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是一部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專著。正文六章。作者認為,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發樣地一樣,中國戲劇美的因素也要在原始歌舞和巫術禮儀中去尋找。

基本信息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余秋雨

原著介紹

【原著介紹】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專著。正文六章。作者認為,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發樣地一樣,中國戲劇美的因素也要在原始歌舞和巫術禮儀中去尋找.古人就是在載歌載舞的擬態表演中走到了戲劇的大門之前的。即便是在這一起步階段,中國文化就產生了與希臘悲劇迥然不同的主體型藝術傾向和“溫柔敦厚”的格調。中國古代的政治、社會、思想背景.延緩了中國戲劇的形成.使中國戲劇在希臘戲劇和印度戲劇走向衰微時才踏上繁榮之路。同時它們又在中國戲劇形成之後,規定了它的特殊美學格局。先秦時代優人的活動,雖與戲劇頗為相似,但並未預示正式戲劇的誕生。秦漢時代百戲雜陳,戲劇美獲得了融會並突變的機會。以《東海黃公》為代表的角抵戲、以《踏搖娘》《蘭陵王》為代表的歌舞小戲和各種參軍戲.儘管也還不是成熟的戲劇形態,但為成熟的戲劇形態作了充分的準備。宋代商品經濟和城市文化的高度發展,使由宋至元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戲劇走向成熟的“衝刺期”。宋雜劇和講唱文學對後來中國戲劇的美學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戲劇的真正成熟形態是11世紀前期的南戲和形成於13世紀前期、繁盛於13世紀後期的北雜劇。到元代一統後,南北文化的交匯迎來了中國戲劇史上的黃金時代,湧現了一批彪炳千古的戲劇家和一批光彩照人的傑作。元雜劇在精神上有兩大主調:一是傾吐整體性的鬱悶和憤怒,一是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潛藏在中國戲劇雛形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完整而成熟的實體。它們與元雜劇審美系統中的法治之夢、緬懷之夢、團圓之夢一併融人了中國戲劇的傳統機制和固有傳統。進入明代,元雜劇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南戲發展而來的傳奇。傳奇歷時幾個世紀.橫貫明清兩代。明中葉“三大傳奇”(《寶劍記》、《鳴鳳記》、《浣紗記》)的出現標誌著傳奇創作繁榮期的到來。16世紀末到17世紀末這一百年.是中國戲劇豐收的世紀,傳奇藝術獲得了極其充分的發展。明清文人傳奇以其傑出的成就和與高水準文化的砥礪,把中國戲劇由渾然天成的境界推了完全自覺的階段。《牡丹亭》、《清忠譜》、《長生殿》和《桃花扇》是傳奇的四大傑作。l8世紀中葉,傳奇走向全面的衰微。與此形成解明對比的是,民間戲劇卻生機盎然.各地品類繁多的地方戲如雨後春筍地湧現。融會了多種藝術形式的京劇脫穎而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國近代戲劇文化的象徵。從此以劇本創作為中心的戲劇文化活動讓位於以表演為中心的戲劇文化活動。這是中國戲劇文化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動盪不定的中國近現代,傳統的戲劇文化受到了猛烈衝擊。在本世紀初和五四前夕,兩次出現對中國戲劇的集中思考和討論,但一切只是剛剛開始,更艱巨的任務留待後人來完成。作者主張對中國戲劇文化的正確勘探和嚴肅體認,必須在系統的歷史梳理中、在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和在與觀眾的密切聯繫中進行。本書也正是按這一指導思想來展開論述的。作者力求把中國戲劇的發生、發展置於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系統中概括、總結、評說和體認,使本書根本不同於一般的中國戲劇著作,並獲得一種文化整環顧的廣度和民族心理開拓的深度及哲理反思的高度,因而保證了本書的質量和價值。
本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次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