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水務改革發展研究報告

未來的中國城市水務產業投資基金將遵循該運營模式,肩負起提供城市居民安全飲用水和清潔水環境的職責和重任。 拓寬融資渠道只是解決城市水務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不以產業一體化的方式來運行,城市水務投資就可能是低效或無效。 在政府對城市水務產業的各項監管申,作為聯結水務企業和水務用戶關鍵一環的水價監管,是監管的基點。

內容介紹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背井離鄉”,某種程度上是以井為供水來源及生活的水環境等同於家鄉,顯現出水在中國人“天人合一”理念中的重要性,在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對鄉土的眷戀情節和對水的強烈認同感。隨著人類文明和城市化的發展,如今“井”已發展為由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組成的城市水務系統,向人們提供生活、生產用水和清潔的水環境,與公眾健康和公共安全密切相關。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迅速推進,城市水務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城市水務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城市普遍缺水、飲用水安全形勢嚴峻、水環境污染日趨惡化、水務企業經營效率普遍較低等問題不僅對城市人居環境和水生態環境構成直接威脅,而且阻礙了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出現前述局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城市水務投資嚴重不足,水務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後於經濟和城市發展,供水管網老化嚴重和更新維護不足導致供水漏損率高和自來水的二次污染,加劇了缺水和飲用水安全問題;污水處理廠,尤其是污水管網建設不足,使近一半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國江河湖海的生態功能日趨退化萎縮,而江河作為“排污溝”、湖海作“臭水塘”的功能卻因為城市“文明”污水的過度排放而迅速升級。
我國城市水務發展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而投資資金卻捉襟見肘,地方城市政府財力有限,中央政策性資金杯水車薪,股權融資、市政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不暢,商業性貸款的還本付息壓力已是不堪重負。
水務產業投資基金將成為未來城市水務投融資主導模式,其主要特徵是以私募或公募的方式向尋求安全、穩定、長期投資回報的保險機構、郵政儲蓄、全國社保等機構募集股權投資基金,對城市水務產業進行專項股權投資,並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專業建設運營管理。中國經驗表明,採用以行政手段支撐的投融資模式試圖治理水環境污染往往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必須在城市水務產業引入市場機制。國際經驗表明,流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城市供排水產業一體化;投資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四化”模式將是徹底解決中國城市飲用水安全和水污染問題的根本性出路。未來的中國城市水務產業投資基金將遵循該運營模式,肩負起提供城市居民安全飲用水和清潔水環境的職責和重任。
城市水務現有的投融資機制無法解決巨額資金投入的問題,體制性創新拓寬投融資渠道是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閒散資金。社保、壽險、郵政儲蓄等機構投資者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機構資金亟需尋找出路。水務產業基金將各種機構資金集合起來,投資於城市水務產業,一方面可以解決我國城市水務產業的巨額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可為保險等機構投資者拓寬長期安全穩定收益的投資渠道。水務產業投資基金的市場化投融資運營管理模式,有利於解決城市水務產業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有利於城市水務服務的長期穩定提供,有利於為水務產業引入新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機制,有利於降低城市水務系統建設成本、運營成本,有利於提高城市水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拓寬融資渠道只是解決城市水務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不以產業一體化的方式來運行,城市水務投資就可能是低效或無效。例如,由於污水收集管網不配套,大量投資修建的污水處理廠只能閒置;由於不能做到上下游一體化治理,就無法有效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城市水務的運營必須藉助於能覆蓋其服務範圍的管網,屬於區域性自然壟斷產業。包括供水管網和排水管網在內的供排水一體化運營,更有利於實現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符合城市水務產業的技術經濟要求。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城市水務投資、建設和運營一體化,可以統籌考慮前期設計建設與後期運營對資產的需求,做到設計建設與運營管理相匹配,有效控制整個建設運營全壽命周期內總成本,更加有效地使用投資所形成水務資產,實現投資效率和運行效率的提高。鑒於城鄉之間、上下游城市之間,在用水、排水和治污等方面的外部性問題,應當鼓勵與發展流域一體化運營模式下的市場化水務服務,將流域內上中下遊人中城市的水務服務都交給一個大型水務集團運營,可以將取水、排污等產生的負外部性和降低耗水量、環境治理等產生的正外部性很好地內部化於水務集團中。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域內人中城市的污水處理水平,促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合理配置流域水資源。水務產業投資基金強大的資金實力、股權投資的方式和專業運營會有助於培育大型水務企業,發展一體化模式。
解決城市水務問題,還需要建立與市場化相匹配的現代城市水務監管體系。水務服務市場化後,政府將從水務服務經營職能中退出,但監管職能強化。政府應當轉變職能,改變目前政企不分、多頭管理的體制,建立與水務市場化相適應的監管體系,對城市水務企業實施統一、系統、專業、高效、透明的監管。城市水務服務的生活必需品和公共物品的特徵以及水務產業自然壟斷和外部性特徵,決定了城市政府必須履行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的職責。政府根據立法通過經濟、環境、技術等方面的監管,確保公眾能夠普遍、連續、穩定地獲得安全的水服務,並實現水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水務產業的效率。有效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機構是政府監管職責有效實施的前提和保證,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是建立有效監管體制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政府對城市水務產業的各項監管申,作為聯結水務企業和水務用戶關鍵一環的水價監管,是監管的基點。城市水務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水價的槓桿作用。全成本水價是用戶和財政長期負擔最低的水價。反之非全成本水價必然是低水價加政府補貼,水務發展歷史已經證明非全成本水價必然導致用戶長期所付代價的增加,並導致資源配置低效和社會福利淨損失。全成本水價是新型的市場水價,是水價改革的大勢所趨,不僅能夠體現投資、建設、運營成本,覆蓋水資源費、供水、排水和管網成本,同時政府認可、企業接受、用戶滿意的全成本水價是實現三方和諧的基礎。水價應該體現公平負擔和合理利潤的原則。
完善的城市水務法律法規體系是水務市場化改革成功的基礎,政府應加快水務行業立法,並完善和修改現行法律法規體系中與改革不適應的內容,為城市水務的市場化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提高飲用水安全性、徹底治理水環境污染,是當今中國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方針政策,都對加強水務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飲用水安全、治理水污染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和要求。我們要圍繞改革創新與發展這一主題,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政公用市場體系,做好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節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發展以水務產業投資基金,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