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號的故事

中國國號的故事

《中國國號的故事》是2008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阿祥。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局處一隅、割據偏安的小國,還是控御四方、一統中原的王朝,無不定立國號。這些國號雖然使用時間、指稱空間各異,但都留下了我們祖先的印記,伴隨了我們民族的成長,成為中國人共同關注之事。然而,面對這眾多耳熟能詳的國號,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們的確切涵義。

自夏至今,四千餘年,綿延不絕的歷史演繹出了紛繁複雜的中國國號故事,其中不乏臆解、望文生義之處。本書是作者十幾年的研究成果,重在正本清源、推源釋意,對每個重要國號的本義、引申義、附會義都作了嚴謹的說明和考釋,對國號背後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也給予了詳細的梳理,為我們了解中國國號和中國歷史提供了難得的視角和參考。

目錄

引言 義大利人利瑪竇解釋

“中華帝國的名稱”

中國國號概說

夏:“居高聲自遠”

夏即蟬

啟以夏為國號

夏成為國號後產生的引申義

關於“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

國號:時代的鏡象

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糾葛不清的商與殷

玄烏生商:圖騰、族名與國號

“商之國號,本於地名”說的弱點

說殷

周:田野、田問的禾稼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中國國號概說:

國號,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稱號。在中國悠久綿長的歷史過程中,舉凡擁土聚眾建立政權的統治者,不論其肇創的是局處一隅、割據偏安的小國,還是擁有中原、統御四方的一統國家,開國伊始,無不定立國號。國號者,從來就是家天下的標誌,而且逐漸成為天命所鍾、歷數所在、萬民擁戴的象徵,乃至國家政治文化的符號。

國號是伴隨著國家的形成才出現的。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五帝本紀》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而依據多數現代學者的研究結論,公元前21世紀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部落聯盟首領禹死後,禹的兒子啟與原定繼承人伯益爭奪嗣位,最後啟殺了伯益,從此,由部落首領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原始社會傳統,轉變成了一姓世襲、父兄死後由子弟繼承的君主制國家,按照孔子的話說,就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轉變成了“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啟所建立的,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家、國三位一體的國家;而啟用作國號的“夏”,也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可信國號。

一姓世襲王位(夏、商、周)或皇位(秦、漢以至大元、大明、大清)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四千餘年而始衰。在這四千餘年中,出現了眾多的國號。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延續統治,中國傳統史學稱為一朝或一代;一朝或一代,基本有著同一的國號。而國號的改變,也就大體意味著國家統治權的轉移,即所謂的“改朝換代”。“改朝換代”有著複雜多樣的形式,或者通過外部的軍事征服,或者通過內部的和平“禪讓”;又或天下分裂、政權並立、諸方力爭,最終定於一尊。要之,國號是家天下——某一姓帝王家族擁有國家最高統治權——的標誌。不同國號的遞嬗,反映著不同帝王家族的更迭;原國號尚在使用時,新國號的崛起,則顯示了在國家母體裡或國家範圍外,新的國家的創立與新的帝王家族的出現。

帝王家族在中國結束於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其標誌性的人物是所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中華民國以及後來取代中華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是全新意義上的國家;然而,無論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階級統治的機關——國家,既是國家,便仍有國號。國號終會隨著國家的自行消亡而消亡;只是國家的消亡、國號的消亡,尚在不可預期的未來,這就仿佛於國家的產生、國號的出現之有著久遠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