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炮

中國火箭炮又稱為多管火箭炮。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

基本信息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管賦於火箭彈射向,由於通常為多發聯裝,又稱為多管火箭炮。火箭彈*自身的火箭發動機動力飛抵目標區。其特點是重量輕,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適宜對遠距離大面積目標實施密集射擊。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由於火箭本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夠承受巨大膛壓的笨重炮身和炮閂,也沒有後坐裝置。火箭炮能多發聯射和發射彈徑較大的火箭彈,它的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射彈散布大,因而多用於對目標實施面積射打擊。

歷史

火箭是中國一大發明,最早的多枚火箭連發裝置和齊射裝置也是中國發明的。在中國明朝人茅元儀於1621年完成了《武備志》一書中記載的火箭及其發射裝置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有一次可發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窩峰”和“群豹橫奔箭”,有一發百夭的“百虎齊奔箭”和可連續兩次齊射的“群鷹逐兔箭”,這些都可看作是現代火箭的原始雛形。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套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的“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卡秋莎”。嚴格地說,“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發射裝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國於1941年正式裝備部隊的158.5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牽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各國都非常重視火箭炮的發展與套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火箭炮又有了新的進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為現代炮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箭炮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當今的火箭炮基本採用多聯裝自行式,口徑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種戰鬥部,並已開始配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火控系統,射程在20-70公里之間,用於彌補戰術地地飛彈與身管火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主要裝備

1、GSL430輕型火箭破障車

我軍工兵裝備的一種重耍的戰場輔助工程裝備,它採用改進型BJ2032S吉普車底盤,最大公路時速120千米/小時,該車由基礎車,火箭爆破器,發射裝置,電氣控制系統和防護裝置等五大部分組成.適用於瀕海登入,山地進攻等戰鬥中快速掃除敵方防步兵雷場,城市巷戰中快速清障.該車可運載12具GBP128型火箭爆破彈,每具火箭彈可拖帶40米的爆破繩,12具組合在一起可開壁長480米,寬2米的通道,掃雷率大於百分之95.乖員2人,1名司機,1名操作手,發射時間短,2人只需1分鐘就可完成.因此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和作戰靈活性.

2、GSL131型機械爆破掃雷車

國產GSL131型機械爆破掃雷車是我國近期研製成功的一種集爆破掃雷、機械掃雷和標示通路(簡稱“兩掃一通”)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掃雷車,其掃雷手段和掃雷能力達到了美軍現裝備的水平。

構成及工作過程

GSL131型機械爆破掃雷車由基礎車、爆破掃雷發射裝置、鏟式掃雷犁、通路標示裝置、電器控制系統及液壓控制系統等部分組成。其戰鬥全重25.1噸,乘員4人。最大行駛速度47千米/小時,最大行駛里程400千米,最大涉水深1米,最大爬坡度25°。基礎車採用82式軍用推土機。爆破掃雷發射裝置選用兩套GBD127型火箭爆破器,分置於基礎車車廂左右翼子板上方。鏟式掃雷犁功能與推土機鏟相同,其下半部鏟體為模組式設計,在被地雷爆炸破壞後可快速更換,掃雷時呈“八”字形安裝,與原推土機覆路作業狀態相同。通路標示裝置位於基礎車車尾中央,通路標示裝置的儲標筒儲存有40枚標示器,標示器內裝發光二極體,投放後持續閃光時間超過4小時,可以等距離投放並標示250米通路。發射火箭爆破彈及投放標示器時由人員在駕駛室內通過操作按鈕來完成,電氣控制系統可支持液壓系統動作顯示、發射角度顯示及火箭發動機點火等工作程式。

GSL131型機械爆破掃雷車的行軍戰鬥轉換時間小於1.5分鐘,可連續作業20~25小時,其開闢通路的工作過程由爆破掃雷-機械掃雷-標示通路三個階段組成。首先打開火箭爆破器發射裝置,火箭發動機點火後飛離發射架,拉動牽引鋼索,繼而拖帶爆炸帶和控制繩進入地雷場上方,並使引信在爆炸帶甩尾慣性力和控制繩拉力下開始延期。爆炸帶落地的同時,控制繩將爆炸帶展直,引信經十餘秒的延期後,爆炸帶起爆,以其爆炸衝擊波的超壓將爆炸帶附近的地雷引爆、破壞或拋到通路以外,形成縱深100米,寬
4~5米的安全通路;然後使用鏟式掃雷犁進行機械掃雷,通過時將鏟式掃雷犁鏟體呈“八”字形打開,控制入土深度,推土行進,使殘存地雷被清出並鏟到通路兩旁,達到進一步清除爆破掃雷後殘留的地雷的目的,掃雷速度為2~4千米/小時;在實施機械掃雷過程中,處於車尾部中央位置的通路標示裝置以等速間隔自動投擲標示器,使通路中央出現一條由標示器組成的持續閃光的線狀標示帶,由此完成掃雷及開闢通路全過程。該車的一次掃雷率大於90%。

主要特點

──整車安裝了兩具GBD127型火箭爆破器,全寬式掃雷犁及通路標示布設系統,同時保留了原82式軍用推土機的基本功能,集爆破掃雷、機械掃雷、標示通路、平整道路和推土作業等功能於一體。
──在兩具發射架發射軸線上,安裝專用綜合檢具,以檢查和調整發射角度,保證了定位精度。
──鏟式掃雷犁採用模組化的設計結構,由主鏟體和四塊可拆卸鏟塊構成,既滿足推土作業的要求,又能保證在地雷爆炸時主鏟體與鏟塊分離,使主鏟體不被破壞,並可隨時修復或更換炸損的鏟塊,試驗表明,戰場上更換全部鏟塊僅需5分鐘。

國外正在對掃雷技術進行多途徑的研究,如燃料空氣炸彈掃雷、噴灑炸藥掃雷、智慧型機器人掃雷、爆破網掃雷等等,但掃雷技術的重大突破有待於探雷技術的率先突破,發展智慧型化的探、掃一體技術,才能使掃雷由盲掃進入到精確定位掃雷。現階段,利用機械-爆破聯合掃雷仍是世界各軍事強國的主要掃雷手段,並且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有效使用。GSL131型機械爆破掃雷車正是利用現有機械-爆破聯合掃雷技術的成熟性、結構的可*性、操作的簡便性,在實現“兩掃一通”的同時,別具匠心地設計出主。

鏟體下掛載可拆卸鏟塊的新型鏟式掃雷犁,有效地提高了掃雷車戰場整體防護能力和快速修復能力,當腳踏車作業遇爆時,可經快速搶修後繼續掃雷,保持了掃雷過程的連續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