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形象詩學

正衰奇興――中國語言形象一 權力的制換――中國家族形象一 結語:中國形象與中華性一

內容介紹

本書具有這樣鮮明的特點:原創性或獨創性。這是中國思想界、學術界走向世界學術之林的階梯。
內容有:中國人想像之“中國”,正衰奇興,典型性危機,信仰的虛位,權力的制換,世俗化震驚。

作者介紹

王川,1959年生,四川人。文學學
士一四川大學,1982),文學碩士一北京大
學,1984),文學博士一北京師範大學,
1987),博士後一英國牛津大學,1988
1989一。現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著有《意義的瞬間生成西方體驗美
學的超越性結構》一山東文藝,1988),《審
美體驗論》一百花,1992),《語言的勝境
外國文學與語言學》一海南,1993),
《語言烏托邦20世紀西方語言論美
學探究》(雲南人民,1994一,《中國現代卡
里斯馬典型20世紀小說人物的修
辭論闡釋》(雲南人民,1994),《修辭論美
學》(東北師大,即出)。

作品目錄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國人想像之“中國”
――中國形象詩學導論
一 20世紀中國形象浪潮
二 中國形象概念
三 從中國古典“象”學看中國形象
四 中國形象問題的文化緣由
五 “中國”的審美與文化雙重意味
六 中國形象詩學與中國現代學
七1985至1995年文學新潮與中國形象
八 中國形象要素
第二章 正衰奇興
――中國語言形象
一 語言與語言形象
1.語言概念2.語言形象3.語言形象作為中
國形象
二 主流化語言、精英獨白與奇語喧譁
1.主流化語言2.朦朧詩運動與文學語言復歸
3.精英獨白4.奇語喧譁
三 立體語言與精英喧譁
1.走向立體語言2.作為精英喧譁的立體語言
3.立體語言與異物重組4立體語言、擬騷體
與騷諷
四 調侃式語言與俗人亂道
1.作為俗人亂道的調侃式語言2.比喻式調侃
3.替換式調侃4.戲擬式調侃5.鋪陳式調侃
6.想像式調侃7.消解與整合
五 白描式語言與古今對話
1.白描:從古代到現代2.大說型語言與小說
型語言3.平中出奇4.今中涵古5.線性敘
述6.總體隱喻 7.西語移植
六 口語式語言與市民白話
1.回到口語2.于堅:市民白話3.伊沙:結
巴語言4.啟功:常語舊體詩
七 間離語言與現代文人傳奇
1.作為現代文人傳奇的間離語言2.馬原的示範
3.蘇童的代表性
八自為語言與文人自語
1.作為文人自語的自為語言2.任洪淵:漢字大火
3.歐陽江河:漢英之間 4.周倫佑:拼貼遊戲
5.孫甘露:措詞墓園6.劉恪:自為語言的新境界
九 奇語喧譁的審美與文化功能
十 正衰奇興與原創語言
第三章 典型性危機
――中國表征形象
一 後朦朧詩的出現
二 中國形象:在替換遊戲中尋找“中國”
――李亞偉《我是中國》
三 黃河形象:生理需要向精神需要挑戰
――伊沙《車過黃河》
四 大雁塔形象:日常風景還是歷史見證人?
――韓東《有關大雁塔》
五 大海形象:親見的還是想像的?
――韓東《你見過大海》
六 巴黎形象:反文化、性戲謔與本文的快樂
――胡冬《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七 自我形象:都市平民的快活表白
――于堅《作品67號》
八 表征形象與典型性危機
第四章 信仰的虛位
――中國神話形象
一 神話與中國神話形象
二 “尋根”潮與神話重構
三 荊楚中國與意義自行瓦解
――韓少功《爸爸爸》
四 儒家仁義神話與正史錯覺
――王安憶《小鮑莊》
五 商州神話與後巫術勢力
――賈平凹《古堡》
六 晉地家族神話與血緣親情
――鄭義《老井》
1.後巫術精神與政治和科學2.家族傳說與
血緣親情3家族神話與個人愛情對神話中
國的拆解
七 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危機及信仰的虛位
第五章 權力的制換
――中國家族形象
一 古典家族形象:家國通喻
二 現代家族形象:新人與傳統家長之間
三 生命力悖論與另一種焦慮
――莫言《紅高梁》
四 隋抱朴與“啟蒙先於行動”
――張煒《古船》
五 面對舊家族的農村平民
――賈平凹《浮躁》
六 權力的制換
第六章 世俗化震驚
――中國市民形象
一 市民形象的興起
二 從精英形象到市民形象
三 都市文化人:沒落子弟和畸形兒
1同精英父親的集體性抗爭
―一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2掙脫精英情人的桎梏
――徐星《無主題變奏》和劉毅然《搖滾青年》
3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上〕
――池莉《煩惱人生》
4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中〕
――劉震雲《單位》和《一地雞毛》
5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下〕
――方方《行雲流水》
四 都市白領:中產階級的萌芽?
1.方方《白駒》2.劉西鴻《你不可改變我》
3.理想化與深層症候
五 都市平民:重複與理想化市民
1.平民與“後精英”對話2.平民生活狀態:安居
樂業3.單調重複及其意義4.重複與市民理想
六 都市嬉遊者:從行為的狂歡到言語的狂歡
1.替補與狂歡2.行為的狂歡3.言語的狂歡
4.髒話5.調侃6.嬉遊者的雙重形象
七 市民形象與世俗化震驚
第七章 結語:中國形象與中華性
一 出奇制勝策略
二 中國形象:現代性第一期與泛現代性
三 中國形象的新階段:中華性
四 中華性中國形象
五 漢語變革的微瀾
六 未來中國形象詩學和中國現代學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