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文化繼承與創新研究

內容簡介

繼承與創新是中國哲學文化生生不息、創進發展的基本規律。20世紀以來關於中國哲學文化發展的各種積極探討和思想理論,啟山林而篳路藍縷。《中國哲學文化繼承與創新研究》闡述了判別中國優秀傳統哲學文化的實踐標準,提出繼承性弘揚、剔除性轉換、矯正性糾偏、批判性重構、融合性創新和當代性轉換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並對中國哲學創新發展過程中儒、墨、道尤其儒家哲學文化具有突出繼承與創新特徵的思想理論體系,進行了研究考察,總結挖掘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哲學文化思想繼承與創新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貢獻。

目錄

代序“馬魂、中體、西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道路
自序
導言 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繼承創新概論
一 繼承創新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基本路徑
二 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繼承創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概括和總結
三 繼承創新貫穿於中國哲學文化發展的全過程
四 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繼承創新取決於文化的可離析性和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五 餘論
第一篇 繼承與創新:20世紀以來的中國哲學和文化觀考察
第一章 20世紀立足傳統的中體西用論及其衍化
一 20世紀中體西用論的理論背景
二 20世紀中體西用論的理論內涵
三 20世紀中體西用論的理論實質
四 “抽象繼承”:20世紀50年代關於中國哲學遺產繼承問題的一個重要觀點
五 儒學復興論
第二章 20世紀反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西化思潮
一 西化思潮的成因
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全盤西化論”
三 20世紀80年代的新“全盤西化論”
四 西體中用論
第三章 20世紀“以傳統批判現代化,以現代化批判傳統”及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諸主張
一 中西互為體用論
二 “以傳統批判現代化,以現代化批判傳統”
三“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第四章 20世紀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文化觀
一 辯證的分析,創造的綜合
二 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第五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創新發展的文化建設理論
一 毛澤東思想關於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的理論
二 鄧小平理論精神文明重在建設,以立為本,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風貌
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文化創新,以創新為魂,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品格
四 科學發展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旨的觀念特徵
第六章 中國共產黨關於提高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問題
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二 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隊伍
三 實施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第二篇 中國哲學和文化繼承創新、揚棄發展的理論研究
第七章 判別中國優秀傳統哲學和文化的實踐標準(一)
一 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

部分內容

第一章 20世紀立足傳統的中體西用論及其衍化
傳統哲學文化中的體用之爭,到了近代衍變為中西體用之辨。其中“中體西用”論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流行發展成為時代思潮,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20世紀,這種思潮仍表現出各種不同面目,薪火不絕。20世紀50年代,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法,傾心於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呼聲漸高的“儒學復興”論,路數不同,情況複雜,或者可以稱之為一種新形式的“中體西用”論,或者是以“儒學復興”之名實現“策略改變”、“話語轉換”,從而達到某種“意識形態企圖”,等等。
一 20世紀中體西用論的理論背景
20世紀的中體西用論總體上是承19世紀下半葉中體西用論的余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心態、方法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理論上進入到了更為深入的層面,這是由20世紀仍然是面對中西文化碰撞、中國向何處去以及傳統和現代的關係即中西古今問題所決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