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

吳定宇 王 張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平裝: 86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9069242
條形碼: 9787309069242
商品尺寸: 25.8 x 18.6 x 4 cm
商品重量: 1.6 Kg

內容簡介

《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套裝全2冊)》將不再詳細論述關於個性主義的主題在新文學初期各類作品中的不同形態,而要來集中研究它在當時以魯迅小說為代表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中,得到了怎樣的表現,以及它後來隨著新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發展,又得到了怎樣的表現。

目錄

作家作品研究卷(上)
第一輯 文學理論和現象研究
支克堅
一個被簡單化了的主題——關於魯迅小說及新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發展中的個性主義問題
吳定宇
巴金與無政府主義
〔日〕今泉秀人文 陳薇譯
“鄉下人”究竟指什麼——沈從文和民族意識
劉慧英
重重樊籬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權批評解讀巴金的《寒夜》
〔美〕鄧騰克文 張達譯
路翎的文學技巧:《飢餓的郭素娥》中的神話和象徵
杜玲玲
俞平伯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文化選擇
喬向東
反駁與偏離——張愛玲小說對於新文學的反抗
曹萬生
茅盾內在的文化矛盾
〔斯洛伐克〕馬利安·高利克張林傑
梁實秋與中國新人文主義
鍾軍紅
論胡適“五四”時期對“團圓”觀念的否定
黃開發
新民之道——梁啓超的文學功用觀及其對“五四”文學觀念的影響
樂黛雲
魯迅的《破惡聲論》及其現代性
薛 毅
論魯迅的文化論戰
鄧 利
論李長之的文學批評
范家進
為農民的寫作與農民的“拒絕”——趙樹理模式的當代境遇
吳 敏
試論周揚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變”
賀桂梅
知識分子、革命與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轉”問題的再思考
彭春凌
分道揚鑣的方言調查——周作人與《歌謠》上的一場論爭
張業松
胡風理論的錯位與遭際
第二輯 作家總論
錢理群
試論魯迅與周作人的思想發展道路
王富仁
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子——論《吶喊》《彷徨》的思想意義
劉 納
師陀創作的藝術個性
汪 暉
自由意識的發展與魯迅小說的精神特徵
郭濟
論道家思想對許地山的影響
范智紅
從小說寫作看蕭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吳福輝
予且小說論
胡凌芝
蘇青論
吳義勤
徐訏與中外文化淵源——《徐?論》之一
王學富
冰心與基督教——析冰心“愛的哲學”的建立
王培元
小說家周立波的開端
張濤甫
張恨水的報人角色
楊聯芬
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
劉永泰
人性的貧困和簡陋——重讀沈從文
傅光明
老舍:“人民藝術家”與自由作家
王 毅
“山峽”內外:一個左翼作家的行走、書寫與筆名
哈迎飛
從國家意識、民族認同與思想革命論周作人的啟蒙思想
作家作品研究卷(下)
第三輯 散文研究
倪婷婷
“濃得化不開”——論徐志摩的散文創作
張夢陽
郁達夫散文創作漫論
徐 沖
《餓鄉紀程》《赤都心史》:我國早期報告文學的傑出範本
姜振昌
雜文家的聶紺弩
姜靜楠
論鍾敬文及其隱居紀游之作
袁勇麟
徐懋庸和“魯迅風”雜文
高遠東
《荷塘月色》:一個精神分析的文本
王泉根 王 蕾
佛心?童心?詩心——豐子愷現代散文新論
第四輯 小說研究
溫儒敏
論郁達夫的小說創作
王曉明
論沙汀的小說創作
劉 勇
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稜鏡——論李 人長篇三部曲的結構特色
楊繼興
錢鍾書小說諷刺語言三題
皇甫曉濤
一語難盡——《生死場》的多層意蘊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多維結構
凌 宇
沈從文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蘊
楊鼎川
汪曾祺40年代兩種不同調子的小說
陳國球
文本、言說與生活——《上元燈》再探
吳曉東
背著“語言的筏子”——廢名小說《橋》的詩學解讀
嚴家炎
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
安文軍
病、愛、生計及其他——《孤獨者》與《傷逝》的並置閱讀
第五輯 詩歌研究
謝 冕
他依然年青——談艾青和他的詩
陸耀東
論聞一多的詩
藍棣之
新月派詩歌的思想特徵
陳尚哲
何其芳的詩歌創作及其發展
卞之琳
吳興華的詩與譯詩
洪子誠
形象的具體性與歷史概括——田間詩歌藝術的一個問題
〔德〕W?顧彬文 張寬 衛東譯
路的哲學——論馮至的十四行詩
鄧繼焦
從原型現象看郭沫若前期詩歌及其“轟動效應”
張同道
鄭敏詩論
毛 迅
徐志摩詩藝的內在結構分析
楊四平
馬凡陀:中國現代諷刺詩寫作的重鎮
李 怡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詩歌與詩論
易 彬
從“野人山”到“森林之魅”——穆旦精神歷程(1942—1945)考察
王書婷
在節奏與意象之間起舞——戴望舒詩風轉變的藝術辨析
王乾坤
“我不過一個影”——兼論“避實就虛”讀《野草》
張堂會
論韋叢蕪的長詩《君山》
蔣登科
陳敬容:在新鮮的焦渴中沉思與創造
第六輯 戲劇研究
陳 堅
夏衍劇作的藝術風格
張 健
論熊佛西喜劇的寓言性特徵
孔慶東
丁西林劇作“欺騙模式”初探
胡潤森
曹禺在中國和世界悲劇史上的地位
宋寶珍
關於田漢南國戲劇的再思考——為紀念田漢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鄒 紅
焦菊隱的“戲劇—詩”觀念及對當代話劇的啟示
郭玉瓊
發現秧歌:狂歡與規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
解志熙
歷史的悲劇與人性的悲劇——抗戰時期的歷史劇敘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