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在新華鎮三華村集之徐公祠內。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新華鎮三華村集之徐公祠內,集之徐公祠三間三進,面寬12米,深38.5米,磚木結構。祠後進有閣樓,寬12米,深10米、高4.5米。祠的右側已破毀,今為村巷,左側青雲巷與“國碧徐公祠”相鄰。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廣東番花分會便設在該祠后座的閣樓。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05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立。1909年,徐維揚(花縣三華村人)、莫紀彭受同盟會派遣,來花縣組織中國同盟會廣東番(禺)、花(縣)分會(簡稱“番花同盟分會”), 秘密向民眾宣傳同盟會“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僅13天,便發動了當地農民300餘人入會,推舉徐世坤為會長,徐繡文為副會長,徐植生為書記。分會成立後,負責人經常在祠內閣樓聚會,共商密策。黃興也曾多次來此召開秘密會議,組織敢死隊,準備參加廣州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辛亥(1911)“三.二九”廣州起義前夕,徐維揚奉命從廣州趕回花縣,連夜在此集中“選鋒隊”100餘人,會上,徐維揚慷慨陳詞,號召隊眾參加起義,並歃血宣誓,藉表忠誠。隊眾莫不義憤填膺,視死如歸。第二天早晨,他們化裝潛入廣州,參加進攻兩廣總督署戰鬥。是役,犧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個是花縣人。辛亥革命後,廣東軍政府多次派人前來慰問。1920年,孫中山親筆題寫“毀家紆難,功在黨國”的匾額,派張繼送來三華村,掛在集之徐公祠內,以作紀念。該祠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闊1。2米,縱深38.5米,建築面積為462平方米(包括後樓)。後進有木閣樓,故名曰“後樓”,高4.5米,寬12米,深10米,面積120平方米。若將祠堂正門及兩面青雲巷門關閉,後樓便成為十分隱蔽的地方,當年“番花同盟分會”負責人故選擇這兒作為秘密辦公及會議的地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