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於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基本內容

含義

胡錦濤主席部署文化工胡錦濤主席部署文化工

黨的十五大報告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開發的程度。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

提出

文化教育工作從娃娃抓起文化教育工作從娃娃抓起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要求,指出“我們要在建

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三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到了十四屆六中全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被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強調指出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進而指出在把物質文明建設搞得更好的同時,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是貫穿於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思想,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主張。“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物質文明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點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記。

地位

十七大代表奚美娟暢談文化事業發展前景十七大代表奚美娟暢談文化事業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是重視先進文化建設的黨。黨的三代領導人都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作出過重大貢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江澤民同志審時度勢,突出地強調了先進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進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獨立的重要基石。江澤民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曲折發展的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獨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突出。先進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江澤民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在十六大報告中他又進一步強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事實表明,在綜合國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滲透到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產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先進文化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

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在這種協調發展中向前推進。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振興中華的重要力量。先進文化的核心是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江澤民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這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於民族精神這個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化之魂,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繼承和發揚,並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內容。

意義

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在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裡,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民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係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方針任務

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