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基洛”級潛艇

中國海軍“基洛”級潛艇

中國海軍“基洛”級潛艇採用了前蘇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柴電機組、推進電機、水聲設備以及武備系統等方面都足以和西方媲美。潛艇由克斯曼斯克船廠建造,國內型稱法霞夫揚卡級。出口型編號877EKM,即基洛(Kilo)級。

中國海軍“基洛”級潛艇 隨著台海兩岸在統獨問題上分歧的加深,除在輿論宣傳上雙方的音量逐漸提高外,兩岸的軍備競賽也進一步加劇。為爭奪台灣海峽的制海制空權,在短短兩三年內,雙方的海空軍裝備水平在質量數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據一月二十五日的香港《明報》報導,中國新近從俄羅斯進口的柴電動力潛艇,已在未來將負責對台海戰的隸屬於南京戰區的東海艦隊中服役。這種先進潛艇,將主要用於對
台海戰的海上封鎖。
二十九日的《明報》又載,一月二十八日當台灣與新加坡海軍在台灣以東的太平洋海面進行反潛演習時,中國海軍東海艦隊的K級潛艇也悄然出航。
引起報章關注的這一級潛艇就是中國海軍武庫中的姣姣者--基洛(Kilo)級柴電動力常規潛艇。
 

背景

台海未來可能的戰爭,從低裂度襲擾、封鎖,到大規模的渡海登入作戰,都離不開首先奪取台灣海峽及台灣島周邊的海空控制權。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英阿福克蘭群島衝突和印巴戰爭,潛艇的使用已
被證明是用於海上封鎖,攻擊敵方護航船隊和水面艦隻的有效工具。這一點對於水面艦隻相對缺乏高水平防空手段的中國艦隊來說尤其重要。
八十年代的中國海軍,曾擁有過戰後最龐大的常規潛艇編隊,數量在最高峰時曾達到一百二十餘艘。這支水下艦隊主要是由仿前蘇聯的羅密歐(Romeo)級以及在此基礎上改進自製的明級(035型)柴油動力潛艇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批五十年代初設計水平的潛艇已日漸老舊不堪,過時的魚雷、聲納和極高的噪聲水平已使其無法對付當前技術高度發達的海空反潛搜尋攻擊。因而,進入九十年代後,大批過時的潛艇已逐步退出了現役,要么封存,要么報廢。目前,中國的潛艇數量已萎縮到三十餘艘的水平。潛艇作戰的方式已從過去的大規模狼群戰術,逐步轉向採用現代化的新型單艇進行獵殺。
而海峽對岸的台灣由於其海島地形,清醒地意識到無蘊藏資源的外向加工型經濟對海上運輸的高度依賴,因而不遺餘力地加強其反潛裝備的水平和數量。除舊有的 S-2反潛巡邏機外,新近又購買了美國的S-70反潛直升機;在水面艦艇的二代艦更新計畫中,其光華一、二號艦,即自製的仿美國佩里級的成功級驅逐艦和從法國購買的裝備有主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的拉法葉級護衛艦都具有相當的反潛能力,此外還特地從美國用租用方式引進了洛克斯級反潛護衛艦,更使其艦隊的反潛能力和護航範圍大幅度的提高。
九四年秋季,台灣海軍在台灣海峽進行的漢光十一號軍事演習中,艦隊的反潛艦在澎湖外海發現並鎖定了一艘窺探演習的中國潛艇。被發現的是一艘老式潛艇,由於其潛航噪聲很大,不具有靜音航行能力,
因此被圍困坐潛在海底達四十八小時之久,最後才在狂風暴雨的掩護下得以逃脫。若在戰時,它早成了深水炸彈的靶子。
未開戰而潛艦之間的廝殺較量早已拉開了序幕。中國海軍是不會甘心於在戰時處於如此被動無能的地位的。
中國常規潛艇的現代化
新中國的常規潛艇建造是在接收前蘇聯的R級常規攻擊潛艇和G級常規彈道飛彈潛艇的全套圖紙基礎上,從全面仿製起步的。前者是前蘇聯二戰後根據繳獲的納粹德國的柴油潛艇及技術資料仿製改進的中型常
規潛艇。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交惡,中國的常規潛艇不得不走上一條曲折緩慢的自主研製發展之路。
在分析消化蘇制潛艇技術的基礎上,六十年代初,首先自己研製了R級的改進型--明級(035型)。
八十年代初,又在明級的艇體圍殼兩邊,加裝了C801艦艦飛彈發射筒,具有了在水面發射對艦飛彈的能力。C801反艦飛彈被稱為中國的"飛魚"飛彈,射程為四十公里,能夠以高亞音速掠海攻擊水面艦隻。
八十年代末,隨著大批R級、明級潛艇的退役,新型常規潛艇的設計研製迫在眉睫,039型宋級常規潛艇應運而生。該型艇的首制艇已於九四年下水,目前正處於海試階段。由於筆者手中資料有限,這裡只能大略介紹一下。
039型常規潛艇為柴電動力驅動,艇體線型採用水滴型,單軸驅動,武備除533毫米魚雷外,還可以用魚雷發射管在水下發射由C802型艦艦飛彈改裝的潛艦飛彈。C802艦艦飛彈是由C801型飛彈發展而來,沖
壓式發動機推進,射程可達120公里。039型艇因為採用了柴電驅動方式,所以具有比R級和明級好得多的安靜性。
目前039型尚未投入批量建造,並且該型艇的研製仍存在一系列技術問題。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海軍的潛艇艦隊的規模大幅度的縮小,自製的潛艇又跟不上需求。而台海兩岸急劇變化的政治形勢的壓力,迫使海軍不得不打起了通過進口國外先進常規潛艇來保持在役艇只數量,以備
隨時應變的主意。同時也想通過引進現代化的潛艇,在使用中消化吸收其先進技術,從而迅速提高自製潛艇的技術水平。
此時,隨著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轉型中的俄羅斯經濟為籌集急需的硬通貨,將其武庫中的許多鎮宅之寶都推向了國際市場,其海軍武備中唯一的一型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也放上了貨架。中國當然不會錯
過這個天賜良機。因此,中俄迅速達成四艘基洛級潛艇的購買協定。從九五年上半年起,該型艇已逐步交貨。
這筆交易,引起了世界巨大的關注,潛艇通過海上船運運往中國的照片以及投入海軍服役使用的訊息都不斷出現在各大報章的頭版。那么,到底是什麼使基洛級潛艇如此引人注目呢?

