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

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一個評價中國城市形象的排行榜。

評價體系

指數體系說明

通常,人們主要從兩個層面來形成對城市的印象和感受:一是硬環境,大致包括建築道路交通店面旅遊景點基礎設施;二是軟環境,即公職人員態度、市民素質物價水平、文化氛圍、風土人情等。各地“標誌性建築”和“形象工程”均成為不同城市之間互相比較的焦點;但是展示城市形象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使公眾對其產生良好的心理印象,無形之中提高城市的競爭能力。網路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路形象能夠極大地影響城市口碑,對城市的招商引資、政府官員形象、旅遊經濟發展、市民感受及輿情應對帶來極大影響。
通過評估與分析網友對城市的評價,尤其是城市語言、城市生活、政務、輿情等方面的形象,如對物價公共運輸城管政務微博、輿情應對能力等的評價,對城市的網路形象進行排名,可以督促該城市的有關部門和市民重視城市網路形象建設,進而促使政府提高執政能力,加大執法力度;市民可以更好地約束自身行為,養成文明習慣,有助於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網路形象評價指標表:

城市網路形象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指標權重 二級指標 指標權重
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 15% 人均網頁數量 5%
人均新聞數量 5%
人均微博提及數量 5%
城市語言網路形象 15% 城市網路語言不文明度 15%
城市生活網路形象 30% 物價正面情感 15%
公共運輸正面情感 15%
城市政務網路形象 20% 城市管理正面情感 10%
政務微博熱度 10%
城市輿情網路形象 20% 城市輿情基礎能力 20%
將以上指標量化,每一項指標得分均轉化為指數形式,再將所有指標的指數相加,並轉換為最終指數,最高分為85,形成60個城市網路形象的綜合得分,總分越高城市網路形象越佳。依據這個總分可以對60個城市的網路形象進行比較和排序。
1、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城市網路形象的好壞直接涉及到城市網路影響力大小的問題,網路影響力和影響範圍是城市形成網路形象的基礎,因此,用基礎數據衡量城市的網路影響力是評價城市網路形象的前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人均網頁數量:搜尋引擎搜尋各城市返回的網頁數量與該城市人口總量存在一定關聯,基於這種關聯的對比反映出城市相關網頁的供給程度,此指標設定為人均數。
(2)人均新聞數量:搜尋引擎搜尋各城市返回的新聞數量與該城市人口總量存在一定關聯,基於這種關聯的對比反映出城市相關新聞的覆蓋程度,此指標設定為人均數。
(3)人均微博提及數量: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台,基於認證用戶提及城市次數與城市人口的關聯度,反映城市的熱議程度。此指標設定為人均數,考慮到水軍數據干擾,主要為認證用戶數據。
2、城市語言網路形象:微博中城市與不文明用語的關聯量占該城市被提及數量的比例,反映該城市市民素質及大眾對該城市的感受情緒。
3、城市生活網路形象:大眾對城市基本生活狀況的主觀感受可具體細化為以下指標:
(1)物價正面情感:大眾對城市物價水平的正面情感占總的主觀評價的比例,即城市物價水平的正面情感比例,反映城市物價網路形象好壞;
(2)公共運輸正面情感:大眾對城市公共運輸(包括公交、的士兩種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狀況的正面情感占總的主觀評價的比例,即城市基本公共運輸狀況的正面情感比例,反映城市公共運輸網路形象好壞。
4、城市政務網路形象:在網際網路時代,網路化成為城市政府工作部門研究新媒體革命的重要手段,網路政務成為政府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網路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1)城市管理正面情感:大眾對城市管理的正面情感占總的主觀評價的比例,即城市管理的正面情感比例,反映城市管理網路形象的好壞;
(2)城市政務微博熱度:媒體對城市政務微博的新聞報導數量以及城市政務微博總數、冬粉總數和轉評總數體現該城市政務微博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反映城市對於政務微博建設的重視程度和建設成果。
5、城市輿情網路形象:城市突發輿情事件,對於城市形象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於城市政府的應對。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微時代,突發性的輿情事件難以避免,城市政府的輿情應對能力成為衡量城市網路形象的重要尺度。評價指標計算

