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四十年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四十年

國際關係學在中國正式建制,從前那種零星分散、缺乏預算和統一規劃的狀態終告結束,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從“前史”階段邁入了“正史”時期。雖然由於“文革”和眾所周知的其他原因,國際關係學科的建設起起落落,相當曲折,但中國總歸有了自己的國際研究隊伍,直至發展成今天看上去比較壯觀的景象。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四十年》,就是一本專門講授上述歷史的著作,是一部反映新生代中國研究者的視角、水準和衝勁的學術作品。兩位作者都具有國際關係專業博士階段嚴格訓練的背景,目前都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一位是社會學所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一位是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副教授,屬於國關界新生代的專業人士。

目錄

引言 演進中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
歷史篇
第一章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分期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
一、建國前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
二、建國到改革開放初期(1950--1978年)的國際關係研究
第二節 改革開放初期到冷戰結束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的研究
一、重新引進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二、致力於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關係學
三、“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課程的教材建設
四、學術雜誌的建設
五、“中國話語”:《外交學院學報>分析
第三節 冷戰後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新發展與新趨勢
一、學術成果日益增加
二、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人才培養制度化
三、國內學術環境與治學氛圍進一步改善
四、研究領域的多元深度拓展
五、國際關係研究中的理論轉向
六、國際關係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二章 研究機構之建制與沿革
第一節 屬於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
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二、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第二節 社會科學院系統
一、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二、東歐中亞所
三、歐洲研究所
四、西亞非洲所
五、拉美研究所
六、亞太研究所
七、美國研究所
八、日本研究所
第三節 高校系統
一、外交學院
二、“老三校”
三、其他高校
四、進一步討論
第四節 軍隊系統
一、軍事科學院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三、國際關係學院
四、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第五節 其他系統
一、黨校系統
二、新聞出版系統
三、中共中央編譯局
四、民間機構
議題篇
第三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安全研究 
第四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格局與大國關係研究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外交研究
第六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地區問題研究 
第七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主權研究
第八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與全球主義研究 
第九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民族主義研究 
反思篇
第十章 有關中國自己的國際關係理論的爭論與反思
第十一章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幾個問題與思考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分期與發展趨勢
歷史回顧與反思是學科建設與學科發展中的重要部分,這一工作勢必涉及分階段地考察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狀況。國內學者在這方面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劃分與相關分析。
石磊將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粗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前期,第二階段是70年代中期至今。其中文化大革命時期作為空缺期,因為“教學停頓、結構被撤銷、人員下放、資料失散,整個學科完全中斷”。①“四人幫”垮台與文革結束是第二階段的開始,至於兩個階段內的變化,他沒有進一步論述和剖析。從分期的邏輯看,其依據或線索是建國後政治形勢的變遷對於國內國際關係史研究的影響。
倪世雄與許嘉在回顧與考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時,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0--1987年,第二階段是1987--1993年,第三階段為1993年至今。第一階段的起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的學術研究的正常化與我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興起。第二階段的起點是以首屆全國國際關係理論研討會(1987年)召開為標誌,因為與會者提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的初步構想。第三階段以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為起點,國內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