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史同步輔導與案例集

《中國法制史同步輔導與案例集》,作者:柳正權,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本書結合了多部法制史的經典著作和專門法史著作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來各重點院校經典考研真題、司法考試中的考題,對中國法制史科目的結構和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適合初步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本科生、準備司法考試的考生以及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法制史同步輔導與案例集

《中國法制史同步輔導與案例集》是以張晉藩教授主編的《中國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為藍本,結合多部優秀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參考了曾憲義教授主編的《中國法制史》以及陳曉楓教授主編的《中國法制史新編》等多本教材,並結合了多部法制史的經典著作和專門法史著作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來各重點院校經典考研真題、司法考試中的考題,對中國法制史科目的結構和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適合初步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本科生、準備司法考試的考生以及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生。

作者簡介

柳正權: 男,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珞珈律師事務所律師,曾任新疆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

編輯推薦

全國第一套由法學界泰斗親自把關的法律叢書

全國第一套針對法律專業考研輔導叢書

全國首創法律“雙師型”編寫團隊

全國多所重點院校知名教授聯合編寫

全國多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傾力推薦

八十高齡的馬克昌先生一直關注著法律學科的發展,一直關注著法律專業學子的需求。希望通過本叢書收錄的大量試題,能給考研迷途中的莘莘學子點一盞明燈;希望通過本叢書收錄的大量的真實的法律糾紛案例,能給從事法律工作的讀者提供幫助。

馬克昌:河南西華縣人,法學家。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律系,後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師從前蘇聯刑法學家貝斯特洛娃教授專門從事刑法學研究。1952年返回武漢大學任教。曾於1977年受委託擔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主犯吳法憲的辯護人,並參加過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修訂工作。現任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終身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諮詢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法治文明的起源與夏商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二章兩周法律制度(上)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三章兩周法律制度(下)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五章漢朝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六章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八章宋、遼、西夏、金的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九章元朝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十章明朝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十一章 清朝法律制度(上)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十二章清朝法律制度(下)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十三章中華民國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第十四章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法律制度

知識結構圖

知識點精析

案例分析

鞏固練習

深度拓展

參考答案
綜合測試題
綜合測試題參考答案
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參考文獻

精彩片段

2.(中國人民大學2008、2007、2003年考研真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年考研真題,南開大學2006年考研真題)請簡要論述《法經》的內容、特點和地位。

答案:《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統化的成文法典,其內容體現出封建經濟關係,其體例相對傳統的刑書有較大的變革,對後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從內容上,《法經》的內容早已失傳,但是從《晉書·刑法志》和《唐律疏議》等後世文獻中,仍有其篇目和部分內容的記載。

第一,篇目內容上:《法經》包括六篇:《盜律》、《賊律》、《網律》、《捕律》、《雜律》、《具律》。在篇章的安排上,李悝提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所以以《盜律》和《賊律》置於篇首;《網律》和《捕律》類同於程式上告劾、抓捕罪犯的規定;《雜律》將未統於前兩篇“正律”的其他罪名進行了總結;《具律》類似於總則性規定,“具其加減”,總括地規定了該法的適用原則。

第二,從體例上,《法經》改變了過去“以刑統罪”的規定方式,採用“以罪統刑”的方式安排;並且規定了總則性的《具律》。其立法的體例結構和技術都是首創,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三,從立法宗旨來看,其首創了對私有財產的法律保護,是和封建體制下地主階級的經濟利益相符合的。

第四,《法經》體現了法家的重刑主義傾向。

《法經》作為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成文法典的特色體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