城市網路形象總分=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城市語言網路形象+城市生活網路形象+城市政務網路形象+城市輿情網路形象(中間結果保留小數點後兩位)
S=S1*W1+S2*W2+S3*W3+S4*W4+S5*W5
其中,S為城市網路形象總分,S1為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S2為城市語言網路形象,S3為城市生活網路形象,S4城市政務網路形象,S5為城市輿情網路形象,W1,W2…W5分別為五個一級指標各自權重,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
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S1通過三個二級指標人均網頁數量指數、人均新聞數量指數、人均微博提及數量指數進行衡量,其權重W1為15%,計算公式如下:
S1=Sw+Sn+Sm
其中,Sw為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下含二級指標網頁數量指數;Sn為二級指標新聞數量指數;Sm為該一級指標下二級指標微博數量指數。三者之和為S1,三者計算方法如下:
(1)人均網頁數量。人均提及城市網頁數≈城市搜尋引擎網頁數量/城市人口數量。
(2)人均新聞數量。人均提及城市新聞數≈城市搜尋引擎新聞數量/城市人口數量。
(3)人均微博提及數量。人均提及城市微博數≈認證用戶提及城市的微博數量/城市人口數量。
2、城市語言網路形象。
城市語言網路形象S2通過二級指標城市網路語言不文明度進行評價,其權重W2為15%,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網路語言不文明度=城市名與不文明用語組合的微博總數/該城市被提及的微博數量。
根據計算結果劃分等級,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指數S2,不文明度越低指數越高,指數越高城市語言網路形象越好。
3、城市生活網路形象
城市生活網路形象S3通過物價正面情感指數與公共運輸正面情感指數進行評價,其權重W3為30%,計算公式如下:
S3=Sp+St
其中Sp為物價正面情感指數,St為公共運輸正面情感指數。根據計算物價正面情感比例和公共運輸正面情感比例的總體結果,劃分等級,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指數,將物價正面情感比例、公共運輸正面情感比例分別轉化為物價正面情感指數SP、公共運輸正面情感指數ST,二者相加之和為S3,值越大,城市生活網路形象越佳。
4、城市政務網路形象。
城市政務網路形象S4通過二級指標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指數與城市政務微博熱度指數進行評價,其權重W4為20%,計算公式如下:
S4=Sum+Sgam
其中Sum為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指數,Sgam為城市政務微博熱度指數。
根據計算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比例的總體結果劃分等級,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指數,將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比例轉化為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指數Sum。
依據城市政務微博總數、冬粉總數、轉評總數三個考量因素劃分等級,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指數,再結合城市政務微博搜尋引擎新聞報導數量得到城市政務微博熱度指數Sgam。
將城市管理正面情感指數與城市政務微博熱度指數相加得到城市政務網路形象指數S4,值越大,城市政務網路形象越佳。
5、城市輿情網路形象。
城市輿情網路形象S5通過城市典型輿情事件應對能力進行評價,將應對能力計算結果劃分等級,一個等級對應一個指數,將城市輿情基礎能力轉化為指數S5,值越大,城市輿情網路形象越好,其權重W5為20%。
綜上所述,可得:
S=S1*W1+S2*W2+S3*W3+S4*W4+S5*W5
=(Sw+Sn+Sm)*W1+S2*W2+(Sp+St)*W3+(Sum+Sgam)*W4+S5*W5
註:所有城市人口數量基於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政務微博基礎數據由新浪微博數據中心提供。城市輿情網路形象得分由輿情專家及分析師合議獲得。
城市網路形象基礎數據、城市語言網路形象、城市生活網路形象、城市政務網路形象分榜中數據均為分別乘以二級權重後的結果。
城市的語言和生活網路形象所涉及因子,將在下一版本中繼續增加,包括空氣品質、治安狀況等網友關注的話題。
榜單數據抓取時間均為2012年7月15日至7月22日。人工分析政府工作報告285份,人工分析城管新聞1197條,對城市的語言和生活網路形象抓取數據量為114640條新聞和421057條微博。考慮到數據分析為人工和軟體結合,存在一定的誤差,遂選取其中1000條新聞和5000條微博進行人工標註,進行了誤差校正。

發布會議

2012年8月7日下午,“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發布會暨城市網路形象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召開。會議由新華網網路輿情監測分析中心武漢大學網際網路科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
會議的主題是“新媒體時代的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會議正式發布了中國首份《2011-2012年度中國城市網路形象研究報告》,並公布了2011-2012年度“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深圳濟南等18個城市分獲“2011-2012年度中國網路形象十佳城市”、“城市政務微博平台建設示範獎”、“城市節慶傳播獎”、“城市網路輿情應對獎”、“城市形象網路推廣貢獻獎”。
該研究報告是中國首份有關285個重要城市(不含直轄市)網路形象的報告。項目組依託新華網網路輿情檢測系統,在大量分析材料與數據的支持下,歷時3個月完成。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跨年度的“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
會議還就城市網路形象舉行了專題研討會。會上,新華網副總裁魏紫川致辭,獲獎城市市長代表和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分別做主題演講。來自各地的城市領導、專家學者、新媒體負責人共同就“新媒體時代城市網路形象塑造的特點和規律”、“地方政府如何藉助新媒體宣傳、打造、提升城市網路形象”、“新媒體為城市網路形象塑造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9.9%。作為當前“最活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新興媒體,網際網路在形塑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以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人們認識城市、解讀城市、感知城市的一個關鍵性途徑。2012年上半年接連發生的突發性網路輿情事件亦顯示了網際網路在“建構”城市形象方面的巨大力量,輿情應對得當與否,直接關乎城市形象,繼而影響政府形象。因此,重視網路輿情、正確應對民意訴求,善用網路建構和提升城市形象,成為各地政府適應網路時代的必備功課。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網路輿情監測分析服務的專業機構之一,新華網網路輿情監測分析中心與兩家主辦單位共同舉辦此次活動,旨在發出新華網在“城市網路形象塑造”方面的權威聲音,助力城市提升“軟實力”的權威形象,踐行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社會責任;同時,幫助政府進一步認識到網路媒體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切實肩負起政府職責,回應社情民意,塑造幸福城市、和諧城市、宜居城市。

獲獎城市

“2011-2012年度中國城市網路形象排行榜”獲獎城市名單
(一)2011-2012年度中國網路形象十佳城市:
1、深圳;2、廈門;3、杭州;4、成都;5、廣州;6、濟南;7、銀川;8、西安;9、福州;10、寧波
(二)城市政務微博平台建設示範獎:
1、廣州;2、成都;3、昆明
(三)城市節慶傳播獎:
1、哈爾濱;2、青島;3、洛陽
(四)城市網路輿情應對獎:
1、濟南;2、深圳;3、武漢
(五)城市形象網路推廣貢獻獎:
1、紅河;2、杭州;3、蕪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