶

白瓷長頸瓶

唐 自釉“盈”字盒

唐 白瓷注子

五代 白釉“官”字劃花蓮瓣紋蓋罐

五代 白釉“官”字款碗

五代 白釉鳳首壺

花瓷

唐 花釉雙系罐

唐 花釉執壺

和下彩瓷

唐 青釉褐彩題字瓷壺

唐 青釉褐彩詩文瓷壺

褐斑貼花舞蹈人物瓷壺

青釉綠彩塔紋瓷背壺

唐 釉下褐綠彩荷花紋執壺

唐 青釉褐綠彩獅座詩文瓷枕

宋代瓷器

遼金瓷器

元代瓷器

明代瓷器

清代瓷器

明國瓷器

附屬檔案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原始瓷和早期的瓷器

原始瓷出現在我國商周時代,是在制陶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者成型和燒制工藝極為接近。但與陶器黏土做胎、低溫燒制、表面無釉、胎體呈灰紅色相比,原始瓷在實用性和藝術性方面體現出其進步的一面。它採用瓷石料作坯料,燒制溫度多在1200R2以上,胎骨細膩堅硬,不滲水,叩之有金屬般的脆聲;器表施玻璃質透明釉,釉面有光澤,呈青色、青綠色或褐色。

原始瓷在當時有技術和藝術上進步的意義,但它仍屬於瓷器生產的初期和低級階段,胎體沒有完全燒結,吸水率和集氣孔率(集氣孔率是開口氣孔的體積與器物總體積之比)都比較高,釉層厚薄不勻且容易剝落,與真正的瓷器尚有很大的差距,是瓷器發展的原始階段,故名原始瓷。

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從商周時代至漢代的一乾多年,原始瓷的生產從未間斷過,其間各個時期還具有各自的特點:商周時期質地比較粗糙,胎呈灰色或灰黑色;釉為石灰釉,釉色不穩定,釉層不均勻,胎釉結合差,容易脫釉。春秋戰國時期優質的原始瓷多為灰白胎,胎質細膩;此時釉層增厚,釉面光亮,已經掌握了還原氣氛。器物造型與同時期的陶器有了明顯的不同,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風格。秦和兩漢時期工藝出現退化現象,胎質疏鬆,多數器物胎土淘洗不清;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偏高,器物釉色偏深,施釉範圍大大縮小(戰國時已經通體施釉)。東漢時期作為原始瓷的最後階段,早期不再生產禮器,生活用品增多;中期燒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釉色的效果得到突出;晚期原始瓷與印紋硬陶分窯燒制,從此瓷、陶完全分家,原始瓷開始沿著自己的軌道獨立發展,不久真正的瓷器在浙江上虞地區燒製成功。

商代 原始弦紋尊

商代原始瓷造型有尊、瓮、罐、缽、豆、簋,此件青釉弦紋尊為商代一種典型造型。器作喇叭口,無肩,深腹束腰下垂,圈足外撇,造型規整,似仰放的鐘形。胎呈灰色,里外施青黃色釉,胎釉結合緊密,施釉不到底。外壁劃八組旋紋,排列整齊,口沿及腹下部各印有一周席紋。

商代 原始瓷尊

商代特有小底大口尊,撇口,圜底,斂腹,肩部至底部作網紋,里口有不規則的細帶紋。胎質堅硬,通體施青綠色薄釉。造型規整,火候高,擊之有金石之聲。

商代 原始青瓷豆

直口,縮頸,肩斜下折腹,淺盤圜底,喇叭形座。肩部飾弦紋,內外施青綠色釉,釉層較厚且光亮,燒成溫度較高。豆是古代盛食品的器皿,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盆狀或盤狀的盛器,下部為喇叭形或圓形的器足。商代豆主要有淺盤高把豆、淺盤圈足豆兩種。

春秋 原始青瓷鼎

侈口,束頸,淺圓腹,三足粗短,肩部有對稱獸首雙耳,口沿製作不夠規整。腹部裝飾三排s紋,紋飾裝飾處有明顯的積釉現象。胎體堅緻,器物內外均施釉,器內底有螺旋紋。鼎在一些史前文化中是主要的飲具,商周時演化為青銅禮器,原始瓷鼎則多系明器。

春秋 青釉水波紋三系鼎

侈口,短頸,扁圓腹,三撇足,肩上飾四個繩紋耳,兩兩相對。春秋時期原始瓷採用拉坯成型,器物多為飲食器和仿青銅的禮器,多數素麵,裝飾紋飾僅有s紋、櫛齒紋和水波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