引進的基洛級常規潛艇

基洛級柴電常規潛艇是由俄羅斯的大名鼎鼎的"紅寶石"設計局設計。"紅寶石"設計局的傑作包括有著名的Y級和世界上最大的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以及Z級、W級、G級常規潛艇。
1974年,前蘇聯海軍和蘇造船工業部簽署了研製新型常規潛艇的協定,型號編號877型。協定對這一級潛艇提出了在動力、武備、和降噪方面一系列新的要求。
接受該級潛艇設計任務的"紅寶石"設計局在研究了戰術技術要求後,將新艇的研究設計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降低輻射噪聲;
--提高使用可靠性;
--提高生存力;
--具有優越的航海能力;
--採用模組化建造技術;
--改善居住性。
由於有多年常規潛艇的設計經驗,877型艇的研製目標均得以實現。基洛級潛艇採用了前蘇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在柴電機組、推進電機、水聲設備以及武備系統等方面都足以和西方媲美。潛艇由克斯
曼斯克船廠建造,國內型稱法霞夫揚卡級。出口型編號877EKM,即基洛(Kilo)級。
基洛級柴電潛艇外型為低阻水滴型,艇體分為六個耐壓艙,儲備浮力為30%,任一艙破損都仍能保持不沉性。水下排水量超過三千噸,如此大的排水量在世界各國的常規潛艇中是比較罕見的。這也使基洛級能夠擁有大的武器載量,良好的居住性以及優良的遠航能力。
動力裝置包括了兩台柴電機組,一台推進電機和一台經濟巡航電機。柴電機組可在水面及通氣管狀態下工作。推進系統為單軸六葉低噪聲槳,是俄羅斯常規潛艇家族中唯一一型採用這種驅動方式的。
艇上蓄電池為兩組二型鉛酸電池組,每組120塊,可以提供水下最大航速約20節或最大續航距離超過400海里的電能。一般來說,蓄電池組在最大航速下的電能消耗極快,只能達到最大航程的百分之十至二
十。
武器裝備為艏部六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除管中六枚魚雷外,可攜帶12枚魚雷備用。為提高裝填速度,還配備一台快速裝雷設備。魚雷型號包括T3T-71M3線導魚雷等,這種魚雷在發射前由射控計算機裝定目標參數,並在發射後由測控導線不斷根據目標機動情況提供彈道修正。在執行布雷封鎖任務時,不帶魚雷的情況下,可載24枚水雷。
潛艇的眼睛是水聲設備--聲納。基洛級配備了MTK-400艇殼聲納,具有全方位被動工作方式和航向角130度扇面主動測距方式。為降低艇體對水聲系統的干擾,設計時特別注意了艇艏線型的最佳化,艏部無開
孔,艏水平舵後移,使艇首渦流噪聲大大減小,並且將艇體噪聲源後移,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聲納的探測距離。
基洛級的最大特點是極其優異的安靜性。現代反潛技術的發展,已使潛艇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為對付各種來自空中、水面、水下的威脅,潛艇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隱蔽性。除了能長時間潛航,還
要求儘可能低的航行噪聲,減少被敵方聲納發現的距離。基洛級的設計目標就是將安靜性置於快速性之上的。作為提高安靜性的代價,其17.5節的潛航速度甚至低於某些老式的常規潛艇。
為降低噪聲,基洛級採用了電力驅動方式,由柴油發電機組為推進電機和蓄電池組充電提供電力,這種辦法有效地降低了機械噪聲。為進一步減少艇體的噪聲輻射,還將所有的動力機械等噪聲源安裝在稱為
"減振浮筏"的平台上,與艇殼隔離,並在艇殼表面敷設了一層特製的消聲瓦,這不但使艇體的噪聲水平降到了極低的水平,還能有效地躲避主動聲納的探測。基洛級巡航時的噪聲水平已接近海洋的背景噪聲。
安靜的常規潛艇。西方的刊物甚至稱它為海洋中的"黑洞"。
基洛級常規潛艇的技術參數:
排水量(含消聲瓦): 浮航:2,350噸
潛航:3,076噸.
艇長: 73.8米
寬: 9.9米
吃水(正常排水時): 16.6米
武器裝備: 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18枚魚雷
主機: 柴油/電力推進, 5,900匹軸馬力,單軸六
葉低噪聲槳
最大潛深: 300米
工作潛深: 250米
航速: 潛航 17.5節.
結語
基洛級潛艇仍有其不足之處,突出的是其缺乏拖曳式基陣聲納,這使水中探測距離受到限制。儘管如此,由於其出眾的安靜性仍不失為一型優良的水下獵手。
中國的海軍潛艇編隊由於基洛級常規潛艇的配備服役,在作戰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足以改變兩岸海軍的力量對比。同時,這一現代化的先進潛艇所採用的技術也將推動中國自己的新一代常規潛艇的研製改
進,迅速彌補在艇體建造和武備水平上與海洋大國近二十年的技術差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