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文化基金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設立於2012年8月,發起人是陳欽。

基金公益項目

王二小愛心書庫

項目概況:
《王二小愛心書庫》,為中國抗戰文化基金倡導發起,該項目計畫自2013年1月起,在未來3年內,分批在抗戰老區捐贈圖書1000個。其宗旨是為了感恩抗戰老區人民,回報社會,奉獻愛心,讓圖書資源匱乏、無錢購書的抗戰老區學校和廣大民眾,能夠讀到更多的書籍,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項目背景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果讓世人矚目,但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區域,不同省市縣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在抗戰老區,由於自然、歷史等諸多原因,還大量存在著義務教育也比較薄弱,很多學校,連作業本、教學用具、課桌等都極度缺乏,購買書籍更是無從談起,絕大多數的農村鄉鎮學校圖書館都是空空如也。有的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的學費、課本費等也是東家湊西家拼,上學後還買不起書包、文具、學習用品。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是直接經驗的積累,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方式,它把一部分人獲得的知識更廣泛地傳播。讀書不僅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更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靠物質力量,還要靠精神的力量,也就是要靠人的力量,靠知識和科技的力量。
項目口號
1、王二小,我們給你送書送文化!
2、弘揚抗戰精神,心繫老區人民!
3、讓書籍傳遞團結的力量!
捐贈對象及方案
捐贈對象為:抗戰老區、中西部貧困地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希望國小。
捐贈方式:每個《王二小愛心書庫》捐贈費用為伍仟元人民幣。書庫設定統一標牌,標明主辦單位、捐贈者姓名(或單位)及編號。

救助夕陽

抗日戰爭已經勝利七十餘年了。但是,許多抗戰老兵的生活十分困苦,有的生活水平還未達到溫飽水平。隨著歲月流逝,許多抗戰老兵們目前年事已高,年齡大都在九十歲高齡。
他們是捍衛中華熱土和抗擊日寇侵略的將士,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他們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功臣和日本侵華歷史的證人。他們應當得到全社會的尊重,他們應當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
他們就像日落下的夕陽,依然發光發熱,面對日本對於二戰後不承認歷史事實,否認侵略戰爭罪責的行徑,他們勇敢地站出來維護歷史的真相和揭露謊言。
救助夕陽,救助抗日戰爭中的老兵,救助二戰時期侵華日軍慘案倖存者、見證人,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弘揚抗戰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髮起的“救助夕陽”公益慈善項目,救助對象包括抗戰老兵、抗日戰爭中慘案的倖存者、受害者、見證人。資助晚年生活貧困的抗日老兵和二戰中國倖存者、受害人。讓他們幸福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程,感受中華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山河作證,大愛無疆!

王二小助學公益行動

這裡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北上開闢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解放的第一座縣城。在震驚中外的黃土嶺戰役中,八路軍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布規秀;百團大戰中,東團堡戰役影響廣泛;白求恩為傷員做手術刺破手指的戰地手術室孫家莊小廟,就位於淶源縣王安鎮。這裡是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家鄉,這裡是河北省淶源縣。
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衝下來,消滅了全部日寇。
《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傳唱的就是王二小的抗戰故事,感動了中國無數青少年。
今年的“7·21”特大暴雨洪災致使淶源縣109所中國小校受災,其中3所學校全部沖毀,受災面積達82000多平方米。部分學校、實驗室和教學設施設備損壞嚴重,直接經濟8793.6萬元,2300名小學生和597名幼稚園兒童受到影響。
淶源小學生們本就家境貧困,“7·21”特大暴雨之後很多家庭成為重災戶。目前,他們缺少書包、文具,學校教學設施損壞嚴重。學校已經開學了,小學生們急需書包等學習用品,學校急需電子琴、電腦、電視機等教學設施。
為讓眾多的王二小們背上新書包,走進課堂,為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聲在音樂的伴奏下再次響起,中國抗戰文化基金髮起“王二小助學計畫”,為抗戰老區淶源縣小學生募捐書包1500個和文具1500套,書包和文具50元/套。電子琴10台,每台200元。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匯成團結的善意,傳遞弘揚抗戰精神的力量!向王二小致敬!

章程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本專項基金的名稱是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中國抗戰文化基金(簡稱:中國抗戰文化基金)
第二條 本基金是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建立的公募專項基金。募捐的地域範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地區。
第二章、基金宗旨
第三條 本專項基金的宗旨:以人為本,弘揚抗戰精神,傳播抗戰文化,凝聚民族力量。
第三章、工作範圍
第四條 扶持和獎勵弘揚抗戰精神和抗戰文化的項目及個人,籌辦國家級抗戰勝利紀念碑、以及抗戰文化有關的各項事業活動:包括(文學、文化研究、影視、動漫、動畫、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雜技、美術、書法、攝影、文博、圖書、民眾文化等領域的創作、研究、演出、出版、展覽、交流、人才培訓和文化藝術活動等項目);
第五條 抗戰老區的文化建設
第六條 舉辦抗戰老兵救援救助公益活動,推動和形成中國二戰受害者救援救助方案
第七條 建立抗戰文化活動基地、建設抗戰文化園區。
第八條 承辦、播出弘揚抗戰文化的公益活動類晚會;
第九條 舉辦抗戰文化產業發展類會議論壇等公益活動;
第十條 資助抗戰研究人士開展海內外歷史交流、訪問學習、開展抗戰文化的社會實踐、教育等活動;
第四章、組織結構
第十一條 抗戰文化基金管理委員會是本專項基金的最高權力機構,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經過管理委員會討論、表決方可執行。管委會下設財務部、活動聯絡部。
第十二條 管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由發起人擔任),理事若干名。
第十三條 邀請抗戰文化事業德高望重人士及為抗戰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各界人士擔任本基金的名譽主席
第十四條 本基金管委會每屆任期為5年,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
第五章、基金來源
第十五條 本專項基金的收入來源於: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願捐贈及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六條 本專項基金組織募捐、接受捐贈,必須遵守法律法規,符合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章程和其他各項規定,符合本章程規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動的業務範圍。
第十七條
第六章、基金管理和使用
第十八條 本專項基金存入北京希望公益基金會帳戶。
第十九條 北京希望公益交流基金會對本專項基金實施專款專用,專帳專人管理;
第二十條 本專項基金的增值保值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和北京希望公益基金會的有關規定,經管理委員會決定後,組織實施。
第二十一條本基金使用將充分尊重捐方的意願,基金捐助項目在10萬元以下的由管委會主任簽署決定,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的捐助項目需全體管委會成員簽署決定。
第二十二條 如發現捐贈人或捐贈單位有違法行為,經管委會批准有權取消該專項捐助的命名。
第二十三條 每年對基金使用請況進行財務審計,必要時邀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並公布審計報告。
第二十四條 建立基金檔案,詳細記載籌款及資金使用情況,作為基金管理委員會永久性資料保存。
第七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在管理委員會。本章程的修改,須由管理委員會表決通過。
第二十六條 本章程自主管單位備案核准之日起生效。

基金顧問

茅于軾
茅于軾(1929.1.14—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名譽顧問。中國著名經濟學家,198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任註冊訪問學者,1993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與其他四位經濟學家共同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並先後擔任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理事長,現任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2012年3月獲得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頒發的2012年“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獎”。
江蘇省政協委員衛道興(抗戰名將衛立煌之侄)
衛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漢族,安徽省合肥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 抗日戰爭中,衛立煌任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一戰區前敵總指揮,率三個兵團在山西忻口(忻口戰役)抗擊日軍第5師等約5萬人的進攻,在會戰中,指揮所部奮勇作戰,堅持近20日,斃傷敵2萬餘人,力挫日本侵略軍的銳氣。1938年2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4月,訪問延安,更增強了與八路軍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5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戰區總司令,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友好相處,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張國共合作抗戰,與八路軍建立友好關係而被撤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委員會西安辦公廳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國遠征軍司令。1944年,指揮所部擊敗滇西和中緬邊境的日軍,收復滇西。1945年1月所部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孟尤會師,打通滇緬公路,4月任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被美國《名人詞典》以及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時代周刊》稱為“常勝將軍”。
李筱松(李濟深之女)
李濟深(1885—1959),原籍江蘇,生於廣西蒼梧。原名濟琛,字任潮。早年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曾留學日本。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理事

陳欽
曾用名陳清,1972年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中國抗戰文化基金副理事長,新浪微博認證:@紀錄片人陳欽。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學士,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在國內電視界較早涉足新媒體紀錄短視頻的研製及運營,多部紀錄片作品獲得國家級大獎,近年來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及修復歷史的影像工程,2011年作為總製片人、總編導出品的100集歷史紀錄片《國軍抗戰全紀實》創下了中國紀錄片網上視頻點播的新紀錄,目前正在製作《中國近現代影像史》。2012年出版圖書《北洋大時代》。
賈元良
長城抗戰網總編,中國抗戰文化基金副理事長,新浪微博認證:@賈元良。
劉昌浩
北京大學公共管理碩士,著名抗戰史研究學者,北京大學MPA聯誼會副秘書長,博雅總裁俱樂部秘書長,中國抗戰文化基金副理事長,新浪微博認證:@北大劉昌浩。
王亞光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辦公室主任。
大型紀錄片欄目《看中國》執行製片人,資深電視人,曾多次陪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行深入革命老區進行慰問,同時由其本人參與策劃、製作的多部影視作品在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播出,並獲得多項國家級大獎。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文化產業項目開發運作並積極投身於公益慈善事業。
尹志軍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理事。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學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專業碩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制史專業博士。北京高思律師事務所主任。負責全國多個大型文化園區的法務工作。
董志晟
中國抗戰文化基金理事。
北京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河海大學管理學博士。2003.9—2006.7: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攻讀公共管理專業,獲碩士學位。2008.3至今:河海大學商學院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大型工程項目管理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